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5章 大明的下马威
各位尚书的人选显然因此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皇帝以外藩朝觐之事重,当场要求了次日就进行尚书及漕运总督的廷推。
自从漕军有了护漕水军之后,漕运总督的职权已经去掉了“提督军务”这个字样。
但它依旧是惯例之中的右都御史,正二品。
李三才在这个位置上做了八年,既没能更进一步成为如今的从一品相职,也没能转为在京尚书,而是成为了中军右都督。
虽然仍旧是正二品,但这是皇帝不重用吗?
如果说不重用,怎么能够成为空缺多年、对京营也有管辖权的文官?
可如果说重用,他还是正二品,而且去了枢密院。
李三才作何感想,朝臣们并不知道。
但紧接着的七月初四,又要开始廷推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南京户部尚书和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了。
一口气四个正二品。
牵涉到的人已经足够多了,而众臣都无法对此做出快速反应,来不及互相沟通意见。
沈鲤利用鉴察院的票数多,在廷推吏部尚书时用力过猛,代价是他熟悉李廷机被调离。
叶向高也玩了点手腕,代价是从太常宰改任总领中书大臣。
这一次廷推,众臣相对谨慎了许多。
谁都知道,这还不会结束:二品大员和三品大员动了,后面仍要补员。
把心思和精力放在那些位置上吧。
于是七月初五,在正选陪选名单送到皇帝面前之后,又是干净利落地定了下来:
南京户部尚书由赵世卿改任,工部尚书由贺盛瑞接任,刑部尚书由如今的右都御使黄克缵改任,左都御史由朱国祚改任。
所以还没完,礼部尚书、户部尚书和都察院右都御史两个正二品又空了出来。
朝臣们无瑕去思考北京户部尚书改任南京户部尚书是什么操作,礼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这个关键职位又必须于次日廷推出正选、陪选。
就这样,王锡爵推举的汪应蛟成为了户部尚书,方从哲成了礼部尚书,而都察院右都御史则由从应天巡抚改任湖广巡抚的牛应元来接任。
至此,剩下的职位仍旧不少:漕运总督和湖广巡抚又空了出来,刑部左右侍郎都没了,都去了枢密院;户部右侍郎和礼部右侍郎都直接担任该尚书,那么两部右侍郎得选上来;工部也多了个侍郎空缺。
这部分职位,朱常洛就暂时不再过于关心。
在他面前,除了萧大亨还没来,其余四相都在了。
“朕前往遵化之前,把人选都定下来吧。”
朱常洛只留下了沈鲤和李廷机。
“卿等都是持重老臣,朕为何这么安排,御台应当明白了。”
沈鲤回答道:“臣明白。鉴察院上下,臣会为陛下和大明把这规矩立好。”
朱常洛点了点头,最后只对李廷机说话。
“进贤院,先是申汝默为太常大学士,又是叶中书为太常宰。”朱常洛说道,“朕知道此后朝堂必有议论,尔张一向有清名,严以律己,但这太常宰,尔张还要琢磨如何做于国有功。”
“臣恭听。”
朱常洛看着他:“朕知你有偏愎之讥,尤重学政。进贤院为国育才、为国选贤,你若能偏愎于此,功莫大焉。”
由于形势的发展,既然重心要偏向经略外藩,朱常洛就对内政调低了期望。
李廷机并不是能够锐意进取革新学问的人,但他自己清廉的做派和为官准则,注重教育的官场经验,在他剩下的这些年里至少不会做得太差。
朱常洛做好了这进贤院太常宰等待徐光启或者其他人的心理准备。
武院枢密院特殊,与之相对的文院进贤院也特殊。
底下的两个部,吏部职权何等之大,甚至有了大天官不宜入阁的潜规则。而礼部尚书大宗伯,又一直是入阁的捷径。
人事始终是重要而敏感的,礼部主管后备人才培育选拔,吏部主管官员考察升迁,太常宰如何自处?
这个分寸,申时行看懂了却做不到,叶向高看不懂也做不好。
现在皇帝对李廷机的叮嘱,无非让他只专心于礼部事务,做好教育方面的事。而官员考察升迁方面,只用发挥自己清廉的示范效应就好。
至于本应由太常宰肩负起来的思想引导和学问革新工作,朱常洛准备自己担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