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令知道军户很穷,因为亲眼见到过。 待一千户的军户集合起来后,余令先前见到的穷被瞬间放大。 先前就像是看到了一道小小的疤痕。 如今是看到了全身,密密麻麻的让人心惊。 因为营养不良,孩子个个都是大脑袋,个个面黄肌瘦。 妇人就不说了,头发干枯的如麦草,瘦的脸颊都没了肉。 当家卖力的汉子也好不到哪里去,眼睛里没有了神。 在他们眼里,看不到希望。 放眼望去,余令觉得自己面前的不是军户,而是一群群落魄的逃荒者。 余令想不明白,这些祖上可是为大明抛洒过热血的人啊。 曾经洪武爷的骄傲,是永乐爷的骄傲。 大明正是靠着这些军户,驱除鞑虏,把界碑立在了北海。 如今怎么就…… 如今,活成了连媳妇都娶不到,要断子绝孙了。 土地也不知道被谁霸占了。 明明每个人,每年都在忙,可日子却越过越惨。 能活着,全靠那点狗都懒得上去撒尿的薄田活着。 就这,还要拿出一半交税钱。 人群里小邱呆呆地望着余令。 这是他一次见到余令本人,在来之前听人说了,令哥是个好人,不光是好人。 令哥他也是军户。 大家都知道余令是军户,所以在收到集合的通知后,哪怕有人住的偏远一些,也都早起,跑来集合。 因为军户的身份,大家对余令白本能的亲近了几分。 “听我说,今日我会给大家分组,会给大家找接头人,从明日开始,大家按照接头人的交代做事!” “我余令给大家保证不了什么..... 大家若是愿意相信我,等到今年九月,九月之后大家就会明白我在做什么!” 余令骑在马上,扯着嗓子边跑边喊道: “现在听我说,听到往后面传,按照祖上的规定来。 校尉这边集合登记,力士这边,弓兵去那边,工匠找我……” 随着余令的命令传达,王老员外的几个儿子立马行动了起来,麻利的支撑起了桌子。 在今日他们是来帮余令干活的。 负责登记造册。 在王员外眼里,他们这几个当儿子的虽然让老爹极不满意。 考了这些年,也就老大有个童生的身份。 就这,听说还花了近二百两银子买的。 家里舍得给老大花钱,其余的几个儿子可没有这个资格。 他们也不是读书的料,就算花钱买也得考不是。 所以到现在屁的身份没有。 虽然这些人没有身份。 可是在王老员外的望子成龙的逼迫之下,他们能写能算还是可以的。 算是有点学问,比一般人强。 十里八村,有个什么红白喜事他们还能去帮忙,坐个上席。 说句不好听的,等到能扛事的王老员外一走,偌大王家也该散了。 儿子多是好事,可儿子也要成家开枝散叶。 这么多儿子,他一死,土地一分,王家的荣耀就不在了。 王老员外知道这些,所以他想赌一把。 他把赌注押在余令身上。 仗着自己是余令邻居的这个身份,余令无论是做什么,他王家都积极响应。 王员外很得意。 多少人想跟一个县令都难,自己王家一来就跟一府的同知搭上了关系。 虽然同知大人根基尚浅。 但自今年开始…… 没有衙役来自己家问自己收什么马税,羊税等乱七八糟的税了…… 今年家里可以种三亩土豆了,明年就可以去卖土豆了。 余令吆喝被传开,小邱听懂了,站起了身,扯着嗓子对身后人开始吆喝。 随着他的吆喝声,一群穿着有些怪异的人站了起来。 这群人眼里有刺,众人不敢跟这群人对视。 这群人就是从山里下来的,今日开始上户籍。 昨晚头领已经说了,户籍上了就好好地活着。 只要令哥还在长安,先前的承诺就会一直兑现。 有饭吃,有衣穿。 先前时时刻刻担心被杀的情况永远不会出现。 从今日起,再也不用担心在山里有病不能看,一下雪死一片…… “名字!” “王不二,小名小邱!” “多大!” “十九个年头!” “来,按个手印,等安顿好户籍册子会誊写一份给你,到时候你保护好,今后这个就是你的身份!” 王不二望着自己红红的大拇指,他没想到会这么的简单。 为什么按一下手印就好了的事情,为什么那些官员都不给自己上身份! 难道写几个字很麻烦? “你还有事么?” 王不二一愣,赶紧摇了摇头:“没!” “如果没有问题你就去那边,去找你的班主任去。 明日他会教你们种土豆,快些过去,别耽误我的时间!” 王不二挠着头离开,班主任,这是什么奇怪的称呼。 等跑过去发现是赵不器,王不二开心道: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器哥,你是我的班主任对吗?” ....... 数千人排着队登记的场面很宏大。 好在这些人都是军伍,虽然并未操练过,但骨子里的规矩意识还在。 不用怎么大声地吆喝,只要有人领头了,大家都知道排队。 这一日对所有军户来说,心情很复杂。 眼前这望不到头的大片土地,当官的说这些土地是大家共有的。 少数人信,但绝大多数人不信。 他们见过比这还宽阔的土地,也在那土地上种过粮食。 到了夏收的节气,麦浪滚滚,麦草香气扑鼻。 可到最后,自己到手就是一包麦子皮。 如今,熟悉的情景在眼前。 