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督督带着满腹沉重的经纶离开了北京。福建的招安方略也进了皇城。 皇极殿内,崇祯看着方略的内容,心情大好,自己果然有明君之势。 辽东叛乱有望五年可平,南海匪患也有了解决方案。 “各位卿家,熊文灿的这份奏书,众爱卿以为如何。” 首辅周道登出列:“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周爱卿,此话怎讲?” “陛下初登大宝,北方边患便有望平定,今又有喜报,肆虐中南沿海数百年的海患亦可平定,此乃陛下中兴之象,可喜可贺也。” 户部尚书毕自严出列:“臣为陛下贺。” 吏部尚书王永光出列:“臣为陛下贺。” 而班众大臣一看,齐齐出列躬身行礼:“臣等为陛下贺”。 看着朝堂上文武官员齐齐上前恭贺,崇祯皇帝有些飘飘欲仙起来。 这一刻,他觉得自己说不定真的可以成为尧舜。 …… 七月十五日,台北军委会迎来了第一支移民谈判的队伍。 大少没想到,最先作出反应的不是福建,而是浙江。 这主要也是浙江靠近福建一侧的几个县,灾情异常的严重,已经开始死人了。 巡抚张廷登实在是等不起,招安事宜做得如何管不了,先救一些灾民要紧。 饥民被饿死,还是被送到海外去,人口流失结果是一样的。那何不放百姓一条生路,让他们走出去,至少也能少死一些人。 对于浙江希望马上开展救助的要求,台北管委会没有片刻的犹豫,同意了移民要求。 经双方商议,把灾民汇集点定在了青田县兰田镇。 至于移民的数量,管委会就是一句话,你们需要移民多少,我们就接收多少。 浙江使者同台北管委会谈好了各种移民细节,非常高兴的返回浙江汇报。 得到明确的答复,周廷登放心了,马上召集浙江各地的富豪捐粮资助移民搬迁。 浙江士绅知道捐粮是为了迁移那些饥民,都很乐意出手帮助,纷纷解囊相助,周廷登便募捐的粮食八百石。 有了这八百石粮食,可以保证五县的饥民可以活着走到青田县兰田镇。 只要他们活着走到了蓝田镇,接下来的事情就由东番岛负责,粮食这一块就不由他们管了。 有了粮食,周廷登开始组织衙役,各地城防官兵在受灾严重的五个县,驱赶饥民,把他们都往青田县兰田镇赶。 台北管委会也安排了董祖辉停了商业运输任务。把商船组织成一支庞大的船队,沿飞云江逆流而上,前往青田县兰田镇设立灾民救助点,准备接收灾民。 既然浙江已经做出了反应,大少爷不想让浙江巡抚张廷登为难,只能提前去福建再访熊文灿,回复招安谈判的结果,为浙江移民事宜备书。 熊文灿再一次见到程大少爷,看他那满脸笑嘻嘻的样子,便知道招安的事情十有八九能成。 进了巡抚衙门,大少坐好,有丫鬟端上来的茶水。 等大少喝了口茶润个嗓子,熊文灿这才开口询问:“虚谷公子,对方怎么说?” 大少笑道:“本来姐姐不想接受招安,好在本公子口才不错,摊开了,揉碎了,细细的说了招安后各种各样的好处。 终于说得她心动,咱们提出来的条件,大体上没什么异议,只是觉得给的官太小。她想要个总兵或者副总兵也行。” 熊文灿为难了:“别的东西他好说,这总兵或者副总兵的职位,本官没这个权利,也不敢乱答应。” 大少嘿嘿一笑:“熊大人啊,可不能这么想,一下就把事想死了。 这谈诏安也像谈生意,漫天要价,就地还钱,实在谈不拢还可以有别的方法。 比如说打个折啦,送个小礼物啦,或者搭配一两件不值钱的物品啦,这不都是谈买卖的手段吗?” 熊文灿有些搞不明白,好奇的问:“可谈招安,毕竟不是谈买卖,可以有别的货物可以送人情,本官没想明白,这别的办法是啥办法?” “我听说官府里有一种职务叫虚职,就占个名声,朝廷又不给钱,又不给粮,还没啥权利的职务。 实在是不行,就多给她几个这种虚职不就行了。反正她只关心她那东番岛上的一亩三分地,其他的又不在乎。” “这样到底行不行?万一她不愿意了。” “我的熊大人呀,她要的是一个名正言顺,你要的是个海疆太平。那官位虚不虚的她又不在乎。 多给她几个虚职,反正又不花朝廷一分钱粮,一个身份而已。 