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士见名士,难免惺惺相惜。于是,杜密就把郑玄升调到郡里为吏录,使他得到学习和深造的机会。
从此,郑玄便结束了他的乡吏生涯。
到了北海郡不久,郑玄又辞去吏职,入太学授业。
他的老师名叫“第五元先”。
“第五”是中国的一个复姓,是舜帝之后——陈胡公与周武王之长女——大姬的后代,是当时京兆平陵的大姓。
“第五元先”曾任兖州刺史,是一位很有学问的经学博士。
郑玄从师“第五元先”,先后学了《京氏易》、《公羊传》、《三统历》、《九章算术》等,俱达到了通晓的程度。
其中《京氏易》是西汉京房写的,《公羊传》是战国公羊高传述、西汉初成书的,这两部书都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三统历》是西汉刘歆写的历法,《九章算术》则传说是西周周公姬旦所著,这两部书都属历数之学的重要著述。
此后10年左右,皆为郑玄折节求学的时代。
他师事“第五元先”后,又从东郡张恭祖学习了《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书,其中除《礼记》和《韩诗》外,均为古文经学的重要典籍。
郑玄向“第五元先”和张恭祖学习了今古文经学两大学派的重要经籍后,尚不以此为满足,又从陈球受业,学习了《律令》。
在此期间,他还以明经学、表节操为目的,游学于幽、并、兖、豫各地(相当于今山东、河北、河南、山西一带),遍访名儒,转益多师,虚心向他们学习,共同探讨学术问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辞劳苦,孜孜求道,郑玄的青年时代,就是这样匆忙而充实地过去了。
到了而立之年后,郑玄已经成了一名有着较深造诣的经学家。
他的学问在山东(指的崤山以东,今天的冀鲁豫一带)已经可以说首屈一指、无出其右者了。
郑玄虽然已经学富五车,但他自己却毫不满足,学无止境,越学反越觉得知识不够用。
当他感到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学者已经无人再可请教了的时候,便通过友人卢植的关系,离开故国,千里迢迢西入关中,拜扶风马融为师,以求进一步深造。这一年,郑玄是33岁。
马融是扶风茂陵(今属陕西兴平)人,为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学问十分渊博。他遍注儒家经典,使古文经学达到了成熟的境地。他的门徒上千,长年追随在身边的就有四百余人,其中优秀者亦达50人以上。
只是其为人比较骄贵和讲究,虽然门徒众多,但他只亲自面授少数高材生,其余学生则由这些高材生转相授业。
郑玄投学其门下后,三年多没有见到马融一面,只能听其高足弟子们的讲授。
但郑玄并未因此而放松学习,仍旧日夜寻究诵习,毫无怠倦。
有一次,马融和他高徒在一起演算“浑天”问题,遇到了疑难而不能自解。
有人推荐说郑玄精于数学,于是,马融就把他召去相见。
郑玄很快就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使马融与在场的弟子们都惊服不已。
马融对卢植说:“我和你都不如他呀!”
自此以后,马融对郑玄就十分看重了。
郑玄便趁机把平时学习中发现而未解决的疑难问题一一向马融求教,对于篇籍的奥旨寻微探幽,无不精研,终得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融每当讲学,必设絳帐,前聚生徒,后陈声妓,侍女环列左右。玄听讲三年,目不斜视。融大奇之,叹曰:“得我学之秘者,郑玄一人耳!”
郑玄在马融门下共学习了近7年,因父母老迈需要归养,就向马融告辞回山东故里。
马融此时已经感到郑玄是个了不起的人才,甚至已经超越过了自己。
他深有感慨地对弟子们说:“郑生今去,吾道东矣!”意思是说,由他承传的儒家学术思想,一定会由于郑玄的传播而在关东发扬光大。
从马融那里学成回乡后,郑玄已经40多岁了,这时他已于百家之学无所不通,成为全国著名的精通今古文经学的大师了。
于是,远近有数百上千人投到他的门下,拜他为师,听他讲学。
当时他家里还很贫穷,便“客耕东莱”,就是说一面种田维持生计,一面教授门徒。
东莱在今山东即墨县东南不其城南山下,环境十分优美,山上有古井不竭,井边生有一种细而长的草,和薤一样一尺多长,很有韧性,时人称之为书带草,又叫康成书带。
郑玄与弟子们隐居于此,过着清贫而安谧的生活。
本来,像郑玄这样学问好名声大的经师,是会被推荐或征召入朝为官的,他本人也未尝不是这样打算的。
但谁知正在此时,却发生了“党锢之祸”。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