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驷此次前来流求,还带着浮阳水师与两广水师归属地方禁军之后立刻出现的欠饷、扣饷的问题。其实在明州这里的水师,情况也差不多。 好在水师一贯是足饷发放,各级军官军纪维护尚且到位,眼前刚开始拖个一两个月,士兵还能约束得住。再加上背后有着流求的暗地支撑,对于整个军营这里的暗里补给一直进行着,否则整个水师早就开始乱起来了。 而且这段时间以来,跟随着蔡京一帮党羽上台的官员们,有的为了短期的政绩飞升,不惜在地方横征暴敛,对于没什么地位的商人直接罗织罪名,进而直接夺去他们的家产。 “现在尤其是沿海的江淮、两浙、福建三省的地方官府和胥吏已经开始形成了一股风气,大家纷纷谋夺中小商行商户的财产,一则中饱私囊,二则进贡朝廷捞取政治利益。”赵驷告诉流求这里的众人,“而且,看着新皇帝与蔡京的态度,东南的形势还会继续恶化下去。他们的观念里面,农业是米袋子,能吃饱就好,而商业不过是钱袋子,能抢多少算多少,就算完全被抢光毁掉,也问题不大。” “荒谬啊!东南各省,商业已经是主体,种稻米的农民要靠把它们卖出去才能补贴家用,种桑麻的农民也要靠丝布交易才能吃上饭,还有大量烧瓷器的、铸铁器的,搞石刻的,都需要靠商人才能外销到需要的地方!商人要是都破产了,江南的农业和手工业怎么可能还会好?”李峰忧心忡忡,毕竟江淮是他的家乡,还有处州那里的瓷窑等产业,都是他这些年来悉心扶持的心血,可惜大宋这帮官僚根本就没有这样的认知。 赵驷带来的这些情况,立即正式通报给了正在召开的大议会,让议员们加入讨论。 议员们来自于各行各业,有些消息很快也就传了出来:流求商人最多的生意合作对象就在沿海各路,这些变化他们其实也已经有所察觉。因此,就有性急的人来到议会门外请愿,希望大议会督促执政院、军事院拿出应对的举措。 流求目前的风气正是在鼓励百姓关心军政大事,而且由于岛上独特的环境制约,他们也不担心有会有任何消息外传出去。 当然,宫十二最早提出的“兵谏”建议还是一下子就被大多数议员否决了,同时传出后也遭到了流求民众的反对。他们倒不是不关心秦执政的死活,而是觉得这是一条两败俱伤的馊主意:先不说流求人对于中原政权有着一种天然的畏惧心理,关键在于,两边一旦正式开仗,商贸就会立即中断,局面一下子就会难以收拾。 中原不仅能向流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精美商品以支持对外海贸,而且也是他们从自身以及交趾、浡泥等地生产或转运而来的稻米、珠宝、香料、木料等商品的巨大销售市场。 这些潜在的损失,可是关乎流求全岛人的未来市场。 “最好的办法是保持沿海贸易的正常进行,但是却又能免受这些地方官员贪婪手段的染指!”这是大多数议员们的建议。 于是,大议会很快通过了第一项决议:物色一些蕃商出面,由他们出面去收购沿海各路破产的中小商户的相关产业,以确保这里的商业环境不会中断。这样的话,这些地方生产出来的产品还能有销路,同时流求贩运过去的东西也能有市场。 当然,有人也提出:这个决定还缺一个保证,那就是如何保证蕃商的利益不被这些地方的贪官胥吏们所刮取? “海盗!海贸能兴盛,那是因为我们流求水师与东南水师剿灭了海盗。既然现在海事院解散了,东南水师的饷银又扣发欠发,不如叫他们直接反出一批人跑到海上,以海盗之名给那些官员们一点厉害瞧瞧!” 这项建议非常有智慧,立刻得到了大议会的认同,并顺利地通过表决成为第二项决议,建议赵驷、顾大生等人先行挑选三成左右的精锐之兵,让他们以饷银不足为由,直接出海“逃亡”,实际交接给流求的神蛟军进行控制指挥,直接列为一支独立舰队,可以海盗的名义袭击沿海各港口,并逐步控制从北至南的主要航线,不仅仅是现在就给这些沿海官府一点颜色看看,而且也将逐步改变海上的控制局面。 而如果大宋朝廷对此依然无动于衷的话,可以考虑让剩下的水师士兵继续再“逃亡”一至两成,这样留下一半不到的士兵,这军饷一事也能算是有个解决之法了。 这个决议,既解决了赵驷的大问题,也算是大议会对于宫十二与林剑建议的一个积极回应。 当然,对于秦执政的下落,大议会仍然是十分重视,最后通过了一项并不公开的决议,授权飞鹰军动用不超过二十人的规模,并预批了一笔极为宽裕的预算,赴中原查探真相。 赵梧已经快两年多没有见到哥哥了,此次闻讯也从唐州赶来。 看到如今已经在流求格致院里有所重任的弟弟,赵驷自然也十分地高兴,同时告诉他:“秦先生信中说到,考虑到局势有可能恶化,他同时已经安排高邮那里的人尽可能地都要迁往流求,既包括秦家庄的人,也包括菱川书院。所以,这次过来的人不会少,可得在流求这里做好安置!”