她高兴了,别说是你福建就这么点饥民,就是把全福建的人都让她移民走了,她也会很高兴的。” “就是说诏安这事,真成了?” “放心吧,只要朝廷说的话算数,这事肯定能成,不成你找我负责,本公子承担全部责任。” 熊文灿看了大少一眼,心里腹诽:“本官要你负什么责任,你负责有个屁用,要负责任也是你老师负责。”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心里这么腹诽着,嘴里却说的是另一套:“小公子放心,朝廷说的话肯定是真的,这事成了,小公子你就立了大功。” 程风嘿嘿直笑:“这事能办成,也算是完成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被老师打手心就不好,我一个小孩要什么功劳? 只是熊大人,你就别再担心这担心那的了,俗话说得好,时间就是生命,效益就是金钱。 救灾移民动作要快,现在的灾情越来越严重,我来的时候,都能在城外看到有饥民饿死。 不能再耽搁了,每耽搁一个时辰,可能都要饿死不少的人,再耽误下去会死很多人的。 大人你别总是担心招安招不成的事,本公子可以向你保证,招安的事绝对成。 我过来的时候,他们都已经开始在安排船只,到漳州,泉州,福州外岛设置救济站点,准备接收灾民了。” 对于程大少的话,熊文灿不敢全信,把大少安排到客栈住下,便马上派人到福州外海去查看情况。 很快就有衙役回来禀报,闽江马尾岛已经有不少的船只,正在往岛上搬物资,看那样子应该是粮食。 海盗的船只都已经停靠在了福州城外,熊文灿被吓出了一身的冷汗,暗自庆幸还好,这是谈妥了诏安的事宜,要不然福州城估计要倒霉。 庆幸归庆幸,被吓出了冷汗的熊文灿还是把福建海防副将俞咨皋叫来臭骂了一顿,打了五个板子,以惩戒他的海防不作为。 不过仅此一次,熊文灿终于开始安排人手移民,并找福建当地的富绅捐粮资助移民。 福建这个地方,一山一水一分田,本来能种的地比较少,土地兼并又比较严重,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到了地主的手里,福建的自耕农相对较少。 福建又是人口大省,能租到土地种植的人数并不多。 大多数的福建人都是在各地城市周边打零工糊口。 这些打零工的家庭,没有任何抵制灾难的能力。 灾年粮食稍微涨点价,用不了几天,这些失地农民马上就会断粮,所以福建这个地方,一点抗灾能力都没有。 稍微有点天灾人祸,马上就会是饥民遍地。也因为如此,福建人为求活路,并不太在乎是否向外移民。 所以,福建人移民海外的人数特别的多。不像其他地方,动不动就故土难离,宁可饿死也不愿意挪窝。 当福建境内的富豪士绅们听说捐粮是为了把那些讨厌的饥民送走,富豪们都很踊跃的捐献粮食,只为了以后耳根能够清静。 当各地的官军,开始在福建全境驱赶押送饥民前往福州,泉州,漳州三个地方的码头时,被驱赶的饥民开始很不愿意。 后来得到官府的消息,官府是要把他们搬迁到有土地可种的地方去。 只要他们能平安走到那三个码头,便会有人在那里接待,他们就不会再被饿死。 别的不说,单是去的地方有地种这一条,就让饥民们心动不已。 何况前往那三个地方的路上,官府还安排的有众多的粥棚,保证他们在行走的路上不被饿死。 得到这个消息,饥民们是一点抵触的情绪都没有,反而有一些欢天喜地的,本来饿的一天只能走五里地的体力,咬咬牙,都能够多走上二里地了。 在原历史时空,郑芝龙为了表达对诏安的诚意,答应了熊文灿向台湾移民。 只是郑芝龙并没有为了移民的事全力以赴,只派出了少量的船只运送饥民,前前后后忙活了大半年,也才转移走一万八千人。 而福建当时的灾民数量约有十五万,虽说郑芝龙移民了一万八千人,并没有缓解福建灾民的苦难,到旱灾结束的时候,福建饿死的人数还是多达数万。 只是现在这个时空不一样了,为了福建的移民,台北管委会可是做了长期准备的。 为了移民开荒,各种铁质农具都生产了数万套,还准备了大量的粮食,至少够十万人吃上半年的。 