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70章 名不虚传
吴三桂边听边点头,王晋武说出的理由并没问题,不过从王晋武的布置来看如在喜峰口以北开战,从地形来说并不占优,毕竟如依托喜峰口交战,虽喜峰口已被皇太极破坏过,可基础还在,哪怕守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终究比在北边交战要有把握的多。
既然王晋武对喜峰口的情况如此了解,可偏偏为什么会这么选择呢?难道王晋武这么做有着其他深意?想到这,吴三桂凝神看着沙盘,不由得把目光投向了喜峰口以北区域,看了好一会儿接着又渐渐移向了西北方向,朝着白马川望去,随后又转移回来,片刻后他猛然抬头,似乎想到了什么。
“王帅!你不会不光是把战场往前移,还有打算包抄皇太极后路的想法吧?”
“哈哈哈!”王晋武大笑起来,同时心中对吴三桂更高看了一眼。这个吴三桂还真是名不虚传啊!仅凭着一个沙盘,再加刚才自己的三言两语就判断出了自己图谋。
没错,喜峰口以北开战的确有着不便,但也有好处。其实守喜峰口就和守城道理是一样的,兵法上说过,守城不能孤守,必须在城外放一支部队配合城中军队协同作战守城,如果孤守城池必然会败。
而大明许多将领守城虽知道这个道理,但往往在真正面临这个情况的时候,却经常采取死守的姿态。
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大明将领对自己的军队战斗力没有信心,更担心不死守的话反而会给建奴各个击破。就像之前袁崇焕守宁远,祖大寿守大凌河一般,采取的作战都是死守,依托城池和火器作战,意图击退来敌。
可问题在于对手不是傻瓜,明明知道自己在火器方面远不如明军,明军不仅有城墙掩护,还有杀伤力极强的火炮火枪,在这种情况下不顾伤亡进攻城池?傻子才干呢。
努尔哈赤傻么?当然不傻!皇太极傻?自然也不是,所以当时的后金无论是进攻宁远或者大凌河都没有拿人命去堆,靠着人命和明军争夺从而攻破城池是白痴才会干的。
他们攻城基本只是试探,而且所使用的兵力大多也不是八旗精锐,只是用附庸包衣或者蒙古八旗和汉军旗去担任主攻。
一旦发现拿不下,毫不迟疑直接撤出明军的火力范围,确保自己的损伤不会过大。至于接下的动作往往是一方面围城,另一方面关注明军的援军实施打援战术,甚至派出军队在周边区域四处掠夺到处破坏,以削弱大明对辽东地方的控制,同时依靠掠夺资源来补充自己的不足。
宁远大战中,觉华岛沦陷就是如此,努尔哈赤没打下宁远并非袁崇焕有多厉害,也不是惧怕宁远城头的大炮之威。借着宁远死守不出的机会,努尔哈赤掉转枪头突袭觉华岛,从而造成了觉华岛惨案,整个觉华岛上的明军几乎被屠杀殆尽,储存在觉华岛的大量物资不是被努尔哈赤掠走,就是一把火烧了干干净净。
宁远大捷真实的情况别人不知道,他吴三桂难道还不清楚?而努尔哈赤中炮负伤最终身亡的传言更是无稽之谈,想想都能明白,努尔哈赤要是真的被火炮打中负伤还能领兵去觉华岛?更在几个月后还亲自带兵去打蒙古人?
整个宁远之战中,后金的损失并不大,伤亡加起来也不过百人而已,就连伤筋动骨都谈不上。反观大明这边,宁远虽然保住了,可觉华岛的军民包括大量物资的损失极其严重,从这些来看,所谓宁远大捷只是袁崇焕的吹嘘罢了。
祖大寿的大凌河之战就更不用说了,大凌河连宁远都不如,祖大寿见情况不对急忙把所有部队全部撤回城内,可城里的粮食根本就不够吃,等到被皇太极围得严严实实,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祖大寿又能守多久呢?
