(' 第122章 李世民对太子的支持
太子创了一套简体字的消息,传播迅速,这让文学圈子反响很激烈。
太子的一举一动,实际上是受到很多人关注的。
毕竟如今的太子已经二十多岁了,而且有过多次监国的经历。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说,即便有魏王夺嫡的事情,但太子即位的可能性,就朝野上下来说,都觉得占据八九成。
在没有特殊的情况下,基本上是不可能存在废太子的。
那么太子推广简体字,意义就很深远了。
难道是要在继位之后,废除洛阳汉音,全面推广简体字吗。
那如今自小学习洛阳汉音的读书人怎么办。
这就让很多读书人害怕了,虽然他们自己也经常会写一些俗字,可洛阳汉音可是官字。
太子要开创新的时代,他们这些旧时代的人怎么办。
成为旧时代的残党,新时代没有承载我的船?
李世民听完张阿难讲述的情况后,眉头微微皱起。
“阿难,你怎么看?”
张阿难想了想,道:“应该是太子觉得讲武堂的学子们,学习的速度太慢,所以才想在讲武堂推广俗字俗语。”
“臣也看了那俗字写就的千字文,确实要比官文简单许多,笔画上也没那么复杂。”
“或许要不了一个月的功夫,学子们就能把千字文都能默写出来。”
张阿难是宦官,虽也读书,但并不属于读书人的圈子。
跳开圈子来看,俗字的应用,其实是一件好事,降低了初学者的难度。
李世民道:“这上边的奏疏有说,太子筹备此事,蓄谋已久,自成体系,连读音都设计了一套,谓之拼音。”
“说是要掘读书人的根。”
张阿难道:“臣觉得,太子是想掘世家的根。”
李世民当即哈哈大笑起来。
“朕也是这般觉得,太子这手,确实是狠啊,这是要把世家的根基彻底颠覆。”
“把这些奏疏都收走吧,朕也懒得去看了。”
“传告御史台,俗字只是为讲武堂的学子准备,暂无推广之意,莫要这般大惊小怪。”
“整天盯着太子的举动,难道他们是没有其他事情做了吗。”
只要是能打击世家的,在李世民这里就属于政治正确。
况且俗字的推广,确实是降低了读书的门槛,读书人多了,世家的力量就散了。
李世民的诏敕,传到御史台,顿时引起一片哗然。
但他们也没能有其他的办法。
这个场景,就能当初隋朝定下洛阳汉音为官字官语一样。
当初同样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可只要皇帝坚持,臣子们也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御史台中。
“这件事,恐怕还是需要魏公出面方可,陛下最是听从魏公的劝谏了。”
“对了,最近几日,好像都没看见魏公了。”
“魏公最近在东宫詹士府呢。”
“詹士府?魏公去东宫干嘛。”
“据说是跟张公编纂天开工物去了。”
“魏公怎的跟东宫搅合在一起去了。”
御史们面面相觑。
有人道:“大家可别忘了,魏公是太子少师啊。”
“说不定这俗字,就是魏公帮着提出来的。”
“那去找褚公?”
一下子,都没了主意。
李承乾也听到了消息,张阿难让宦官传了话。
听闻御史台那边反对的声音很大,李承乾只是笑笑,没搭理。
二凤巴不得他跟文官们闹起来。
推广俗字,能打压世家,加强教育,还能压制自己这个太子的声势。
二凤当然要支持了。
不过教育的事情,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司天台那边可是推算出了近期的好日子。”
“高阳这边完婚了,也该是让崔凤珠成婚了。”
吴子清跟崔凤珠的事情,已经拖了很久了。
原先是准备年前完婚的,不过因为崔广瑞的投诚,让李承乾改变了想法。
正旦之际,百官回长安述职,影响更为广大。
在这个时候完婚,对清河崔氏的打击,才足够全面。
李承乾还想着清河崔氏会不会行刺杀之举。
结果等到现在,都没有了半点反应。
“臣昨日从司天台那边得了信,初七是个好日子。”
内侍文忠回道,大的事情他办不好,这些小的细节,那就要足够下功夫了。
太子念着旧情,但他也不能太废了。
唐朝司天台,便就是后世的钦天监,掌天文、历数、占候、推步之事。
“袁天罡跟李淳风,回长安了吗。”
听到司天台,李承乾顺口问道。
袁天罡跟李淳风,不仅是在后世出名,在现在的大唐也是很出名的。
最早的时候,是隋朝大业元年,袁天罡在洛阳为杜淹、王珪、韦挺三人看相,预言皆成真。此后他的相术逐渐被世人所认可。
“殿下,他们还在西南测步王气,尚未回长安。”
去年六月,太白金星在白天接连出现,宫廷禁苑、街巷阡陌又有谶言,说大唐三世而易其主,还有大臣密奏,夜观天象之际,发现西南地区出现了王气。
李世民为此速召见火山令袁天罡和太史令李淳风商讨对策。
袁天罡主动请缨去西南测步王气,以毁其地形,泄掉王气,确保大唐江山无忧。
李承乾前身也派了杜荷,前往琅邪,找颜利仁解密。
这才有了杜荷回来说,天象有变,大事可成的说法。
谶言说大唐三世而易其主,这第三世,从如今的目光来看,自然就是落在李承乾这个太子的身上。
也成了魏王党攻击太子的一个说法。
其实从李承乾的角度来看,这谶言还挺准的。
历史上李治死后,不就是武则天改朝换代,大唐成了武周吗。
至于现在袁天罡跟李淳风,在阆中张家垭开山凿石,截断龙颈这件事。
也没个什么具体的说法。
说他有用吧,毕竟大唐终究还是三世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