七月二十日,第一批从福建各地赶过来的饥民,终于经过一轮筛选之后,开始分批登船。 那些家庭人口齐全的,年轻劳动力又多的,登上了种花红玉带领的护卫舰。 这些人并不知道,他们会被送到万里之外的南瞻部洲去开启新天地。 其他的人员,就登上了何阿菜的商船队,这些福船虽说载人数并不太多,但是的数量巨大。 每一个码头都有二三百条等待,加上运输的距离并不远,来回往返也快,运送的速度并不算慢。 八月初七,朝廷的招安文书终于到达福建,熊文灿很高兴,派出按察使周亮工,福建海防副将俞咨皋带官兵二千,并请程大少陪同传旨太监王如海前往东番岛传旨。 大少当然很高兴,带着自己的两位大丫鬟和护卫队登上了福建水师的船。 福船在海上晃晃悠悠的跑了一天,才到达淡水河口,早有船只在河口列队等待。 台北临时管理委员会,早就根据沈有容的安排,在管委会大院旗杆前摆上了香案。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只要按照自家少爷的要求,在香案的两边,站了两排手握火枪的少男少女。又从各个船只上搜罗了三十六门青铜小炮作为礼炮使用。 当大门外一声尖锐的声音高喊:“圣旨到。” 太监王如海手握圣旨,趾高气昂的走进大院,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手握火铳,昂首挺胸,站的笔直的两排护卫。 一排穿着月白色长衫的帅哥,一排穿着火红色长裙的靓女。 王如海心里正嘀咕,果然是个女贼,手下女人如此之多。 猛然听到一声大喊:“稍息,立正,向左向右看,举枪,敬礼。” 只听到现场噼里啪啦一阵的操作声。原本杵在地上的火铳被高举到了胸前。 听着威猛霸气的操铳声,王如海浑身一个哆嗦,差点吓尿,手里的圣旨差点失手掉落。 这种接圣旨的架势,王如海从来没有见过,以为这些海盗要给自己来一次上刀山下火海的下马威。 别说王如海被吓到,同他一起进来的俞咨皋,周亮工也被吓了一跳,以为这些海寇是后悔了,要杀人灭口。 俞咨皋伸手就要拔刀,周亮工转身就想跑。程风一看,大事不妙,赶紧伸手抓住两人:“两位大人,这是要干什么啊?” 周亮工张口说不出话来,俞咨皋大喊:“贼寇诈降,几位大人快走,下官断后。” 大少也是大喊一声:“行了,我还在这里呢,诈什么降。 人家这是礼仪,懂不懂?真是的,让你们多读书,就是不听,现在知道没见识了吧?” 被大少这么一吼,众人冷静下来,看看前方两排,人家确实站在那里动都没动一下,所有的眼神都看向自己。 几人有些恼羞,俞咨皋,王如海两人也就罢了,一个是世袭的官位,真没读多少书,一个是太监,也没读多少书。 但是周亮工可不干了,瞪着眼睛看着程风:“我说程大少爷,你可看清楚,本官可是进士出身,苦读圣贤之书二十载,你说本官读书少?” “你读二十年的书,那也是读的无用书,没什么用,说你们没见识,你们还不认,人家行的这是举枪礼,懂吗?” 俞咨皋收回准备拔刀的手问:“啥叫举枪礼?” 大少摇摇头:“算了,这是我的错,是我没和你们交代清楚,他们的礼仪和大明的不一样,现在我和你们说一说他们的礼仪,省得一会又没见识,大惊小怪的。” 周亮工沉着脸:“你说。” “他们的礼仪是这样的,在他们穿常服的时候。知道啥是常服不?” 三人摇头:“不知。” 大少微笑:“这都不知道,常服,常服,就是平常穿的衣服。” 三人恍然大悟,感觉自己被耍了。 大少接着往下讲:“他们穿常服的时候礼仪和我们的差不多,都是拱手礼或者握手礼,女人也会行万福礼。” 俞咨皋问:“啥是握手礼?” 大少肉嘟嘟的小手。抓住俞咨皋蒲扇般的大手,用力轻轻抖了抖:“这就是握手礼”。 “哦,原来是这样。”三人恍然大悟。 “这些礼仪都是穿常服时候的礼仪,如果他们穿作训服时就不一样了,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 他们手里没有携带武器时,会行举手礼表示敬意,就像这样。”