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成年唤弟提到娘亲的日记里写着这样一句话:母亲蔡晓就是静静绽放在我们身边的一朵淡粉莲,她总是一成不变地默默散发着其特有的淡芳幽香。
在唤弟的印象里,母亲面对新生事物,既不热衷也不反对。她会持着一种见怪不怪的洒脱态度冷静旁观,既不囿于陈规陋习,也不固执己见。她总是等待喧嚣的尘埃徐徐落定,才会施施然流露出自己的主张。
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后的母亲,更是学会了以理智笑纳唤弟嫲嫲的气势汹汹,以平静对待家庭“战争”风暴过后的余波淼淼。她不激烈言辞反抗,亦不轻易举手投降。一任浑不讲理的“偏心”婆婆东南西北风随便刮,她的胸中自有其主张。
在唤弟眼里,她似乎历经过残酷岁月的层层磨砺,早已淡掉了曾经的个性张扬,褪去了昔日的年少轻狂。
尤其是经历过姥姥与姥爷的相继去世,母亲更能感知并喟叹于生命的脆弱与无常。所以,她总是选择以平常心对待不满她的同事,以慈悲心宽宥伤害她的亲人。只不过,让唤弟疑惑的是,她的平常心和慈悲心从没有想过要温暖一下爹爹文龙——她自己的枕边人。
白天,母亲在嫲嫲面前越是理智平静,夜里,她在爹爹怀里就逾发怨恨重重……
可是,唤弟还是仰慕爱戴母亲,并没有因为她对爹爹的不公正而减少丝毫热爱之情。
在她的记忆里,母亲的衣食住行总有自己独有的“小资”调子。
她穿着简约然又不失品位,饮食讲究却不崇尚奢华。母亲于纷扰人世间,为家人创造了一份平淡的温馨生活,于众人的匆匆行色中,给自己保留了一份天然的唯美风华。
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她坚持自己的方针,从不为任何人的干涉而改变自己的主张。
例如早期文化熏陶、重品德教育;喜欢说理、从不体罚;像外国人那般放任成长,也就是农村说的“散养”。
那时候,东酉家村人管孩子动辄体罚,他们爱护孩子的口头语就是,“俺可不惯着孩子喝酱油!”管理孩子的动作不外乎两个:一是举手打,另一个是抬脚踢。
打了踢了还不许你哭,一哭就吆喝:“站直溜了!把臭嘴闭上!嚎丧声也给俺憋回去!”
被教育的孩子不是五、六岁,就是七、八岁,反正过不了十来岁。十来岁的孩子,一般就不听爹娘的“哼哼”了,不叫俺站住还好,一叫站住,拔腿就跑,要想追上那是不太可能的。
那个挨揍的倒霉孩子张开嘴刚“哇哇”没两声,被他爹娘一咋呼,哭声才开了个头儿,半道上又得咽回去。眼看就要掉出眼泪了,赶紧做做眼部运动,硬是靠眼皮的熟练技巧将它夹了回去。
这孩子,极力压抑胸中的悲鸣不说,还得两腿绷紧站好了。唉,真够可怜的!
再偷眼看看他爹,斜楞着个眼;他娘,乌嘟着个脸。两人全都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的。
一旁乘凉的大人们实在看不过眼了,就劝说:“小孩子打仗,抽袋烟的功夫就好了!恁还用这么管孩子?这么个管法,早晚就把孩子管成‘傻瓜’了?”
另一个妇女也说:“石头他爷说的在理,小孩子,你戳我一下,我给你一捶,算什么屁事儿?你这么管孩子可不行!叫孩子把哭音硬憋回去,会憋坏的……看看,看看,这孩子都憋得浑身乱颤颤了!”
气头上的“当权派”脾气还不小,对着解劝的人就开火了:“他是俺的种儿,俺爱怎么管,就怎么管,用不着恁在这里瞎咧咧。俺可不像那个知青似的,惯着孩子喝酱油!”
被炮火波及的人们愣了半天,才回过神来:“中,中,中!恁的种儿,恁爱怎么管就怎么管,大不了把孩子管‘痴巴’了。到时候,有恁两口子懊悔的。”
受伤的人们一边嘟囔,一边远远地看着遭殃的孩子,再也不和他俩搭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