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屋内弥漫着陈旧纸张与墨香混合的独特气息。土根恭敬地说道:“老爷爷,您学识满腹,知晓古今。我认定小土姜非凡,听说您熟知各种传说,烦请帮我找找,给我说说。”
老学究放下手中书卷,扶了扶老花镜,点头应道:“你这娃子如此执着,我且为你找找看,只是这传说散布于诸多古籍,需些时日。”
老学究不负土根所望,断断续续给土根讲了不少的轶事和美妙传说。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有一年四季不离姜的习惯,《论语乡党》中
“不撤姜食,不多食”
的记载,仿佛让他看到了古人对小土姜的敬重与推崇。在医书中,小土姜的功效被详细记载,它能发汗解表、止呕、止咳、解毒等,在调味品中,它的地位也举足轻重。民间自古就有
“饭不香,吃小土姜”
的俗谚,只因它那辛辣芳香的味道,一旦溶解到菜肴中,便能让原料更加鲜美可口。《本草纲目》里对小土姜的描述更是详尽:“辛而不荤,去邪辟恶,生唤熟食,醋、酱、糟、盐、蜜煎调和,无不宜之。可疏可和,可果可药,其利博矣。”
每当读到这些文字,土根心中对小土姜的敬意便又增添几分。他仿佛看到了在烹制鸡、鸭、鱼、肉时,放入姜后那菜品变得醇厚馥郁、芳香宜人的画面,那姜的辛香与食材的鲜美相互交融,似一场味蕾的盛宴。
相传,“小土姜”
是神农氏发现并命名的。在那遥远的古代,神农氏在山上采药,不慎误食了毒蘑菇,肚子疼得如同刀割一般,吃了各种药都无法止痛,最终晕倒在一棵树下。当他悠悠转醒时,发现身边有一丛尖叶子青草,香气扑鼻。他轻轻闻了闻,顿觉头不晕,胸也不闷了。出于好奇与本能,他顺手拔了一兜,拿出块根放在嘴里嚼,那又香又辣又清凉的感觉瞬间在口腔散开。那小土姜的口感,初尝时辛辣之感如电流般刺激着味蕾,随后而来的清凉又似山间清泉般在口腔与咽喉间流淌。过了一会儿,肚子里咕噜咕噜地响,泄泻过后,身体竟奇迹般地全好了。神农氏心中满是感激与惊叹,他想,这种草能够起死回生,定要给它取个好名字。因神农姓姜,便将这尖叶草取名为
“小土姜”,以纪念它的活命之恩,赞叹它那神奇的作用。
当土根听闻了关于小土姜的诸多传说后,内心深处像是被点燃了一团炽热的火焰,熊熊燃烧且永不熄灭。他愈发笃定地认为,小土姜就是降临在他生命里的
“守护神”。在这个民风古朴、传统习俗根深蒂固的村庄里,别家都是虔诚地敬天敬地敬鬼神,希望能得到庇佑与福祉。而土根却别出心裁,他怀着一颗纯粹而炽热的心,专门在自家那张擦得一尘不染的神案上,庄重地摆上了一整块圆润饱满、色泽鲜亮的姜。
每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透过那扇斑驳的窗户,洒落在神案上时,那姜块便像是被赋予了生命一般,散发着丝丝缕缕淡淡的辛香。土根常常独自一人站在神案前,眼神中满是敬畏与感激。他微微眯起眼睛,深深吸一口那弥漫在空气中的姜香,心中默默思忖:“小土姜啊,是你救了我,你一定能护佑我和家人周全,助我们山前村富余平安。”
他的手指不自觉地微微颤抖,仿佛想要触摸到那无形的守护力量。
有时,村里的孩童们好奇地跑到他家院子里张望,看到神案上的姜块,便会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土根叔为啥摆个姜在那儿呀?”
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歪着头问道。旁边的小男孩抢答:“我听我爷爷说,土根叔小时候就是靠姜治好的病呢!”
土根听到孩子们的对话,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欣慰的笑容,却并不言语,只是静静地看着神案上的姜。
夜晚,月光如水银般倾洒在小院里,神案上的姜块在月色下仿佛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晕。土根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他侧耳倾听着婆娘儿女们均匀的呼吸声,心中默默祈祷:“小土姜啊,愿你能让我的家人远离病痛,助我们山前村富余平安。”
那淡淡的姜香,在静谧的夜里弥漫开来,如同一条温暖的纽带,将土根、他的家人以及小土姜紧紧相连,给予土根无尽的力量与心安。
而如今,在松江的一连串奇遇,更是如同为他心中那团关于小土姜的信念之火浇上了油,让他坚信这个
“宝物”
将有可能把他的人生托向一个高峰。老支书已经确定要开展小土姜加工业务,并且由集体出资,老支书领头,土根负责具体操作。土根站在村子的那片姜田边,望着郁郁葱葱的姜苗,心中暗暗下了决心:“小土姜加工这个事情一定要干,而且必须干好。”
他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憧憬,仿佛已经看到了山前村因小土姜而繁荣昌盛的未来。
若干年后,土根、铁头、王启明相聚在松江市那个五星级豪华包间内。包间里灯光璀璨,桌上摆满了美酒佳肴。他们一边品酒,一边谈论起当年的起步阶段,不禁唏嘘不已。喜欢国匠精魂请大家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