大少面对三人,行了一个军礼,以作示范。 “如果他们手里携带有长铳,就像刚才我们进来的时候那样,长铳的铳托是放在地上时,他们会行持枪礼,就是这个样子。” 大少又行了个持枪礼示范。 “另外还有一种更高级别的礼,叫举枪礼,就是他们现在做的这个,就叫举枪礼。是迎接贵宾的时候才会用的最高礼仪。 人家都给你们行最高礼仪了,看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 走吧,咱们别在这里站着了,他们的眼睛一直会跟着我们走,咱们老是不动,人家眼睛会累的。” 三人一听放心了,原来这是人家的最高礼仪,并不是要变脸杀人。 在人家的地盘上,三人不敢拿挢,什么礼仪不礼仪的也不敢过分要求,既然来了,入乡随俗吧。 王如海安抚了一下自己,慌乱的心神,单手把圣旨高举,迈着四方步走向香案,周亮工,俞咨皋随其后。 “等一下。”三人刚往前走了几步,大少突然又喊停。 “程公子又怎么啦?是传旨,由得你大呼小叫的。”王如海不高兴了,沉着脸低声呵斥。 大少脾气多好啊,脸上嘻嘻哈哈的,一点也不生气,只是低声提醒道:“我忘了提醒几位,等一会儿圣旨宣读完之后,他们会放礼炮三十六响,到时大家千万别慌。” 王如海小脸一红:“行了,咋家知道了。”王如海老脸一红,迈着四方步继续向前。 来到距离香案十步之地停下,左手拂尘一甩,你这个公鸭嗓子高呼:“圣旨到,桂将军接旨。” 王如海身后,周亮工,俞咨皋及一众护卫,哗的一下跪了一片,只剩下程大少爷站在那里如立柱一般站着没动。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种花桂英上前两走,一个立正,右手举起,行了一个军礼:“臣接旨”。 王如海正想展开圣旨宣读,突然发现情况不对,看看前面接圣旨的女人,并没有下跪,而是站在那里,右手举起,手指放在耳旁,两眼注视着自己。 不单她没跪,站在她两边的那些护卫,都是双手紧握火铳平举。腰身挺拔站立,也没有人跪。 这是对皇帝的大不敬,王如海很想发飙,可他又不敢,毕竟这里是海盗窝,万一把这帮海盗惹恼了,自己小命不保。 王如海犹豫,这圣旨到底读还是不读?转头看看像跟柱子似的站在自己身后的程大少爷。 王如海咬牙切齿的对大少说:“接圣旨怎能不跪?他们这是对皇上不满。” 大少站得笔直,眼睛都没有斜一下,只微笑回答:“公公有所不知,他们都是军人,军人的膝盖必须要硬,不能下跪。 跪了就没有骨气,就会贪生怕死,所以他们这里的礼仪就是,军人可以死,但绝不下跪。 公公还是入乡随俗吧,毕竟咱们几个都还在这里,势单力薄的,还是早点读完圣旨,早些离开的好。 别去计较这些无伤大雅的礼仪,毕竟招安才是大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吧,王公公?” 王如海心里叹息,自己身处险境,一切只能委曲求全,不然小命怕是不保,只能对不起皇上了。 王如海按镇定的打开圣旨宣读: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南海有女,名曰桂英,英姿飒爽,智勇双全,征战海疆,平定海患,屡建奇功,今特封为苏禄郡主,赐朱姓,特许海外开府建衙,重开旧港宣慰使司。 授旧港宣慰使司,二品宣慰使,世袭罔替,永镇南海,以彰其功。 郡主之英勇,为天下女子之楷模。其忠诚、勇敢、智慧,令朕深感敬佩。望郡主今后继续为国家效力,保卫海疆,护佑百姓。 钦此! 郡主,接旨吧。” “臣接旨,谢主隆恩。” 桂英躬身,双手接过圣旨,直起身来,一挥手:“升旗,鸣礼炮。” 话毕,旁边传来整齐的踏步声,一女子手捧着一面旗子,身后跟着两位帅哥。三人踏着正步,走向中间的旗杆。 这仪式,王如海也是从来没有见过,不知道下一步他们要干什么? 只见三人来到旗杆下,那女孩把一面旗子打开,挂在旗杆旁的绳索上,两位小帅哥站在旗杆下,双手握住绳索。 女孩挂好旗子,用力的往旁边一闪大喊一声:“升旗,鸣礼炮。” 