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霖是认识余令的,但余令不认识他。 六月大雨后,京城通淤,垮塌的城墙修筑都是他一手操办。 来来往往这些人里,要他记住一个人其实很难。 以他的身份和地位,去认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子是不可能的。 他能认识余令其实就是因为工地的劳工。 他在巡视的时候总是听到劳工在商议散工的时候去余小账房那里排队领粮食。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刘元霖于是就留意上了。 在某一日他路过分粮食的地方去看了,一排账房里余令是最小的,他不免多看了几眼。 于是就认识了,也只算知道这个人,面熟悉,无交集。 可余令却不认识刘元霖。 想破脑子也想不起喊自己的这个瘦巴巴老头在哪里见过。 可这个人认识自己,余令就不能逃了。 王先生说,别人喊出了你的名字,不去见礼就是失礼。 跨上最后两个台阶,余令身子完全出现在二楼。 按照王秀才所教,恭恭敬敬的行礼道:“小子余令拜见长者。” 朱常洛望着余令,轻声道: “你在找什么?” 余令连忙道: “我在找这里有没有老公!” 说完这一句,余令只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变态。 当初王秀才教自己这些的时候,余令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太监在他们读书人的眼里就是老公,有戏谑和轻视。 到现在,京城的百姓也学会了,都这么喊。 (ps:人笔记《枣林杂俎》也记载李自成进京后驱逐太监,“群呼打逐老公”, 妓院里面妓女骂妓女,就说“你今天晚上陪老公”。 《明史·卷二百四十一》记载:大老公庞公,小老公刘公) 朱常洛也是一愣,随后反应了过来,望了李进忠一眼,随后看着余令道: “你找内侍做什么?” “我有个哥哥在宫里,如今已是八月了,马上就落寒了,我想给送件棉衣,送点钱,可我不知道怎么做,就……” 余令见这几个人穿着不一般,感觉有希望,赶紧道: “十一二岁,这么高,跟我一样是长头发,对了,他还有酒窝,有两个,很对称,笑起来很秀气……” 朱常洛再次一愣,换了个坐姿,望着余令道: “你那哥哥叫什么?” “王承恩!” 朱常洛点了点头,他认真的想了想。 在他认识的内侍里并无这号人,于是扭头望着李进忠道: “李内侍,宫里有这号人?” 李进忠想了想,低头低声回道: “回太子爷,宫里内侍近乎万人,同名同姓者有,赐名换姓者有,改名换姓者也有。 不说出处,在某个殿当值,归于谁来管,难,难,难~~~” 朱常洛望着余令,笑道: “你可知道你的那个兄长在哪里当差?” 余令闻言又懵了,他以为知道名字,找到一个太监一问,哪怕不知道,最起码也能知道个大概。 现在,看来是自己想当然了。 “我不知道!” 朱常洛望着余令,望着余令那和所有人都不一样的发饰,忍不住道: “你叫什么?” “小子余令,余令的余,余令的令!” 朱常洛一愣,不由得有些莞尔,稍稍沉思了片刻道: “你是小道童?” 余令赶紧道:“不是,我这头发打小起就没修剪过,家里人觉着不好看,就帮我挽了起来。” 朱常洛点了点头,指着案桌上的糕点淡淡道: “赏你了,拿去吃吧!” 余令摇摇头道:“谢贵人赏赐。 刚才在下面小子吃了一个,太甜了,不喜欢,我就不吃了,免得浪费!” 余令的话音落下,所有人都不由自主地抬起头,用不可思议的眼神望着余令。 老天爷,太子的赏赐都拒绝了。 这可真是破天荒头一次听闻。 “既然不吃那就离开吧,不然一会儿你家大人寻你不着该着急了!” “小子告退!” 