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10章 见面杜琪峰
连续两个问题,张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恭维,这与他以往的风格完全不同。
不禁让这些记者颇为失望。
原本看到张辰,他们还以为能弄个大新闻呢,没想到张辰的回答中规中矩,一点也不‘张辰’~
不过张辰这也不算是说谎,他刚才说的基本上都是他的心里话。
记者们不甘心,继续追问:“那您觉得《黑社会》这样的商业片在您的心里能打几分?”
听到记者如是说,张辰突然伸出一根指头摆了摆:“不不不,你搞错了,《黑社会》可不是什么商业片,事实上,我觉得它更像是一部文艺片。”
?
《黑社会》?
是文艺片?
记者们都以为自己听错了,张辰继续:“《黑社会》这部片子走的是写实主义路线,并不像《古惑仔》那样把黑社会描写成充溢着恩怨情仇的武侠世界,个人的身世来历、成长过程、情感纠葛都尽可能地淡化,基本上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到帮派内部的权力纷争上来。
这是很标准的文艺片手法,通常而言,商业片是用浪漫传奇为观众造梦,而文艺片则是要把现实直接呈现供观众逼视。”
听着张辰侃侃而谈,下面的记者们却是面面相觑。
怎么感觉他说的还挺有道理的。
张辰不管他们的想法,继续:“再说场面,《黑社会》基脱离了传统港片的那种火爆枪战和华丽打斗,甚至从头到尾都没有听见一声枪响。
他们可以用刀砍、用树干打、用石头砸,画面和声音效果跟同类型的片子相比可以用沉闷来形容,而且很写实,强弱分明、胜负立判,根本没有大战三百回合的那种酣畅快感,更不会有身中数刀之后还能负隅顽抗反败为胜的奇迹。
就算是到了火并的场面,镜头也只是作远远的观望状,并没有作任何武器、动作、表情的特写,似乎这只是黑社会的生存常态,没必要让观众去深味其中的刺激感受。
有一段是大d把人装在木笼子里反复滚下山去,从视觉和听觉效果上根本无法觉察到受虐者的痛苦,但这种闷声不响的冷酷更让人心惊肉跳。
影片也没有飞车追逐的场面,相反每个人开车都很稳重。
有一场乐少接大d出狱后在车内谈判的情节,他们的车开在最前,后面跟着长长的一队汽车,每辆车都开得很缓慢,在红绿灯前还很沉稳地一部部刹车停住。
表面上似乎相安无事,但听过他们三言两语的对话后就能感受到那种剑拔弩张的气氛。
这些用客观的立场、冷静的镜头进行的场面调度都是文艺片注重写实风格的体现。”
张辰仿佛一个学者,将《黑社会》一层层的拨开讲给记者们听。
此刻不仅是记者们,连一些散场的观众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躲在一边静静的听。
他们虽然不知道张辰是谁,但光看这架势也知道不是一般人。
《黑社会》他们刚刚看了,只是觉得好看,但怎么好看说不出来。
但此刻听张辰这么一说,茅塞顿开,甚至,许多人还有另外的收获。
听到从张辰嘴里冒出来的解读,原来我还有这么多地方没有看懂。
“再从人物来看,如果大家是带着英雄主义情结来看《黑社会》的话那么肯定要大失所望。
既然是以黑社会人物为主角,自然不可能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好人”,要么凶恶残暴,要么阴骘狡诈,只有从飞机身上我们能看到一个磊落率直的楞头青年形象。
其实从前的香港黑帮片都给了观众这样一个误导,即黑社会里充满着重情轻利的好男儿大丈夫,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鲜活丰满,我们会情不自禁将自己替代为主角,去感受那跌宕起伏的情感和命运。
但大家其实也知道,那都是假的。
大家就生活在香港,知道真实的社团是什么样子,也知道社团人物是什么样的。
无论乐少还是大d,他们中任何一个当上了“话事人”,完全都是成王败寇的结果,很难用是非善恶这样的道德伦理观点来追究其中的必然性。
乐少这个形象塑造的不错,导演拍的好,演员演的也好,很长一段时间内乐少给人的都是一种沉稳厚道的感觉,直到最后才发现他竟然是岳不群一类的伪君子。
这样的人物形象塑造就很成功。
与之对应的是大d,火药桶一个,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但这部戏没有女主啊……”混乱中不知谁说了一句。
张辰没找到说话的人,但还是回答道:“你说的没错,有人可能会觉得这部片子没有女主角是一大败笔,但我恰恰觉得没有女主角是本片最值得称道的地方。
《黑社会》讲的不是兄弟情义,也不是侠骨柔情,而是黑帮史诗,是权利的斗争史,这样的电影不需要爱情,也不应该让女人占据太大的篇幅。”
张辰说完了,场面突然安静下来。
“好了,我们说好的,三个问题,我都回答了,现在我们得离开了,也请大家赶紧散了吧,不要影响影院的正常经营……”
在国内,一般张辰这么说大家就散了,但这帮香港狗仔显然不准备这么做。“您还没有说能打几分呢?”有人依旧不依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