两个男孩开始缓慢的拉动绳索席子,缓缓上升。紧随而来的便是礼炮的声音响起。 要不是程大少爷提前做了说明,估计几人又会被吓个半死。 在一声声隆隆的炮声中,旗帜慢慢升起,三十六响之后,正好升到最高,一面大明的日月旗,高耸于旗杆之上,迎风招展。 这个仪式,别说是俞咨皋,周亮工,就连王如海都感觉,这样的仪式,太正规,太庄严了。 好半晌,王如海才想起来,这传旨的流程还没有干完呢。 王如海大喊一声:“来人。” 后面上来九名宫女,九人手上都端着一个托盘。 “郡主,这有官凭一份,旧港宣慰使印章一枚,郡主私印一枚,二品朝服两套。 还有皇上,皇后娘娘赐个郡主的礼物,郡主朝服四套,头面四套,娘娘赐首饰四套,胭脂水粉两套。” 桂英没想到,竟然还有皇后娘娘赐的胭脂水粉,只好再一次行礼谢恩。 台北临时管委会大摆筵席,招待传旨的贵客,能到的少男少女们基本都到了,除了那几位太医和沈老爷子没敢出面。 至此,大少的海军正式脱离了卫所,有了自己的正式编制,以一支全新的,独立的军事力量,展示在世人面前。 大少南海设海关,管控中国进出口贸易业务的工作正式展开。 开始全面掌握中国出口商品的采购定价权和出口定价权。 更是把西洋货物的进口权,牢牢的抓在了手里。 以至于在澳门的马士加路突然发现,即便在澳门,自己的想要的货物也是买不进来,算是买进来了也送不出去了。 比原时空郑芝龙只会收保护费的方法可厉害多了。 八月初十,管委会敲锣打鼓的欢送传旨队伍返回京城。 管委会很是大方,送给王如海三千两的辛苦费,周亮工,俞咨皋也有一千两跑腿费。 其余跟随而来的小太监,小宫女和护卫,每人一百两。带来的官兵,一个也给了十两。 这一下,所有跟随来传旨的人都心情大好,眉开眼笑。觉得这个郡主实在是好的不行,巴不得每年都来几次。 招安的事情总算是尘埃落定,熊文灿也放心大胆起来,开始下令各地官府,把福建境内所有的饥民都迁移到东番岛上去。 这一下,各地官府也兴奋起来,接到驱赶饥民的命令,也不管是不是饥民,全都迁移走。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凡是没有土地,又没有被地主雇佣为佃户的人家,通通往三个港口驱赶。 这一下,一些原本还能勉强活得下去的家庭,也被当成了饥民被驱逐出城,搞得各地的黑社会组织,都被扯得七零八落的,组织结构遭到重大打击。 福建的事尘埃落定,如何移民早就有方案,不劳大少操心。 现今大少爷拿到了南海诸岛的法理继承权,可以名正言顺的扫荡南海诸岛各酋长国了。 只是南海大战刚过,还需要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消化消化现在的成果。 大少现在也不想和澳门的马士加路有什么交集,他得好好准备准备,再憋个大招,回头去把马六甲海峡给搞下来,把马士加路的澳门活活憋死在广东。 送走钦差,台湾的移民工作,开始全面招开。管委会全体忙得一点休息的时间都没有了。 大量的俘虏需要管制,大量的移民需要安排,各处的工厂,道路需要开工。 新村庄,新城镇,新土地,遍地开花,台湾迎来了移民开发的高光期。 看看台湾的事务乱中有序,井井有条,大少感到很欣慰,终于可以放大宽心的离开。 大少收拾收拾,准备带着从南海诸岛搜罗来的各种奇怪小动物回到南京,好办个动物展,去给老师开开眼。 钦差前脚刚走一天,大少带着月儿,木兰和曹金虎便登上一艘护卫舰,带着十几个大木宠子,前往南京。 南京御驰街雀羚坊程家大院,袁可立,董其昌,徐光启,袁枢,陈子龙看着大木笼子里关着的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异兽,也是惊叹不已。 徐光启感慨:“世界之大,果然是无奇不有啊。没想到这世间,还真的有长了口袋动物。” “是啊,谁能想到,书上记载的异兽,现实中还真的有。” 大少解释道:“那个地方不但有袋鼠还有袋狼,还有一种鸭嘴兽,长得特好看,可惜没抓到。 