望着余令离开,朱常洛低头看着桌上的糕点,忍不住喃喃道: “倒是一个有胆气的孩子,元泽,这是哪家的孩子?” 刘元霖陪着笑脸道:“太子爷,哪家的小子我也不知道。 臣认识他只因为发大水清淤,他代替他家的长辈去当个账房!” “如何?” “很不错,做事很细致,能写能算,算是一个很厉害的小子。” “很聪慧么?” “回太子爷,算不上聪慧,这样的小子京城一抓一大把,真要夸这个孩子,臣子倒是觉得这孩子胆气不错!” 朱常洛往嘴里塞进去一块糕点,就着茶水缓缓地咽下,轻轻地擦了擦嘴后笑道: “我赏赐了这么多人,头一次见我赏赐有人拒绝的,来人啊,去查一下这小子是哪家的,把这剩下的糕点给他送去!” “喏!” 一名内侍拿出一张红纸,轻轻地盖在糕点上,然后端着盘子悄声离开。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余令回到王秀才身后坐下,他有些不开心。 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大人物,可好像并没什么用。 小老虎啊,你到底在哪里当差啊,余令脑子有点乱,他觉得他把名字记错了。 难不成叫做王正恩? 又或是汪正恩? 哎呦,造孽呦,口音话害死人啊。 在余令走神中,鉴宝结束了。 众人到了学术交流的环节,这个环节余令依旧听不懂,很晦涩,只知道大家在讨论《四书章句注解》。 这是东林书院最爱的经学辩论。 这些年随着东林学派在大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高端的文人聚会都会学着东林书院也拿出来辩论。 朱常洛听着下面文人的讨论轻轻地闭上了眼。 李进忠见太子爷闭上了眼,偷偷的看了一眼下面。 心里有所明悟。 他心里偷偷的记下了,太子爷要么不喜欢东林,要么就是不喜欢大家在讨论《四书章句注解》。 如此又过了半个时辰。 半个时辰之后,在场的每个人如同考试交卷一样,对《四书章句注解》里面的某一句写下了自己的理解。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子先进士和外朝之宾传教士利玛窦对《几何原本》一书的注解,截至目前也只有六卷而已。” 陆祈云拍了拍手,仆役走出,他接着说道: “徐光启进士和利玛窦只翻译了六卷,今年年初印刷成书,本想将后九卷一鼓作气翻译完,奈何噩耗到来,光启的父亲过世了。” “今日呈现上来就是希望大家看看。 如有见解,就写之一二,等光启回来,一一验证,岂不美事也?” 六册书分了下来,余令也来了精神。 可众人对此好像并无多大兴趣,讨论声小,没有刚才的热烈。 “先生,能给我看看么?” 王秀才转身就把书交给了余令,淡淡道: “当一雅趣看看就行,科举不考这些,不登堂也不入室!” (ps:这本书只有六册,后面的九卷没有翻译,因为在徐光启守孝归来后,利玛窦病死在京城,几何二字就是徐光启命的名。) 余令接手一看就入了迷。 王秀才可能对直角、锐角、钝角这些词汇不习惯,余令却觉得格外的亲切。 捡起木棍,余令就是在地上画图推算。 其实看是能看懂,上面会有注解,但却是古文,看起来很晦涩。 余令一边算,一边用自己习惯的大白话再去翻译,说句难为情的话,这是余令目前唯一能看得进去的书了。 其余的书对余令来说,断句都是一个极为困难的事情。 如果是一本没有读过的书,余令根本就不会断句。 下面安静了下来,朱常洛又睁开了眼,扫了一眼众人。 大家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他心知肚明,本想再闭上眼,等待下一步流程…… 他看到了在地上写写画画的余令,他缓缓地挺直了腰杆,忍不住笑道: “这个猴子倒是找到了心爱的果子了!” 刘元霖伸着脖子看了一眼,笑道: “太子爷,上面的词臣看着都头疼,这小子也就觉得新奇而已,新鲜劲过去了,定然不会再看了!” 