只不过这一次听说不是种麦子,而是种什么土豆,到最后自己又能获得什么呢? 还不是被喝血。 面对大家的不信任,和不断的议论,余令现在没有办法去解决。 说场面话对这群人来说根本不管用,他们听的太多了。 以至于现在听到官员的话,连思考都懒得思考。 他们本能会觉得这又是在骗人,又是在骗自己干活。 一次次的信,一次次的被辜负。 衙门官员的身份和话语,在这群人的眼里已经没有了公信力。 如果不是想活着,万一有好日子过的想法在,早他娘的反了。 这些余令都知道。 余令没有去解释。 等到九月,等到这些土豆到了收成的时候,自己说的话算不算数,众人心里肯定会有答案。 这块土地的地契是长安最奇特的地契,一千户人共有。 这块地将来如果要卖,买这块地的人估摸着得累死。 他得让这一千户人都同意才可卖出去。 抹了一把汗水,余令低下了头。 日子过得很快,统计完人口,余令就开始忙着带领大家种土地。 这片土地在交换成功的那一刻,原土地主人就把粮食收了,麦秆都运走了。 收拾的干干净净。 随着众人的热火朝天,关中的太阳也变得越来越攒劲了起来。 余令依旧没有去衙门。 在这大热天,余令跟所有人一样,光着膀子挖坑,埋发芽的土豆。 每埋下一个,身后的闷闷都会勤快的浇是一瓢水。 茹慈也来了。 望着晒的都脱皮的余令满眼心疼。 除了心疼也没办法,事情已经到了这一步,抓紧忙完才是最要紧的。 茹慈的到来让许多人改变了对余令的看法。 虽然他们依旧不信任余令。 但能跟自己一起干活且全家出动的官员,余令是头一个。 绝无仅有的头一个。 如今,有不少人相信余令的话,相信这片土地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与此同时,茹慈和闷闷也被大家熟悉。 一个是余大人的亲妹子,一个余家将来的大妇。 在地的西头,听说余家老爷子也来了,也在跟着一起种地。 这些大家都看在眼里,众人心里的那块寒冰也慢慢的有了消融的迹象。 “茶来了,茶来了,来来,喝水,一班,二班的先来.....” 王不二咽了咽口水,舔了舔嘴唇。 掰着指头算了算,才发现他是十七班的人,还得等。 布政使来了,坐着轿子来的。 他人来了,却没有下轿子。 而是掀开轿帘子,用来一尺见方的小窗户望着挥汗如雨的的余令。 他现在很烦。 这两位御史比他想象的中的还要难缠。 张同知从米脂买来的女子他都不敢去碰,一想到那群女子娇滴滴的模样。 他深深吸了口气,压着小腹传来的火热。 米脂婆姨绥德汉,不用打问不用看。 相传天下美人貂蝉就是米脂人,如今美人就在长安,可御史也在长安。 姜布政使望着余令下苦力。 望着在这短短的几日,这些军户慢慢的跟余令亲近了起来,姜布政使觉得刘州的话可能有几分道理。 这余令说不定真的能把这些事做成了。 可现在,就算他想再给余令加点恶毒的法子也不行了。 两个油盐不进的御史在身边,南宫在回长安的路上。 “五千三百多人,三千二百亩地,人均不到一亩,就算是神农来了,就算是大丰收,也活不了这么多人!” 这么一想,他心里顿时就安稳了起来。 姜布政放下帘子,淡淡道:“回家!” “是!” 刘州跟着众人扛起轿子,抬起头,才发现余令正在朝自己招手。 望着余令那和善的笑意,刘州有些不寒而栗。 他此刻依旧坚信自己的判断,明年余令一定会练兵,一定会的! 一旦余令随便找个借口开始练兵,刘州觉得姜布政使的麻烦就来了。 如今制度败坏,有人才是硬道理。 刘州恼恨自己为什么现在才明白这个道理,如果早些明白,他也可以用余令的法子来组建自己的势力了。 而不是遮遮掩掩的招募家丁。 望着轿子离开,余令无奈的摇了摇头,这就是朝廷的官员。 自己都在种土豆了,他都不来问问自己种的是什么。 在龙首原的麦田里,三个和尚站在田埂上。 望着远处平整的土地,望着土地上蚂蚁大小的人群,其中一人感叹道: “关中曾是天府之国果真名不虚传,这日子果然比延安府要强啊!” 三人对视一眼,双手合十齐声道: “近来饥年…… 官府割我教众人头用,吮我等之脑,我方倒,他们刀攒割立尽者,亦有割肉将尽而眼瞪瞪视人者……” ““我教顺应天地,摧伏众魔,白莲花开,普度群生,弥勒下生,明王出世。 淤泥源自混沌启,白莲一现盛世举。” “我不食人!” “人将食我!” 三人睁开眼,双手结成莲花状后齐声道: “为了天下受苦之百姓,起事!” (ps:《战国策·秦策一》:“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这个说的是长安。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个说的是四川。”)喜欢哈哈哈,大明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哈哈哈,大明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