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京城一样,都是表面上一团和气,亲密无间,实则暗流涌动,各怀心思。
这一场宴会过去,金陵城关于林大人爱女的流言,渐渐散去。
远在京城的史苗收到消息后,双手合十,念了一声佛,脸上满是欣慰与安心。
景幻仙姑果真没有骗人,黛玉果然平安无事。
她想起之前对黛玉的种种担忧,心中感慨万千。
贾敏在信中并未详细叙述其中的曲折经过,反而着重细说了如今贾敬的境况。史苗看着信,眉头渐渐皱起。
眼看贾敬身体每况愈下,荣国府也该早做准备才是。想起原著里贾敬因嗑药过量登仙,而这一回却是真的病了。
史苗不禁心生忧虑,不知道这变故会给荣国府带来怎样的影响。
林如海到任之后,凭借着自己卓越的智慧和强硬的手段,将周边治理得井井有条。
水匪闻风丧胆,再也不敢肆意妄为,江南一带反倒愈发太平。
众人皆知,倘若林如海再遭遇不测,那无疑是狠狠地打了朝廷的脸。
林如海闲暇之时,常常会带着黛玉四处游历,领略江南的旖旎风光和风土人情。
黛玉惊喜地发现,江南的印书局比起京城不知要好上多少倍,这里风气开放,思想自由,人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极高。
她先前因心存疑虑而不敢拿出来的文章,在这里印刷出版后,竟大受欢迎。
她精心印发的科举题册,也比在京城时更受追捧,每日前来购买的学子络绎不绝,她也因此忙得不可开交。
且说那一头的薛蟠,吃了个闷亏后,又找不到罪魁祸首,还被薛姨妈狠狠奚落一番,心中郁闷至极。
他在家里坐立不安,像只热锅上的蚂蚁,觉得自己实在是窝囊透顶,便又厚着脸皮要了银子,前往江西贩卖杂货。
薛姨妈见薛蟠愿意出去做事,心里暗自高兴,况且薛蟠这一走,正好避开了宝钗的婚事,省得他这个做兄长的在一旁尴尬,徒增伤感。
薛蟠离开后,薛姨妈收拾行囊回到家中,与宝钗亲昵地相处了几日。
薛姨妈心里清楚,姨娘生的那个儿子,自己是指望不上了,倒不如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宝钗的夫
婿身上,盼着他能帮衬薛蟠一二。
想起甄家那桩没能谋算成功的事,薛姨妈暗自庆幸,还好自己没把宝钗的大好年华真的耗在那里。
宝钗出嫁的日子,良辰吉日,阳光明媚。
薛家虽不算大富大贵,但也略有些家底,婚礼办得颇为隆重,十里红妆,风光无限。迎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吹吹打打地来到薛家。
宝钗嫁衣华丽,端坐在花轿里,一颗心却忐忑不安。她既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期待,又隐隐有些担忧。
她嫁的这户人家姓刘,丈夫刘志乃是家中幼子。
刘家知晓宝钗曾经进宫服侍过贵人,还见过皇上,心中对宝钗便多了几分敬重,一进家门便恭敬地以奶奶称呼她。
宝钗料理家事,温柔和顺,细致入微,又饱读诗书,识得文墨,时常督促丈夫读书上进。
夫妻二人相敬如宾,日子过得平淡而温馨。闲暇时,宝钗在屋内为丈夫红袖添香,陪着他一起研读诗书,倒也有几分岁月静好。
今年丈夫即将参加科举考试,宝钗比谁都紧张。
她深知科举对于丈夫和整个家庭的重要性。
比起那些容貌娇艳的丫鬟在一旁侍奉,宝钗更愿意亲自陪伴丈夫读书,以免丈夫分心。
偶尔能与丈夫探讨几句圣人之言,宝钗心中便充满了自豪,觉得自己与那些普通女子截然不同,也更能帮衬丈夫。
近来江南的举子们中悄然流行起几册科举试题模拟。
薛宝钗虽不太精通应试文章的格律,但也好奇地拿起来翻阅。
看着书上“林岱”的署名,宝钗心中猛地一动,姓林?
她心中早有怀疑,此人多半就是黛玉。或许早有人看出了端倪,只是大家碍于情面,都没有说破。
一日宝钗见丈夫和他的同窗们对这几册模拟题推崇备至,忍不住开口说道:“我看这书,恐怕是林大人家那位姑娘的手笔。”
宝钗丈夫刘志一听,满脸的难以置信,嗤笑一声道:“一介妇人,怎么可能写出这等精妙的言辞。”
宝钗料到他会有此反应,轻轻摇了摇头,耐心解释道:“这便是爷不太了解林大人家了,他们向来疼爱女儿,请的都是大儒名流教导她。她虽不能参加科举,却凭借着自己的才学做这等事,大约聊以自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