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选择活着,远比选择死亡更为艰难。 留在石牛山上,战死沙场,也算是全了名节,朝廷哪怕追究,也会有所考虑。 但是离开石牛山,领兵撤退,朝廷必然追究战败之责。 孙传庭,最终还是领兵撤离了石牛山。 自出任以来,孙传庭便以锐气示人。 这样一个一直以来不肯低头,不肯折腰,锋芒毕露的人。 最终却是选择了忍辱负重。 对于后果,孙传庭的心中清楚。 凤阳之败,将会成为他人生路上的耻辱,也会成为政敌各方攻击他的黑点。 不过孙传庭并不在乎这些。 他在乎是天子,是国家。 得蒙天子信重,以重任相托。 但他却有负如此信重,有负所托。 国家动荡不堪,内忧外患,他却不能履行总理之责,安定国家,澄清宇内,止戈消战。 孙传庭带领兵马撤离石牛山时,万民军并没有追击。 准确来说,是不敢追击。 汉中军大阵之中的火炮几乎未有一刻停歇,整个火炮阵地硝烟弥漫。 万民军的部队根本不敢上前。 万民军的骑兵更是不敢靠近汉中军的军阵,在早前万民军集中了超过两千名骑兵试图冲击汉中军的左阵。 结果是在汉中军步兵的铳炮,以及近卫营甲骑的联合绞杀之下,丢下了数百具尸体仓皇而逃。 在孙传庭领兵撤离石牛山后,于山北合并一处,而后大队北上返回世子坟。 陈望亲领着近卫营甲骑殿后策应。 万民军的部队只是牢牢尾随,远远的观望,不敢近前。 大军在行至世子坟时,传来了万民军骑兵攻破临淮大营的消息。 随后大军经过世子坟,一路西行,抵达方丘大营之时,越过临淮的万民军大队骑兵也已经是抵达了方丘大营的北方。 万民军自东、南、北,呈三面之势,包围了陈望驻兵方丘大营。 不过西面的道路并没有万民军的兵马出现。 在领兵南下驰援石牛山时,陈望已经传令让胡知义派遣一支兵马,夺取了长淮卫,收复了怀远县,打通了撤退向西的道路。 追击的万民军最后停在了方丘,没有再尾随撤退的明军。 明军一路征战,损失惨重,疲惫不堪。 但万民军何尝不是久战多时,伤亡重大。 凤阳内城的战事一直在持续,凤阳城内被围的明军一直在挣扎,一直在试图突围,因此也牵制了万民军大量的军力。 万民军不是不想追击,而是无力追击。 方丘大营废墟,西部。 李岩骑乘在白马之上,一身征袍风尘仆仆。 他的面色苍白,目光阴鸷。 目视着缓缓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大队明军。 凑近一些,可以看到他的眼球之间布满了血丝。 时至今日,李岩已是两天两夜未有合眼,他的心神和精力都已经快到达了极限。 指挥统筹超过五十万的大军稳固阵线、进攻协防。 还需要控制谋划从徐州一路到凤阳长达数百里的战线。 “兵不在多而在精,将不在勇而在智。” 李岩神色严肃,心中对于日后的发展也是越发的清晰。 汉中军的战法让他大开眼界,也是彻底打开了思路。 李岩已经打定了注意,日后也如同汉中军那般,专门挑选一支精兵。 兵士穿戴双层重甲,持强弓,开大阵,用长枪。 汉中军的重甲兵,在战场之上完全就是怪物般的存在。 刀砍不破,枪刺不穿,箭铳难伤,势不可挡,让人不由心生绝望。 以至于在战场之上,每当汉中军的甲兵出现,前线的军兵士气便迅速的跌至谷底。 至于铳炮,这个实在是强求不得。 像是汉中军内那般犀利的铳炮,在官兵的序列都是极为罕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独家一份。 汉中军中装备的那种怪模怪样的铳枪,确实是战场利器。 若是能够缴获一杆,或许还有仿制的可能。 但是现在,别说缴获了,就是模样都不太清楚。 只能从接战过军兵的只言片语的描述之中管中窥豹,又如何能够仿制出来? “官兵撤了……” 李际遇从旁侧驱马上前,他的衣甲血染,满是破损。 