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五子!”听到了秦刚叫着自己之前的小名,赵梧乐颠颠地跑了过来。 虽然现在他已经有了正式的大名叫赵梧,而且平时的同学还会更加规范地称呼他的表字守正,但是他却更为秦刚依旧叫他的小名而开心。 因为这就意味着秦刚依旧还是把他看成是自己旧时的小兄弟啊! 要知道,今天的秦刚可早已经不是一般人,而是堂堂朝廷钦命的六品知州,而且还是他大哥之前来信盛赞过的威震西夏的名将。 “大哥,什么事?” “你问我什么事?刚来的时候,你不是说就是送盼姐他们一起过来,然后便从沧州坐海船去流求的么?怎么昨天的那趟海船回去了,却没见你走?” “嘿嘿,大哥这是要赶我走啊?” “臭小子,我赶你什么?不是你自己说的话么?我就是来问你!” “这不是到了沧州之后,看到这里的情况挺严重的么!那个盼姐他们又忙得不得了,我这有好多事也帮得上忙,所以想想还是多待几天再看吧!”赵梧抓抓脑袋说道。 “这样的话也好!”秦刚却说:“只是你要留在这里的话,也别浪费了你的本事,那些打杂帮忙的事情我另外给他们派人手,你还是做做你自己擅长的事情好。” “擅长的?大哥让我做什么?” 秦刚则问他:“那你和给盼姐他们帮忙,可明白导致蝗灾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这个我知道,是旱灾!十蝗九旱嘛!” “正是。今年河北的春旱,的确有点严重。而且,如果缺水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就算是最后消灭或控制住了蝗虫,接下来,不管是补种庄稼、还是恢复生产,没有足够的水,也还是有着挺麻烦的问题。” “这样啊?”赵梧想了想,便说道,“在我们高邮那里,旱灾时就打井,用井水来解决,不知沧州这里打井怎么样?” “你说得没错,河北这里是可以打井的,而且也不缺打井的匠人。”秦刚点点头道,“前些日子,我跑了不少的地方,各地官府都组织了一些人手,想法子开凿了不少的水井。可是开了水井之后,各地便都开始缺乏大量的明矾。” “明矾?哦,我明白了,定是井水太浑浊,需要用明矾来澄清水?”赵梧倒是一想就明白了。 “导致井水浑浊的原因就是这些水井都比较浅。我问过那些凿井匠,为何不去开凿一些水质比较好的深水井,他们说,深水井里的水质当然清澈,而开凿它们也并非太难的事情,无非稍微多花点力气与功夫,但是,深水井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办法解决!” “什么问题?” “井一深,向上提水就变成的难事,不论是直接用绳子吊,还是用轱辘来摇,深水井的水打上来就很成问题,一口井支持不了几家子共用,更不要说最后还需要用这些水来解决浇灌庄稼的问题!” “哦!我明白了,大哥是希望我想想办法解决这深水井打水的问题吧?”赵梧听明白之后,反而为自己能找到正经的事情而高兴。 其实关于提水的装置,原本在宋时的民间就有很多种,但是在菱川书院里,赵梧与其他同学对于这些工具装置的原理都进行了深入地格致研究,正是因为能够基本掌握到了它们的本质原理,所以,也就能从相应的角度与方向来优化、改进这些工具的性能。 关于在沧州这里的深水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情况,赵梧决定还是要去实地考察一下。 于是,赵梧便拿着秦刚的手令,去过了好几个村庄,并拜访了当地的凿井匠,现场具体勘察了几口已经开采成功的深水井,发现一般来说,达到近两丈左右的水井就会被称之为深水井,因为一是这么深的井,里面出来的井水基本就可以不需要经过澄清就可以直接饮用了,二是这样深的水井,用普通的吊桶打水的方式,就非常地困难与不方便了。 两丈左右相对较浅的这类水井,赵梧的处理比较简单,利用唧筒吸水的原理就可以了,但是相对于百姓平常见过的那类普通唧筒不一样,赵梧将密封好的筒管固定在了井壁之上,然后在出了地面之后,设计出了一种压杆式的一种机械出水装置,无论男女老幼,只需要上下反复压动压杆,就可以相对轻松地把井水抽取了上来。 但是,在河北,更多的深水井的深度,都超过了唧筒吸水的能力。赵梧仔细地去看过这些水井的井口,又与凿井匠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于是就根据常见水井的井口宽度,设计出了一种大小合适的垂直运作龙骨翻车,同样是固定在深水井的井壁之上,在地面是采用转动的水轱辘,只需要去摇动轱辘,龙骨翻车便开始上下运动,然后便可以将井底的清水源源不断地提到地面上来使用。 