还有一种树袋熊,也是长得特可爱,可惜我们没到树袋熊生长的地方去,所以没找到。” 这些小动物的出现也勾起了袁枢和陈子龙的好奇心,两人都找大少商量,下次如果有机会到海外去,能不能带着他们两个。 大少自然是很大方的就答应了,下次有机会出海一定带上他们。得到程大少爷肯定的答复,两人自然是心花怒放。 观察着这些长得奇怪的动物,陈子龙觉得,就自己一个人看到,说出来肯定没人信。证明自己所言不虚,他想带几个好友过来看看,让大家也长长见识。 只是这里是虚谷公子的家,自己做主带人过来,不太方便。便向程风询问,自己能不能带几个好友过来观看异兽。 想带好友参观这些动物的要求,大少自然是表示非常的欢迎。 把这些动物带回来的目的,原本就是想让大家长见识,让大家知道,在大明以外还有很多很多的地方,有各种奇花异兽,还有各种风土人情。只要愿意来看的,大少表示都可以来看,来多少人都欢迎。 当晚,吃过晚饭,大少被袁可立叫到书房,请问他出去这几个月干了些什么? 大少很诚实的把最近南海发生的事情做了一个详细的交代。 袁可立这才知道,最近这两个月在南海搅风搅雨,把那南海的海盗,打得消声灭迹。 还把那佛郎机人,红毛人打得抱头鼠窜的事,竟然是这小子家的大丫鬟带人干的。 几个月没见,以为这小子只是出去玩去了,没想到能干出这么大的事,还让他的大丫鬟搞什么招安,还被当今册封成了郡主,还成了旧港宣慰使,被允许在旧港开府建衙。 这么大的事情,他竟然不声不响的就去干了。虽说最后还是走入了正途,还为朝廷开疆拓土。 可这小子欺上瞒下的行为,就是欺君之罪,已被当今知道了,后果不堪设想。 老头非常担心自己的学生再也不严加管束。今后只怕还会为所欲为,弄不好就会走上歧路,这事必须严加管教。 于是,书房里传来了杀猪般的嚎叫声痛哭流涕地哀求声。 第二天,陈子龙就带了一大群南京国子监的学子过来。大少只能举着一支红肿的小猪蹄子,含着眼泪的接待了陈子龙一行。 看着程风那被打的一条一条红印的小胖手,陈子龙忍不住想笑,只是看着他那含着眼泪还带着笑的胖脸,还是忍住了。 陈子龙把他的这帮子好友一一介绍给大少,黄宗羲,顾继坤(顾炎武原名),王夫之,吴伟业,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全都在列。 一大堆的历史名人站在眼前,还有明末渣男吴伟业,候方域,冒辟疆全部出现,特别是年方十岁的王夫之,只比大少大一岁,穿一身的学子服,实在是太惹眼,把个大少看得是一愣一愣的。 来的人多,大少跟随着陈子龙的介绍,挨着个的叫哥哥,把嘴巴都叫干了。 特别是见到顾继坤(顾炎武)时,大少知道此人就是顾炎武,想起自己抢了人家的名言,大少都有些不好意思。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其实,在南京国子监,大少名气还是有一些的,毕竟他是大明建国以来,唯一的一个被皇帝御赐的,可以合法四处游玩的小街溜子。 国子监的这些学子们,其实也想见一见这个御赐街溜子。 听陈子龙说,这个小街溜子从海外带回来了十几只长相古怪的异兽,都倍感兴趣,纷纷陪同陈子龙前来一观。 当然,他们来程家大院看异兽是其一,想见见这个小街溜子也是一个目的。 原本这帮天之骄子,还以为这个小街溜子也才八九岁的样子,听说也没有好好读过几天书。 除了家里有钱,可以支撑他五湖四海的到处跑外,应该没多少学问。 没想到大家交流起来,才知道这小街溜子的见识,可谓是广博,特别是天文地理方面的学识,真的是天上知一半,地上全知。 这样的学问,让天之骄子们震惊不已。众天之骄子们便有意无意的把学问往国家政策上引导,想听听他的看法。 没想到这小街溜子,年纪虽小,且警惕性很高。只要是关于朝廷方针政策的话题,便装傻充愣,闭口不谈。 一晃就到了八月十五,原本准备回山东老家过节的程风,也因为这帮天之骄子的邀约没有成行。 原本大少准备把那些小动物带到北京去,送给皇帝观赏的。 