朱常洛点了点头。 聚会流程接着往下走,下一步流程就好玩多了。 事关诗词,联句赋诗,限韵作词,是所有文人的最爱。 这个环节一出,就能立刻看出每个人的学问高低。 酒来了,气氛也高涨了起来。 卢象升已经跪坐了半天,看着兴致勃勃的老爹,他无聊的打着哈欠。 扭头间,看到了余令,看着地上密密麻麻的图形和符号,他猛地呆住了。 他发现他看不懂,为什么他却能看懂? …… “名单?” “卢国霦秀才当为最佳,其次是张国栋,继而是王铎,这两人不相上下,除此之外还有鱼巷年,刘伟伦也不错。” 朱常洛伸了伸懒腰,在这上面枯坐了大半日,总算是没有白做。 轻轻刮了刮睡熟儿子的鼻梁,朱常洛美美的笑了起来。 一转头,望着下面争先吟诗的众人朱常洛猛地一愣。 那小子还蹲在那里,他还在写,还在算。 朱常洛指着还在计算的余令忍不住道:“这小子还在算?” “回太子爷,这小子一个时辰未动,一直蹲在那里。” 李进忠望了一眼刘元霖,低声道: “说句不该说的,奴倒是觉得这小子是真的能看懂,不像是在瞎捉磨!” “唤上来!” “是!” 余令又上了二楼,朱常洛指着余令手中的书笑道: “能看懂?” 余令诚实道:“看不懂全部,我只能看懂个别的!” 说罢,余令壮着胆子道: “贵人,小子手里拿着的是第六册,小子斗胆,想把这些书借回去看,你留个地址,看完了我就还回去!” 朱常洛闻言哈哈大笑,捂着肚子道: “留个地址?哎呦,你这小子说话倒是有趣,来啊,去把剩下的寻来,赠予这小子!”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进忠往前一步,笑着打趣道:“好运的小子,还不快谢恩!” “小子余令谢谢贵人!” 李进忠还想再提醒一下,见太子在朝着自己摆手,躬下腰慌忙退去。 可在回到王秀才身后,余令手里就多了六本书。 众人望着余令,知道他是从观景楼下来的。 那贵人一定是在观景楼俯视今日的一切,一想到余令被赠书,众人是羡慕的挪不开眼。 京城巷子里,左邻右舍羡慕的望着余家,宫里来人,赏赐余家糕点,这是多大的脸。 “余粮?” “小的就是了!” “接着吧,太子赏赐的!” 余员外赶紧跪地,双手高举,一名小内侍将手里的托盘放到余员外高举的双手上。 内侍远去,余家大门也缓缓地关上,无数人挤到这个巷子里,都想看看太子赏赐的糕点是什么样子。 “小老虎?” “孩儿在!” 曹化淳将刚才临走时塞下的一锭银子塞到小老虎的手里,笑道: “这个流程你记清楚,今后若是跑腿出宫,就按照这个流程走,明白了么?” 小老虎重重地点了点头: “孩儿记着了!” “小门小户给赏钱你就接着,若是官员,你自己思量,外放的官给你就要,京官要三辞三让。” “记住了!” 轿子往宫城跑,听着小老虎沉闷的呼吸声,轿子掀开一角: “不开心??” “刚才那家姓余,我那弟弟也姓余。” 曹化淳笑了笑,低声道: “痴儿,余是大姓,这天下人何其多,把心放平,总归有相见的那日。” “孩儿记住了!” 扭头望了一眼身后那条巷子,小老虎深吸了一口,他多么希望小余令就在那个院子里。 推开门的那一刻,他在笑着望着自己。 (ps:徐光启很厉害,咱们学的点、线、面、直角、锐角、钝角、垂线、对角线、曲线、弧线、面、弦、三角形、四边形、立方体、面积、体积、比例等这些名词都是他命名的。) (250年后,剩下的九卷由晚清数学家李善兰和英国人伟烈亚力(Awylie)共同完成,然后成为我们的课本。) (别看只有两章,但我的字数多,记得点一点催更哦。)喜欢哈哈哈,大明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哈哈哈,大明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