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83章 为什么不能都要
望远镜刚刚有,是试制样品,并且效果还不太好。
但伽利略看过之后确定了,这是真正可用的望远镜。虽然尺寸好大,但对焦是准确的。
他就是有点疑惑:“伟大的皇帝陛下,根据您统治下的学者们计算出来的结果,只有这种材质的透镜才能打磨得恰好对准焦点吗?”
通译有点为难,毕竟涉及到一些专用名词。
好在朱常洛不赖,旁边更有徐光启这样一个对自然科学也有相当了解的官员。
朱常洛听完有些无奈:“你说的是为什么不用玻璃吗?”
伽利略点了点头。
玻璃这个称呼,大明也已经有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记载:玻璃,本作颇黎,颇黎国名也。其莹如水,其坚如玉,故名水玉。与水精同名。
利玛窦到大明来,也带了一些玻璃制品,在他之前就有人带了玻璃三棱镜过来,通过折射阳光搞什么彩虹。
华夏自然很早就有玻璃了,但一方面是崇尚玉文化,另一方面陶瓷的工艺水平很高、很够用,因此集中点的科技树是彩色琉璃。透明的琉璃当然也有,朱常洛还记得那总被戏称穿越品的战国水晶杯。
但要作为望远镜的透镜使用,当然还是透光性更好、更纯的玻璃最合适。
其实这个样品用的就是大明自己烧的透明玻璃。
目前,大明的山东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就是大明工艺最先进的透明玻璃制造中心。
但应该说那里是一个大明知名的琉璃烧制中心,红、黄、蓝、绿、白、黑、茶晶、乳白……他们都烧制。
虽然朱常洛有明确要求,如今集中了一批匠人专到北京的琉璃厂来改进工艺,但也许是因为材料和工艺制法的原因,始终还做不好。
朱常洛看着巨大的望远镜,心想恐怕是因为透明程度的原因,这玩意显然是用到更多镜片以聚焦光线,这才能让朱常洛于这万岁山顶就能看见正往奉天殿走过去的朱国祚:这家伙这个时间不呆在礼部处置部务、跑奉天殿去做什么?
暂不管这个,朱常洛见伽利略点头,开口说道:“即便没有用更透光的玻璃,复杂的镜片组在光学定律的计算下仍然成功实现了看清远处的功能。接下来,无非是改进而已。”
说罢看着伽利略:“你了解欧罗巴那里的玻璃制造工艺吗?”
“当然!为了制造望远镜,我一直想得到更纯净更容易打磨精细的玻璃!”
对于不久的后来确实制造出望远镜的伽利略来说,这不成问题。
而接下来就是他与朱常洛喊来的大匠的交流时间,听他们聊着聊着,朱常洛总算是明白了问题的关键在哪。
不是大明的炉子温度不够高,也不是大明的匠人不聪明,而是……原料上恐怕很不一样。
碱!
虽然义务教育阶段的理科知识忘了不少,尤其是物理化学这些,但朱常洛至少还记得三酸两碱,记得他们对于工业的巨大意义。
埃及人是用沙子,盐湖里的天然碱和石灰等材料来烧制,大明当然不缺沙子、石灰,但盐湖……离中原腹地可太远了。
而伽利略提到的,纯度更高的玻璃现在都要用草木灰。
徐光启顿时说道:“取大麦秸一斗,水浸七日,取出晒干,捣碎为末……”
他开始说起齐民要术当中的制碱方法,通译忙得不行。
伽利略听完,只见皇帝说了一句话,经过翻译之后听到是:“原来一千多年前就总结出来了,只不过……草木灰太宝贵了,碱也太宝贵了,一直没办法用来烧玻璃,是吧?”
……又是一千多年前。
徐光启点着头:“诚然。琉璃匠人所制,这毫无颜色的玻璃反倒不讨喜,何必要用那么贵的碱?”
大明的人口多,草木灰肥田都不够用,城里掏粪去卖都是一门生意。即便制出来的碱,大部分也是做发面或是富贵人家用来做清洁用品。京津一带,如今就用着从张家口那边“进口”而来的蒙古口碱。
大明是缺这玩意的。
但不是没有。
只能说大明确实缺乏去制作透明玻璃的动力和需求:哪怕采光,相对不那么透明的琉璃或者云母片、纸窗,也更符合东方人的含蓄、朦胧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