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文龙母子终于结束了颠沛流离的流浪、讨饭生涯,过上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梦寐以求的稳定小农生活。
姐姐莲也从二伯娘家回来了,从此不用再“寄人篱下”。全家人儿抱成一团儿,幸福的眼泪久久不止……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十一岁的于文龙挺直腰杆儿,不知不觉成了家里的领头儿人:带着母亲和姐姐起早贪黑,用心打理着真正属于自己的田地。
每天天还不亮,于文龙就挑起粪筐沿路拾粪;母亲背着篓去河崖儿、沟边儿搂草;十四岁的姐姐则负责烧饭、洒扫、洗洗涮涮、缝缝连连的一应杂事儿。
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母亲和姐姐脸上都没了往日舒展不开的愁容,整天笑嘻嘻的。新社会,新中国,这个贫苦多年的三口之家总算过上了正常人家的好日子。
长开了的莲姐姐,十八岁儿上说给了迎风庄的张成才。
迎风庄原先叫老母猪屯儿,是“座屋一溜儿”2最好过活儿的“玲珑”小村子。
老母猪屯儿西邻康家庄。
康家庄是个组合大村子,由康庄一村、康庄二村、康庄三村、康庄四村,一堆儿共四个小村子组成。
占地面积老大的康家庄却很穷,听说挨饿的年代死过不少人。
当时就有了一些不好的传言,说是“康家庄,‘糠’家庄,康家庄的‘糠’,都叫老母猪屯儿的‘老母猪’吃了,康家庄能不穷嘛!”
康家庄的四个老村长和村里几个上了岁数的长辈凑堆儿一合计:“不行!必须得叫‘老母猪屯儿’改名!不然,康家庄早晚儿得让‘老母猪’吃没了。”
于是,他们迅速召集了康家庄四个村子的精壮年,带上锨、嫛6叉钩子,气势汹汹、浩浩荡荡,一路逼到老母猪屯儿去了……
老母猪屯儿虽富,架不住缺人啊,严苛形势下不得不低头儿,含泪抱屈,从此改名为“迎风庄”。
迎风庄的张成才中等个儿,相貌平平,淳朴厚道,庄稼地里的农活,他桩桩能上手儿。
张成才十五岁失母、二十三岁丧父,二十七岁才说上媳妇儿。再加上未婚妻长得骨朵儿一般,岁数又比自己小老多,因此,他对这个迟到的姻缘格外珍惜。
说亲后,东酉家村人就经常看到这个勤劳的身影儿在文龙家来回穿梭,里外忙碌:农忙时来帮岳母家播种、收获;农闲时带着文龙补屋漏、编条货、打苫子……
年少的于文龙心灵手巧,他迅速从这个少言寡语的准姐夫手里学会了一应农活儿,早在姐姐二十岁出嫁前,就成了一个合格的标准好农民。
五五年大集体时代,他因老实肯干兼农活出色,从容就任四队的生产队长。
那一年,他刚满十六岁。
【高密土话解析】
1——此处的“开怀儿”,不是高兴,而是“生孩儿”的意思。
2——“座屋一溜儿”,是“附近”的意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