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产品规格书(2 / 2)

满充能量:3.0wh(800mahx 3.7v)

充电效率:92%(8%的能量损耗以热能形式释放,内部气态电解质凝华部分升华吸热)

正负极标识:

+:阳极(金属锂聚合物复合电极)

–:阴极(高导电性三维多孔石墨)

生产日期:2010年5月

批次号:c-liq-2010-000

执行标准:橙子科技气态锂电池标准(当前未有gb标准,执行企业内部标准)

警示:充电时,禁止加热外壳温度至120c以上,易发生爆炸。

禁止:拆卸、穿刺、浸水或暴露于gt80c,-40cgt环境,易对电池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坏。

注:本数据集含未公开特征参数,属内部敏感数据,未经授权严禁外传。

检查了一遍这份报告没有错漏之后,陈默又检查了一遍实验室电脑里留存的数据,确保自己留下的没有有效数据。

实际对方真想复刻工艺,也有些困难,没有数据筛选标准,因为有效数据陈默都是单独在自己那台二手笔记本上模拟。

就好比你有12、65、46、46、4、6、19总共137个数据。

这其中有37个错误数据是需要排除的,但我不告诉你需要排除那37个数据。

假设你千辛万苦的真排除了37个错误数据,现在剩下的100个正确数据,要排列出先后顺序,还有加减乘除四种组合工艺。

最后这100个数据,你要得到253这个数,你怎么算?

在真正的超过1000比特的量子计算机出现之前,陈默不觉得能有人用逆向工程硬破解,搞出气态电解质的合成环境控制模型。

换句话说,我都有超过1000比特这种量子计算机辅助了,我去开发别的新电池不香吗?

就算逆向出了环境控制模型,那封装工艺呢?还有那个硼类聚合物催化剂的配方呢!

现在气态锂电池的工艺方面,防止泄密的就两个工艺节点,一个是合成环境控制模型,另一个就是封装工艺了。

物料方面的防泄密,那自然就是硼类催化剂的配方了。

专利上,陈默申请的只是硼类催化剂,这个物质在气态电池催化剂方面的专利,可没有公开配方。

这就像是一道大杂烩,你能看出一部分原料,但未必是所有,而且中间过程怎么加工你也不清楚。

这么一来,系统自带的防泄密节点就有封装工艺和催化剂配方两个,陈默靠着自己搞定的气态电解质合成控制模型就是第三个。

气态锂电池的封装工艺,不同于液态锂电池的涂布法(即将液态电极浆料均匀涂覆在集流体表面,干燥后形成固态电极层)。

它是真空环境下,将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气态电解质与电极材料通过微米级微孔阵列同步封装到特制铝合金外壳。

形象一点来说,把现在市面主流的液态电池比作是一个“瓶子”的话。

快充这个液态电池,那就需要外面配一个电荷泵加压。

而气态电池内部,却是更像存在很多纳米级真空的小瓶子,自己没带电荷的时候就自带负压。

这也是它能用普通充电器,还能实现极速充电的原因。

陈默耐心的检测了一番,确保远途电池实验室的电脑里,没有遗留有效数据和工艺参数。

陈默把那10块测试报废的电池,则是放进了废料箱带走。

至于剩下的10块“精品”原型,那当然是用一个小号电池箱包装好。

这10块是要拿去送检,另外,最初诞生的那块屎上雕的原型,陈默则是留下,准备做个纪念。

对了!陈默这段时间都忘了老王了,还有一份赌注等着自己去取呢!

气态锂电池,这绝对是划时代的产物了,陈默就不信老王找来的什么专家,能歪曲事实。

不服?你也去找一块30秒充满的800mah的手机电池来造假啊!

可以说,这个世界以后有人但凡提起30秒充满的电池,都绕不开气态锂电池。

你的手机充满只要30秒,用的气态锂电池吧?

哪家的?

当然是橙子的咯!

陈默都能想象到用户,讲出橙子时自豪的样子了。

(本章完) ', ' ')

最新小说: 借金怀 抱歉我无敌 赶海:我靠赶海养娃 灵兽传说之蝶舞笙歌 想做好人找华弟 不是!怎么就我重生到了小山村里 王妃自带装备高冷王爷彻底沦陷 结婚六年,夫人她想离婚很久了 睡个好觉,做个好梦又名做梦吧你 风起在梦华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