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大明此时内忧外患,灾情连连,需要崇祯帝处理决断的政务不知凡几,哪里有太多时间来应付这种礼节性的仪式。
正当崇祯帝准备抬手示意内侍偏殿摆宴,招待这位新华使臣时,却看到对方竟然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不由勾起了他的好奇心。
“贵使可有话说?”崇祯帝朗声问道。
“陛下。”
孟胜新听得崇祯皇帝发问,心底顿时一松。
“陛下,我新华愿为大明击贼抗奴,奉献倾国之力,以全华夏同脉之情。若是大明有需,火炮、火铳、精炼刀枪,我新华皆可一应提供。”
“新华之意,朕心领了。”崇祯微微一笑。
这外藩小邦倒是一片赤诚之心。
“若是新华能为我大明提供若干火炮,以镇辽东建奴,我大明自当不会亏待于你。此番事务,朕会委于兵部与你新华交接。”
“陛下,我新华供于大明之火炮、火铳,使臣在此承诺,其价会比蚝镜佛郎机人所铸火炮低两成,断不会让天朝虚耗国帑。”
“新华使臣如此赤诚,朕心甚慰。”崇祯闻言,不由对新华顿生好感,“我大明富有四海,国富民殷,自是不会让新华太过靡费。嗯,不知新华对我大明可有所求,但请提出,朕自当应允。”
位列殿内左班的礼部尚书林欲楫听到崇祯帝这般回应,顿感不妙,立时瞪大了眼睛,直直盯着那位新华使臣。
哎,你该不会在这太和殿上将你们新华所提要求再向陛下说一遍吧?
陛下金口玉言一出,那可是想收都没法收回了!
要知道,当初自己在礼部衙门对这位使臣只是虚言客套了一下,却不料对方打蛇随棍上,顺着自己的应许的话语,巴拉巴拉地提了一大堆要求,林林总总,有十几项,一点都不客气。
在将他打发回去后,这位使臣居然还几次跑来礼部来询问,大明是否就他所提出的若干要求予以回复,搞得他不胜其烦。
末了,他便直接躲在正堂官厅内,不与他见面,更不予他任何答复。
你瞧瞧你们新华都提的什么要求?
其中任一项,也不是我一个礼部尚书就能做出决定的。
若是将这些条件呈送内阁或者陛下御前,说不得就要引出更多的麻烦。
我大明自开国以来,凡两百余年,何曾给予外邦藩国这些特殊权益。
这不异想天开嘛!
哪怕你们新华与我大明同为华夏血脉,并且还为我们大明提供了不少军事助力,那也是不成的。
再者说了,我大明还真没有哪个藩属国提出过这些“非分”的要求。
我大明能给予你的,自然会不吝赏赐。
我大明不能给予你的,那么你就不能主动伸手来要。
话说,你们新华怎么如此“实诚”,只是随口一句“但有需要,且与本官道来”,然后便丝毫不客气地一口气说出这么多要求。
如今,陛下似乎被这新华使臣一番言语所动,竟也说出了这么一句“对我大明可有所求,但请提出,朕自当应允”。
新华使臣会不会当着陛下以及满朝文武百官的面,张口将他们的要求提出来?
“小国使臣谢过陛下!”孟胜新朝着崇祯帝躬身一拜,然后抬起头来大声说道:“我新华地处偏远蛮荒之地,民疲地瘠,物资极为匮乏。故此,请陛下赐予我新华自由通商之利!”
“嗯,且许之,可仿壕镜佛郎机人之例。”
“谢陛下!我新洲之地,地广人稀少,民力不丰,请陛下准予我新华于大明境内招揽无地农人或受饥灾民前往垦殖生息。”
“……”崇祯闻言,犹豫了一下,“此事,且容朕与内阁诸臣讨论商议后,再行回复。”
“谢陛下!我新华几无匠人制器,以至百姓生活不便,请天朝赐予各业工匠,以资我新华万民之需。”
“……”
“完了,陛下此番恐为新华使臣所趁。”林欲楫听了几句,两眼一闭,心中暗自叹息一声。
——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