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菱川书院都要搬来?”赵梧倒是吃了一惊,继而又想了想道,“那我最好还是现在就动身去一趟高邮,那里千头万绪,又不能拖延,须得越快越好,而且沿途之事,我正好一路过去可以安排好!大哥你看呢?” “我看什么?”赵驷面对自己的弟弟,难得地笑了,“你想去你就去呗!” 看着赵梧忙不迭地转身就要去准备的样子,赵驷又突然叫住了他,然后却是卡了半天之后,才开口说:“有些事情,想清楚了就大胆地去说,别学我。不是每个人都会有秦先生照顾帮着,也不是每个女孩子都能像你嫂子那样地主动……” 赵驷的前半句说得很突然,最后一句却是把话说得极为明白,赵梧的脸腾地一下就红了,啜嗫着道:“大哥,你说啥呢?” “说啥你不知道吗?自己记住就好,谁也没法帮你!”赵驷有点小生气,猛地拍了拍自己的弟弟的肩膀,“都这么大的人了,长点心好!” “只是,现在秦先生下落不明,我怎么可以在这个时候提这事?”赵梧却是说出了自己的担心。 “越是这个时候,女孩子才是最需要关心的啊!”赵驷却仿佛一下子在这件事上很有经验的一样,“算了,你也别刻意去讲,只是注意对人要付出真心。只要你付出的是真心,别人一定会感觉到。” “这个我会做到的,大哥你放心!”赵梧使劲地点头。 赵梧先启程出发后的第三天,赵驷也与林剑他们商量好了水师相关士兵如何“逃亡”、以及流求水师这里将要如何接应以及后续的管理事宜后,立即返回明州。 回去之后,他还要继续关注此时留在京城里的胡衍的状况。 胡衍最早在秦刚出事之后,就第一时间为带着为大家查明真相的重任赶了过去。 但在他最先传回了秦刚下落不明的消息之后,就一直没有具体的进展。 然后又过了没多久,居然就传出了他在京城留了任,并且还是在蔡京的新设的讲议司担任了详定官一职的消息。 由于蔡京动手分拆东南海事院的动作极快,李纲表现得极为激烈,直接辞官回了无锡老家,说是静心读书,准备重走科举之路。其余人等,由于蔡京安置得地方还不算苛刻,也都随遇而安,相互间草草告别,各奔东西了。 不过胡衍随后就迅速写来了书信,诚恳地表示:在这在京中,他联络到了当年一起支持大哥以及认可大哥的官员,大家都不想让秦刚的政治遗产就这么被蔡京等人全盘侵占,所以他们才推举自己站出来,与蔡京一党进行了艰难地博弈,从而总算才能进入到了眼下最重要的讲议司里面。 胡衍同时还指出:新天子肯定会推行新政,讲议司便就是下一步的朝堂中枢核心,他拼尽全力能够在里面占据一职,不仅可以实现对蔡京等人的制约能力,而且也是能够更好地庇护海事院中被分拆到各处的一些兄弟。 言语间,俨然已经是当前大家的靠山与保证了。 赵驷在最初收到信后,当时还没有什么过多的想法。 但是在到了流求之后,在与岛上众人商议大事时,当提及胡衍的表现时,心细的李峰提出了他的疑问,之后也在众人的商议下觉得这里面的问题很大。 宫十二更是要求林剑在安排向京城那里派出的飞鹰军一事,除了他们几人之外,绝对不能再向中原那里的任何人透露一二,哪怕就是在京城里,也绝对不能与胡衍发生联系。 对于赵驷而言,这次的流求一行,不仅是基本解决了出发之前所担心忧虑的种种具体问题,更是让他亲眼目睹了大议会在岛上政治生态中的明显地位,由此,他也不再担心后方再会出问题。 所以,直到这次回到明州之后,赵驷这给胡衍写了一封拖延已久的回信,信中先是解释了拖延这么久的原因:东南水师以及南北的两支分舰队在这次朝廷重新划分归属权后,遇到的种种问题。 胡衍当然十分清楚这里面的真实原因。秦刚自从在处州编练绿曲兵开始,就一直遵循着满编足饷的标准,这也是再到西北、北方以及流求诸地的军队士兵保持着极高战斗力的重要基础。一旦回归地方,再以此时大宋禁军中的种种惯例,显然是无法保证军队的稳定。 同时,赵驷在祝贺胡衍成为了讲议词的商旅业详定官之后,还忧心忡忡地告诉他在沿海几路出现的各种盘剥、掠夺商人的风气与趋势,也算是提出了一个难题,希望他这个新晋的胡详定会如何兑现他的诺言! 赵驷的回信没有走顺风行,而是通过普通的官驿定定心心地发到了京城。 此时在京城里,与忙碌的胡衍对比,秦湛近来的颓废状态,却是因为那天虎哥的事情,变得更加地严重: 他既无法接受秦刚失踪了的事实,更像是无法接受当下大家因为离开了秦刚之后的一盘散沙状态。因此,他整天都是一副郁郁寡欢的状态,什么事情也不做,就是在京城各处游手好闲着,穷极各种消极面世的状态。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京城明面上的生意事情,都由谈建接手,暗里的京城情报网只能由钱贵尽数接管。 