北线汉中军的带来的压力有多大,所有人都是有目共睹。 李际遇蓬头垢面,原本头戴的银盔已经消失不见,显得狼狈不堪。 “到底是未能竟全功啊……” 李岩望着远处的天际,忍不住发出了一声长叹。 苦心筹谋,算计万千,但是最终既没有能够留下陈望,也没有能够留下孙传庭。 “此番放走陈望与孙传庭,无异于放虎归山,纵龙归海。” 一斗谷、瓦罐子两人满脸羞愧,上前请罪。 “是我等无能。” 袁时初默然无语,紧握着手中的缰绳。 他的眼神凝重,只是目视着远方的官兵, 红娘子没有说话,只是驱马上前握住了李岩的手。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李岩缓缓摇了摇头,说道。 “各部奋战,我都看在眼中,不是你们的过错。”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力量不够。 这一场大战,万民军各部可以称得上上下一心,将校身先士卒,军兵敢战拼命。 只是他们的武备,他们的训练,实在是落后太多。 “官兵甲坚刃利,铳炮犀利,我等衣甲单薄,兵刃短缺,能够战而胜之,已是殊为不易。” 李岩作为领袖,低沉的情绪一定程度的影响到了周围的将校。 宋献策乘马立于李岩的右后方。 当先上前附和道。 “信王所言甚是。” “此番虽然未能活捉孙传庭,但是击败北地援剿官兵,本来就是一场大胜。” 宋献策目光在众人的目光快速的掠过,笑道。 “如今北地官兵狼狈西逃,南国官兵徘徊不敢往前,凤阳官兵已成笼中之鸟,瓮中之鳖。” “官兵所依仗,不过甲坚刃利,铳炮犀利。” “等到日后打破凤阳,坚甲、利刃、铳炮,要多少,便有多少!” 听到宋献策的宽慰,众人的神色多少都好了一些。 李岩也在此时反应了过来,他明白了自己的失态,当下回望众人,鼓励道。 “此番虽未能竟全功,但仍是大胜。” “传令三军,今日举宴,三军同庆!” 气氛在宋献策的言语和李岩的控制之下终究是缓和了下来。 军令传达而下,带起阵阵欢呼之声,此起彼伏,宛如潮水一般潮起潮落。 李岩最后回望了一眼远处的地平线。 此时最后一队殿后的明军骑兵也正缓缓的从地平线上消失。 凤阳幕落,看起来是他领导着万民军获取了一场恢弘的大胜。 大败援剿明军,粉碎了官兵解围凤阳的计划。 他们是最后的赢家。 但实际上李岩很清楚。 凤阳之役他并不是赢家。 真正的赢家,获益最大的人,是陈望。 没有能够解除凤阳之围,朝廷问责下来,承担大部分责任的是孙传庭,而不会是陈望。 第一,是名望的提升。 在最后的关头,陈望又领兵救出了被困于包围网中的孙传庭。 经此一役,陈望在军中的声望不减反增。 可以预见,在援剿兵马之中,陈望的声望将会达到顶峰。 第二,是权柄的加重。 北地援剿明军伤亡惨重,而陈望所领的汉中军却是实力保存完好。 兵权等于地位,有兵便有地位。 左良玉现在为何敢如此骄横,凭借的就是手中的兵马。 而陈望如今的体量,何止是左良玉的数倍。 援剿官兵损失惨重,明廷想要平定南国,必然会更加的依仗陈望。 陈望也必然会因此获得更多的援助和自主权。 “陈望……” 李岩眯起了双眼,他的心中一片冰寒。 和陈望的合谋,完完全全就是与虎谋皮。 陈望的目的全部达到,而他想要达成的目的却是失去了可能。 陈望的存在,就像是一座大山一般挡在他前行的道路之上。 但是现在对于陈望,李岩并没有什么手段去制约。 若是陈望倾力进剿,只怕开封便已经是成为了他的葬身之所。 李岩握紧了拳头,目光低垂。 这种将命运寄托于别人身上的滋味并不好受。 “回营。” 李岩缓缓吐出了胸中的浊气,他晃了晃了头不再去想这些令人心烦意乱的事情。 轻轻拉动缰绳,座下的白马随着李岩的牵引,转身踏上了归途。 紧接着红娘子也是策马而去,袁时初、李际遇等一众将校也随之离开。 冷阳当空,高悬于天。 凤阳城外一片欢呼雀跃。 