等到城里粮食吃完,不突围就是活活饿死,这也是祖大寿最终下令突围的主要原因。可那时候突围已经晚了,皇太极在外围防范严密,失去斗志的明军更是不堪一击,最终祖大寿无奈只能假意投降,然后趁着皇太极放松警惕的机会只身逃出包围圈,他虽然侥幸逃脱,可他的子侄和部下却没那么好的运气,全部被皇太极俘虏。
王晋武要守喜峰口,如果孤守的话不是不行,但这样守的意义不大。
一来喜峰口的长城破坏严重,整段长城早就被皇太极上次给拆的差不多了,除了几处还能勉强维持外,大部分连城墙都没了。
哪怕有地利之便,再加上这几天王晋武让人对这片区域进行修缮,可要恢复原来的防御能力根本就不可能。
而且这段长城要全部修缮完毕人力、物力的耗费可不是小数,朝廷现在已经财政破产了,崇祯皇帝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根本拿不出这笔银子来,从目前情况来看,也没这个时间。所以临时的修缮只是在原本被破坏长城的基础上做些弥补罢了,一旦开战究竟能起到多少作用王晋武心里很明白。
至于第二个原因,是喜峰口这个地方的地形问题,虽然喜峰口关隘险要,易守难攻,可问题在于喜峰口根本摆不了多少部队,王晋武实地去看过,按照他的观察喜峰口最多也就摆上一千多人,这些部队上去如喜峰口没有遭到破坏问题还不大,可现在驻守起来很不容易。
一旦皇太极用重兵反复攻击,这千人能不能挡住很难预料,而且万一被突破,后面的部队不能及时堵上来,喜峰口就会落到对方手里。如皇太极拿下喜峰口,八旗就占据了地利优势,由高往下直接就能冲进长城,到时候更难阻拦。
所以王晋武想了想绝对不能孤守喜峰口,不能给皇太极集中兵力毫无顾虑地冲击喜峰口的机会,所以他必须把战场向北延伸,在长城以北也摆上一支部队,从而配合喜峰口的守军牵制皇太极的军队,为驻守喜峰口减轻压力。
就这样,王晋武把目标盯上了位于喜峰口东北方向的高地,这片区域在长城以北,离着喜峰口并不算远,而且这里属于燕山山脉,向东南就是熊窝头,同属于长城防线区域,有烽火台可以驻军,一旦抵御不住可直接撤到熊窝头,如果皇太极进攻熊窝头能依托长城进行防守,假如皇太极撤军继续进攻喜峰口,那么熊窝头的军队就能继续返回原本的阵地,再配合喜峰口的守军作战。
进可攻,退可守,这个地方的便利之处就在这里。另外王晋武手里有着大量的火器部队,还拥有诸多的火炮,居高而守,火器的优势很大。而皇太极的八旗是仰面作战,骑兵威力根本发挥不出来。
听完王晋武的解释,吴三桂认真看了一会地形,顿时拍案叫好。如此一来,喜峰口的劣势就被东北方向的高地给弥补了,而且双方配合作战互为犄角,驻守起来多了几分把握。
“不过王帅,你又如何切断皇太极的后路呢?难不成从其他关隘出兵?”
“呵呵,正是如此,如依长伯之见,你觉得从哪里出兵更妥当些?”王晋武笑着反问。
吴三桂没有马上回答,继续问了一句:“敢问王帅,如出兵长城以北,你是打算用骑兵还是步军?是想袭扰皇太极的后军还是要歼其一部?”
“歼其一部并无十足把握,至于用兵嘛……。”王晋武想了想道:“袭扰后军,靠的是灵活机动,自然是骑兵为主。”
吴三桂大笑,王晋武这话直接说到了他的心里,他刚才之所以这样问是想听听王晋武究竟是怎么想的,如果王晋武是打算用步骑并出,并存着歼灭八旗一部的想法,吴三桂现在恐怕就直接劝阻了。
作为关宁军的副将,吴三桂十六岁就随父和建奴作战了,十多年下来,年轻的吴三桂对于建奴的战斗力比任何人都清楚,虽然他承认王晋武和他所见过的将领有着极大不同,而且入城以来所见王晋武的部下也比明军更为精锐,但他担心王晋武第一次和八旗交手过于自大,八旗可不是那么好打的,而且这一次的对手可是皇太极,当年努尔哈赤就不好对付,更何况皇太极比其父更难以对付,假如轻敌别说守住蓟州镇,甚至还会导致大败。
而现在王晋武直接告诉吴三桂他的打算,并着重说明了只以骑兵袭扰敌军后方,并不求歼其一部的想法,这表示王晋武的头脑很是清醒,没有冲动。这样一来吴三桂心中顿时大定,对王晋武更佩服了几分。
“如此,末将建议走古北口,出长城后直接攻白马川袭扰皇太极,一击就走,绝不恋战,如八旗派兵追击,我部也可快速退回,或绕行将军石关也可,关键就是攻其不备!灵活机动”吴三桂毫不迟疑朝着沙盘上的位置说道,同时说出了他的看法。
王晋武认真听着,时不时微微点头,吴三桂不愧是关宁军中的佼佼者,更是精通骑兵战术的,他的战法很简单,就是不断袭扰皇太极的后路,你皇太极不是打算在白马川聚集么?不是准备以喜峰口作为突破口么?那么我就用骑兵对你后方进行袭扰偷袭,让你无法集中用兵打喜峰口。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