但是不管是唧筒、还是这种竖式的龙骨翻车,这都只是解决了一个最基本的将水提出地面的问题。因为这两类工具刚拿出来时,基本上还是需要由人自己来进行压动或摇动的。出水的效率并不是十分有效。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是,一旦旱情严重,又由于在某些人口聚集的地方,深井水的数量并不多,只要是超过几十户人都需要同时使用同一口水井的话,那么这时再通过传统的人力操作就很难满足需求。 “小五子,能想到办法解决吗?”秦刚看了底下人的反馈之后,便问赵梧。 “我可以给它们加一套传动的装置,老百姓可以用牛、马或驴来拉着转动。”赵梧稍稍想了一下说道。 “嗯,这是一个办法。但是牲畜总是数量不够的。万一到了后期农村时,农田也需要用水,牲畜更加不够用,怎么办?”秦刚继续给他出难题。 赵梧皱了皱眉,抬眼看着野外的树林,突然那些摇曳不止的树木给了他启示。 “大哥,我想到了,自从来了沧州之后,我就发现,这里的风很大,而且持续的时间很长,我们可以造大的风车来解决嘛!”赵梧兴奋地说。 “风车,你造过吗?” “在神居山上就造过,当时山腰以下可以造水车,山顶上水太小,不够,但发现山顶风大,就造过风车。” 说干就干,赵梧立即向秦刚讨要一些基本的材料,又去调了一些木匠,就开始去干了。 在赵梧拿出图纸的时候,秦刚意外地发现,赵梧设计的风车,不再是当时常见的那种类似于走马灯式的与地面平行的转叶,而是与后世近代一样的与地面垂直的转叶了。 当他询问赵梧这样设计的原因时,赵梧很兴奋地说:“以前不知道原因,原来的风车怎么造的就怎么去做。后来我们就发现了,旧式的风车太复杂,而且就是因为复杂,让这种风叶很重,转动的速度就慢。其实要想让风力得到最好的应用,就应该把风叶竖起来,这样只需要很少的几片叶子,就能转动得很快了。而且,自从书院里把传动装置搞好了后,所有的问题也就比较好解决了。” 的确,凡事一旦将方向集中于关键性原理的研究,各种优化、进化以及发明改造的速度也就立马加快了。 赵梧在沧州建起的第一座大型风车的造型十分地怪异——当地人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风车,坚固的架子立起来比当地的房子都高,然后架子上最后装配上了四片微微有点倾斜的叶片。在所有的调试准备完成之后,这台巨大的风车就在风的吹动下开始转动了起来。 在风车的下方,赵梧而专门设计了与传动装置的挂钩及脱钩开关:只要一挂勾,风车转轴就带动了传动装置开始运动,从而带过唧筒的压标或者是竖式龙骨翻车的轱辘开始运作起来,从而无须再用人力,就可以实现深水井里的水自动打出地面了。 而在不需要用水的时间里,只需要将传运装置的挂勾部件脱开就行,这样也不至于白白地浪费地底的井水。 而在一座座的风车陆续在沧州附近各个村庄落成并带动井水出地面之后,沧州的百姓终于开始对于菱川书院来的这群学生娃的印象有了根本性的变化。 甚至现在开始前往城里炕房去打探情况的人,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了怀疑与看笑话的心态,而是真心实意地在打听情况: “怎么样了?小鸭子快孵出来了吗?” “老天保佑啊,要让这帮学生娃成功啊,要真的能有这么多鸭子孵出来的话,那这沧州蝗灾也就有救了啊!” 不过,对于秦刚以及盼兮他们来说,炕房里的孵化工作都是有最专业的人在监看,而一起过来学习的那些百姓也是相当珍惜这次的机会,看护得非常尽心尽职。更加由于他们在监看的过程中,清晰明了地守护着这些被孵化的种蛋的变化情况,也对于这些雏鸭能被顺利孵出充满着信心。 过程中偶尔会有极少不太好的的蛋被中途剔出,所有的进展都在正常范围之内,只需等待足够的时间即可。 由于赵梧用唧筒、龙骨翻车外加风车驱动解决了深水井的所有问题,所以这段时间,秦刚也开始带着手下的吏员前往沧州各地,安排开凿深水井之事。在这个时代,人口的密度还无需去考虑地下水是否会开采过量的问题。 但是,合理地规划深水井的开采点,还是有必要的,至少可以避免各种不必要的人力与其它资源的浪费。 当然了,深水井的开凿本来就需要费较大的功夫,而且开凿成功之后,如果没有现在由官府掌握着的提水设备的配套,也是意义不大的。 所以,民间自行开井的现象几乎没有,都是会在官府的统一安排下,选点、开凿,最后再配套安装风车等设备。 这一天,又是一个村庄处的深水井可以正式出水了,随着赵梧指挥的工匠将这里的风车组装完毕,并仔细检查后,最终拉上了挂勾件,原先已经在风力吹动下缓缓转着的风车,迅速带动着深水井里的龙骨翻车开始了运作,转动了一会儿后,终于开始“哗哗哗”地将井底的清水翻到了井口之外的水槽上,一些久候的百姓,便笑逐颜开地拿着各家的水桶、水盆前去打水。