也被这帮天之骄子劝阻,说什么这种行为是魅主求荣,是很可耻的行为,大少只有一张嘴,也说不过他们,只能暂时作罢。 大少又不能说出来自己送皇帝小动物的目的是什么?只得暂时打消了这个念头。 自然也就顺理成章的,在南京陪着老师一家过了一个团圆的中秋节。 自从认识了这帮天之骄子,大少彻底变成了一个人傻钱多的败家子。 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请这帮天之骄子吃饭聚会,谈理想,谈人生。 大家一起厮混了几天,相互熟悉之后。大少开始与这些哥哥们无话不谈起来。 于是南京城里就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群十八九岁,二十来岁的国子监学子,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孩,频繁出入南京城的大小酒楼和饭馆。 看着这帮子士子,个个都穿得人五人六的,身着绫罗绸缎,腰挂玉佩金环。 只是那个小孩穿着很是普通,衣着细棉短衣,既没穿绫罗绸缎,也没配金装玉饰。 除了长得白白胖胖的,看上去就不像个有钱人。 让大家奇怪的是,这帮子自势清高的士子,好像就是围着这个小孩在转。 每次结账,都是那个小孩在付钱,这些成年的士子,好像还理所当然的样子。 转眼到了八月二十五日,大少在家给自己过生日,南京国子监的监生,一下子来了一百多人。 南京不少的纨绔子弟,早就知道兵部袁尚书家有一群长得古怪的小动物,都想上门来看看,可惜找不到合适的借口。 在知道尚书家的小徒弟要过生日,都借着这个借口上门祝贺,好看看那个传说中的小动物都长成啥样。 大少九岁的生日可谓是过得风光无限,认识了南京一大群的纨绔子弟,礼物收到手软,也因此融入了南京的纨绔子弟圈,成了南京小有名气的小纨绔。 转眼又过了几天,吴江张溥下请柬,邀请南京诸学子到吴江相集,参加重阳诗会。 陈子龙,黄宗羲,方以智上门,邀请程风同他们一起到吴江去。 大少看着自己那只还没有完全好透的小猪蹄,不敢自己做主,去向老师请示。 袁可立得知,是陈子龙,黄宗义,方以智等几位青年才俊的邀请,还是去参加文人诗会。便同意了程风的要求。 得到老师的同意,程大少自然是欢欣鼓舞,让曹金虎挑选了三十名护卫,带着月儿和木兰,跟随众才俊乘船前往吴江游玩。 看见程大少爷这个队伍,众青年才俊们都赞叹不已,自己出门,最多就带一个伴读书童。 这小少爷出个门,实在是招摇得很,竟然带着两名丫鬟,一名小厮,三十名保镖。 就算是南京的勋贵子弟,出门也没有带这么多打手的。 不过这小少爷的排场,倒是让大家觉得安全感满满。反正不花自家的钱,大家也乐得乐享其成。 九月初七,大少跟随陈子龙一行到达了吴江,受到了地头蛇张溥的热情招待。 大少第一次看到这个复社的领军人物,完全继承了东林党说大话,放空炮的尿性,在明朝末年搅风搅雨,把个大明官场搞得乌烟瘴气的家伙。 作为一名地头蛇和重阳诗会的东道主,张溥包下了吴江最大的一家酒楼,和几家客栈,招待各地士子。 南京国子监来的这一帮士子,自然作为最主要的贵客,被安排妥妥当当。 都说人不风流,枉少年,众多的学子当然都是风流少年才,怎会居住在普通的客栈,自然是要住进各处的青楼楚馆。 陈子龙要不是因为带着一个小不点程风,怕程风嘴松守不住告诉老师,才没有明目张胆的跟着同学住到青楼去。 大少也是第一次体会到了这些口口声声讲清廉的学子们,是如何在奢侈的生活中表现出清廉的。 九月初九日,张博在太湖翡翠岛搭上高台,并请来本地名流归家院的姐妹唱曲助兴。 (最近年关,工作实在太忙,每天都要忙到凌晨一两点才回家,实在没有时间写书,更新的时间实在不敢保证,请大家见谅。)喜欢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苟在明末之自古英雄出少年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