另一边的虎哥的行径也极让人不齿,他口口声声找秦湛索要的钱是遣散安家费,但是在拿到钱之后,却并没有如其所说那里回西北安家,而是一转身就在京城的一家镖局里做了镖师——原来却是早就找好了跳槽后的下家。 就连跟着李清照前后只去了秦家几次的丫鬟阿珠都在私下里议论:真是白瞎了秦姑爷对他们平日里的照顾。 不过,还没有轮到阿珠去吐槽别人家的事情,就在她自己伺候的小主子这里,却是出了更让她烦心的事情:赵家三郎赵明诚最近过来得有点勤快。 要说赵明诚,则不得不提一下他那个如今官运亨通的爹爹赵挺之。 赵佶登位之后,自然是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一阵子的人事调整: 由于苏轼请求致仕,蔡京得以继位右相;章惇虽然仍是左相,但已经被打发着去做先皇安葬的山陵使诸事;同时,曾布却像一条疯狗一样,派了大批手下,恨不得就盯着章惇此后走过的每一寸路、做过的每一件事,开始一丝一毫的复查,但凡要有个遗漏缺失的,一定就会跳出来进行大肆攻击。 还好,赵佶尚能守得住方寸,迄今为止,对于弹劾章惇的奏章尽数留中,不过还是派了人给这位老左相递话,意思是:朕这么着一直护你也不是个事啊,你自己做事可得要上心啊! 曾布暂时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左右相之位,但他还是积极努力地想办法拉拢建立自己的人手势力,在他的大力推荐建议之下,赵佶提拔了赵挺之新任吏部尚书,而空出来的御史中丞则安排给了回朝不久的侯蒙。 赵挺之担任吏部尚书,不仅意味着他就此掌握了提拔任免朝中官员的实权,而且还是在新帝即位的关键时刻,所以赵挺之非常清楚天子的用意,于是开始力主绍述之说。 因为他已经看得很清楚,赵佶十分认可他的皇兄哲宗对神宗皇帝的绍述之为,只是因为绍圣新政乃是章惇一手实施,他刚坐稳皇位,自然不希望身边有这么一尊前朝宰相大神来掌握这一切。 所以在此时,朝堂上突然站出来了一个力主绍述的赵挺之,而且这个赵尚书又是长得高大英俊、一表人才,更重要的是,他还与那之前刚致仕的苏老相极不对待,真是合适得不得了的人才。 于是在亲自接见了几次之后,赵佶便十分大方地又给他又加上了尚书右丞的职位。 在北宋一朝,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尚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还有参知政事这九种职位统称为执政,俗称副宰相,加了“中书门下平章事”的便就是宰相,此时不设宰相,以门下侍郎前加左仆射为左相,中书侍郎前加右仆射为右相。总之,这宰相加执政一起统称为“宰执”,都可称为相公。 因此,赵挺之历经多年的奋斗,终于“挺”起来了,挺进了大宋宰执行列之中! 一方面是父亲的升职荣耀,另一方面又是秦刚被“莫名其妙”地成了大宋禁名词,一片痴心的赵明诚终于感受到自己的春天要来临了。 所以,这段时间,赵明诚频频来到李家拜访,来时总是携带一些新近去他们家拍马屁者送来的一些金石印本,名曰“同好交流”,倒是不太好让李清照将他拒之门外。 只是赵明诚的眼里只有李清照,却是不会在她的身边人那里多花费心思,而他的好友陆浩也就最多能指导他下决心去撬墙脚,同样无法知道提醒他在撬墙脚的时候要收买人心的诸多技巧。 而在李迒这个秦刚小迷弟的带领下,阿珠也成了秦刚小迷妹,他们俩总是在赵明诚走后,极尽各种可能地在李清照的面前,啰嗦着各式各样的暗示提醒,搞得李清照又是好气又是好笑。 绝顶聪明的李清照不可能不明白赵明诚频频过来的用心,按理说,她原先也没有这些心思来应付他。 但是这两天,就快要到她与秦湛约好的见面沟通时间,她必须要找一个合适的理由,还得有更加合适的地方。这时,赵明诚无疑也就成了最好的工具人。 李清照只是在两天前随意做了点简单的暗示,赵明诚就立即心领神会地组织了一场京城里的金石爱好者聚会,并顺利地邀请出了李清照一同前去参加。 而秦湛眼下的生活状态算是非常纨绔的那种,毕竟前些年做生意挣到了大笔的钱,大宋朝的京城,绝对不缺可以让他享乐的地方。 秦湛与虎哥之间的接头,可以随便选在蹴鞠场、相扑场以及各种演艺瓦子,那里人多眼杂,却是极地地掩饰住了他们之间的来往。但是要与李清照见面联络的地方,却是没法继续在那里,需要费点脑子设计了。 所以这才有了赵明诚组织的金石同好聚会,秦湛自然也容易去找个足够的“附庸风雅”理由,混了个参加的资格。喜欢风流大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风流大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