人群中更是传出了一阵阵颂扬秦知州、夸赞赵梧以及众工匠手段的声音。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五子。你在菱川书院的进步这么快,怎么就想着要去流求呢?”从村里回到了州衙,难得有点空,秦刚便在书房里和赵梧说着一些话。 “秦大哥,李院长给我写过很多信,他讲了你在流求所作的规划,我觉得,那里才是能够让我真正做事情的地方。”赵梧说的李院长自然就是李峰,他在与原先菱川书院的同学通信时,也在有选择地劝说并鼓动一些他所看中的人才过去,其中自然就包括有赵梧。 赵梧在菱川书院最大的成就,其实并非只是他的机械与力学领域的研究,而是他与到书院任职的两名大食学者合作,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大食文、也就是阿拉伯文,而且还翻译出了第一批的阿拉伯科学书籍。 “大哥,这些大食人真得很厉害!”正好说起了这件事,赵梧显得很兴奋,“正是把他们的这些书里的内容翻译了出来,我们才发现,他们在格致学中已经有很多方面都比我们领先了。而且,这些书里的内容,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少有弯路,而且还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了之后,立刻就能掌握到更高深与高级的知识。所以,这些已经翻译好的书,我也要带到流求去,李院长说那里的学生也十分需要。” 在赵梧兴奋地分享中,他还提到了阿拉伯人在机械原理以及各种机器工具方面的领先成果。有的机器是托辛第迦从海外陆续地寻找并运来了。但更多的,则是可以根据那些书籍上的介绍与说明,可以组织自己的工匠进行复制生产。像金属拉丝机、车工转机以及大型的水力压板机,就都是靠图纸造出来的。 “水力压板机?”秦刚突然注意到了这一点,“可是能够将打炼好的铁板进行冲压塑形的那种机器?” “是啊,用了这种机器去加工铁盆等东西,那种速度不是一般地快!”赵梧很得意的介绍。 “压铁盆太浪费了啊!”秦刚确认了之后便十分兴奋,转而对赵梧说,“你有没有注意到,最近流求过来的海船,把岛上生产库存的几乎所有叶片甲与环锁甲都运过来了。” “这是为何?难不成流求军现在战斗力太强大,打仗用不着披甲吗?”赵梧很奇怪地问道。 “当然不是,主要是因为流求的气候温暖多雨又潮湿,铁制铠甲容易生锈。而叶片甲、还是环锁甲,原来是为了减轻重量,分散出了大大小小的甲片以及铁环串联,这种由细密部件构成的铠甲,一旦生锈,就会卡住、不仅使用不便,而且还容易伤到穿着的人。”秦刚解释了并补充道,“流求不是不想用铁甲,而是需要适合在南方地区的不易生锈的铁甲!” “不易生锈?”赵梧细细地思索了一下,提出:“沈山长【注:指沈括,生前也被菱川书院聘为名誉山长】的《梦溪笔谈》曾记载过:信州铅山县产胆矾水,铁釜浸久则化铜。我们也做过试验,实际发现就是在铁器表面形成了一层铜,但倒是有防锈之功效。” 赵梧说的便是宋人已经发现的胆水浸铜方法的一种副产品:给铁器镀铜。 “胆水浸铜法李院长他们也想到了,但问题还在于叶片甲与环锁甲过于细密、各部分之间的磨损也大,就算是用胆水给它们浸铜,也是很难浸全,防锈效果并不好。”秦刚说着便从书架里翻找出一份图纸,“于是我这里就给了他们一种新式的板甲设计,不像之前的铠甲分出那么多的小部分,而是整体用五六个大片的铁板,敲制成与身体相符的弧度来组成,这种结构很简单了,大块的铁板也非常适合用胆水浸铜防锈。只是新的问题就是这种板甲用手工打制的话,非常费人工,目前流求岛上为了完成给所有军队的换甲任务,进行得非常缓慢。” “大哥你的意思是用水力压板机来试着做这种板甲片?” “是啊,你看看有没有难度?” 赵梧拿过图纸细细一看,这种板甲的设计很简洁,稍一思索便立即说:“绝对没问题,只要事先做好底模,铁料能够选好,我觉得最多三四个步骤,就能加工出来,质量我敢说绝对要超过手工敲制的效果。” “那就好,正好你接下来要去流求,那这板甲一事,我就拜托给你了!”秦刚高兴的说道。 赵梧一边点头应下,一边细细地琢磨着图纸,他也算是看明白了这种护甲无论是在防护作用、保养方便以及生产流程上的领先意义。 “秦先生放心,赵梧去了流求,头件大事就是把冲压机与板甲拿出来!”喜欢风流大宋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风流大宋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