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7章 丰收
转过天,已到了六月十二。
东郊祭田处,早已人满为患,乌泱泱的人群,里三层外三层,给人一种比田里的麦子还要多的错觉。
田埂边,张云逸在众星拱月下,看着割上来的一捆捆麦子,被送至比邻的打谷场。
通常,这种刚刚收割上来的麦子,是需要经过翻晒,再行碾压将麦穗与麦子分离的。
而今,皇帝和一众高官显贵还在等着消息,自然等不了那么久。
好在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劳动力。
没有全自动,自然是全手动。
“大人!大人!”打谷场上,顾文晖声嘶力竭的,冲着张云逸这边呐喊,“七百斤!足足七百斤啊大人!”
“恭喜大人!大人功在社稷,利在千秋啊!”
一身红袍的太监周贤贵,抢先道贺。
他是替正庆帝前来,以便第一时间收到消息。
贾雨村也连声附和:“比之上等的好田,还多了近两百斤的产量,折算到下等的贫田上……”
“此法倘若推行,三年之后,天下再无饥馁矣!”
面对众人的歌功颂德,张云逸脑袋还是颇为清醒。
这年头,土地兼并之风日盛。
良田多在士绅望族手里,平头百姓即便还有几亩薄田,能够维持一家的生计,把税赋交齐,都属不易。
相反,田亩产量增加,税赋是否会跟着水涨船高,犹未可知。
对于下层百姓来说,是福是祸都还在两说,又怎么可能,天下再无饥馁?
藩王勋贵之田,占天下大半,皆不纳税,小民之田,不及天下之半,却要纳天下之税。
大夏朝虽不是大明朝,但套用海瑞的话也并无丝毫不妥。
但凡王公勋贵,亦或是有功名在身,都可以免去税赋,这也促成了古代的土地兼并。
正是这个原因,每每到了王朝末期,税赋大打折扣,导致国库空虚。
张云逸心里十分清楚,只怕看见粮食能够丰收,非但不会有利于底层百姓的生计,反倒很有可能加速兼并。
那些口口声声,天下再无饥馁的官员们,转过头就要利用信息差,去搜刮土地,甚至给自家的佃农加一加担子。
“诸位大人严重了,祭田有专人打理,日夜不辍,如今谷子还未翻晒,这个产量,还是颇有些水分的。”
他顿了顿,又道:“且每年耕种都要消耗肥力,这鸟粪的价格也并未算在里头。”
祖宗之法不可废,哪怕是皇帝,也不敢轻易做出改变。
他也只能力所能及的泼一盆冷水。
“这等利国利民的不世之功,大人又何必自谦……”
“也就是大人高风亮节……”
他的这盆冷水,却并未浇熄众人高涨的热情,反倒又迎来一阵吹捧。
纵观古代王朝,即便没有鸟粪这个因素,土地兼并也是历史的常态。
而今,他不过是把这个速度加快了一些。
至于带来的后果,他早在开始便有过考虑。
想往工业上转移,除了相应的基础科学以及技术,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倘若耕者有其田,哪里还有富余的劳动力?
说到底,他做的一切,无非是贪图美色、权柄,过的安逸些罢了。
倘若穿越到了底层百姓身上,或许还会考虑改天换地。
而今,做为既得利益者,又成日里被莺莺燕燕围绕,哪里还有舍弃这一切,改天换地的勇气和决心?
只是,他穿越不过一年多,还未完全摆脱前世朴素的道德观念,事到临头,免不了有些唏嘘罢了。
不过,他并非瞻前顾后之人,有些话,也只能点到即止。
既然没有改变规则的能力,那就先适应规则,再慢慢积蓄力量,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