而在凤阳城内,却是一片死寂。 经过了数月的围城,连番的鏖战之下。 原本守卫凤阳的五万明军,已经只剩下了三万余人。 凤阳内城城北,凤凰山上。 一众明军的将校站立在山顶之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远处地平线上那最后一道红芒。 侯恂披着一袭绛红色的披风站在众人的身前,静静的目视着那最后一道红芒缓缓的消失在视野之中。 山风冷冽,带起旌旗万千。 吹的人心冷体寒。 山顶望台之上,一众明军将校皆是神色阴郁。 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万民军数十万大军将整个凤阳围得几乎水泄不通。 突围,比登天还难。 如果是其他地方,集中精锐只是进攻一处,或许还有突围的可能。 但是这里是凤阳,万民军只需要把守住凤阳的外城,就能切断他们通往外界的道路。 外城的城墙,让整个凤阳成为了巨型的牢笼。 侯恂也没有言语,他一直站在山顶,从冷阳高悬,再到日落西山,再到黑暗笼罩。 太阳彻底落下,天地一片昏暗。 灯火燃起,火焰在寒风之中不断的摇曳,忽暗忽明。 侯恂转过了身,望台之上,原本站立的着众多将校,但是现在却只剩下了五个人。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火焰在侯恂的眼眸之中跃动。 侯恂的心中一片平静。 他的心中,没有对于死的恐惧。 更多的情绪,是愧疚。 愧对天子的托付。 侯恂轻叹了一声。 他不通军务,朝廷委任作为总理的原因,他很清楚。 南下督师,一来便遇到如此的境况。 现在,他即将要成为第一位被叛军所杀死的总理。 东南局势崩溃,就在眼前,罪责在他。 自己在身后的名声,应当是不堪之极。 “城内有人开门投降,万民军已经杀入凤阳城。” 有亲卫从山下走来,带来了城中的消息。 侯恂回望南面,只见凤阳城内,火光熊熊。 无数条火龙正从四面八方,向着凤阳城内挺进而去。 喊杀声隐隐约约,自山下传播而来。 侯恂心中叹息,他知道作为总理,哪怕是深陷绝境,也不能轻言放弃。 应当指挥大军奋战到最后一刻,直至战死沙场。 如果他能够节制三军的话,他一定会这么做。 但是实际上他根本节制不了城中的军队。 甚至,投降也是侯恂的默许。 城中军队,欠饷日久,弹尽粮绝,城外围师数重,大军压境。 底下的兵将们能够坚持到现在才投降,已经是殊为不易。 “诸位。” 侯恂注视着还没有离开的将校。 他的神色严肃,缓缓抱拳的向着几人行了一礼。 “保重。” “总理,保重。” 没有多余的言语,只有一句保重。 望台之上,所有留下的将校们半跪于地,向着侯恂郑重的行了一礼。 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日。 戌初一刻(19:15) 凤阳城失,一万三千余名守城明军投降。 盛家山、日精峰、万岁山等三山一万六千余名明军也随之投降, 亥正一刻(22:15) 凤凰山腰大营告破,两千守山明军与山共亡。 亥正两刻。 万民军攻破凤凰山顶大营。 残存守营明军彼此搀扶,最终退至中军台。 有人点燃周遭引火之物。 凤凰山顶大营随之燃起大火,隔断了万民军的攻势。 南国总理侯询于中军台上自刎就义。 一众亲从也是相继自尽就义。 风助火势,顷刻之间,大火已经席卷大营各处。 万民军退出大营,直到大火燃尽,才重新得入废墟之中。 战后共收敛尸首两百三十七具。 崇祯十四年。 正月二十一日。 子时。 凤阳之役。 幕落。喜欢风起明末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风起明末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