啦啦小说网 > 穿越历史 >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 第355章 科举改革从乡试开始

第355章 科举改革从乡试开始(2 / 2)

听此,刘升便问:“以前乡试主要考哪些内容,如何考?”

钱谦益道:“乡试第一场主要考四书五经之义理,即考生对《四书》、《五经》及各家注疏的基本掌握情况。

这一场考试答案都是固定的,因为《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必须用朱子集注作答。

五经中的《易经》需用程传和朱子本义,《尚书》需用蔡氏及古疏注,《诗经》须用朱子集传,《春秋》用左氏、公羊、谷梁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传,《礼记》则用古疏注。”

王铎又见缝插针地补充道:“明永乐时曾颁布《四书五经大全》,为国子监及府州县学的统编教材,亦是科举头场的标准答案出处。”

刘升听完直皱眉,他算是明白为何到了明清时期,儒学几乎完全沦为程朱理学了。

因为这头一场的科举考试中,二程及朱熹注疏所占比例太大了,尤其是朱熹的。

刘升不禁暗自腹诽:莫非这当初朱元璋、朱棣就因为朱熹与他们同姓,甚至被谣传为他们的祖先,所以才多用朱熹的注疏来当科举标准答案?

事实如何,刘升不清楚,但他是不喜欢这种情况的。

朱熹对四书五经的理解好不好,他不清楚。

但他清楚一点,不该让一家之言在科举答案中占比例太重。

他想了想,道:“这头场中朱熹注疏的占比太多了,这样,四书只考原着,不考注疏。至于五经,可在维持原有考试规则的基础上,减少其比重。”

钱谦益理解能力还是不错的,微愣了下便试问:“陛下是说头场四书只靠原着,且题目占比要比五经多?”

“不错。”

钱谦益立马拱手道:“陛下圣明,如此一来,天下苦于背诵四书五经注疏的士子必感念陛下之恩德!”

这话让李长文、王铎都不禁看过来。

刘升也暗笑:钱牧斋,不愧是你,总能找到拍我马屁的点。

笑归笑,刘升不得不承认,钱谦益这个马屁拍得有那么点舒服。

他随即看向李长文,“总参政以为如何?”

“此举可行。”李长文虽然不喜钱谦益逢迎、奉承刘升,但并不认为刘升对这头场可靠的内容有什么不妥。

事实上,他当年就对背诵《四书五经大全》苦恼得很。

尤其是朱子集义、朱子集传等,简直要背吐了。

关键是这些内容就科举考试时有用,日后做官、做事等,几乎用不到。

刘升又问:“大明乡试第二场考什么?”

“考‘论、‘判及内科。”钱谦益先简短地回答,随即解释道:“一般要求写论一道,内容在三百字以上。再写‘判语五条。然后在内科的诏、诰、表中任选一道来写。”

“何为论、判?”

内科的诏、诰、表刘升是有点明白的——诏、诰都是正式圣旨的一种格式,他甚至已经享用过。

诏开头一般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诰的开头则一般用“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他之前对功臣进行封官、封爵,用的便大多是诏;而让钱谦益所写的《讨明檄》,其实就类似一种诰。

但论与判他却不甚了解。

钱谦益道:“论基本是从孝经及儒家经典中出题,其实就是对头一场考试内容的扩展,一般要求写得更有深度。

至于判,则是从地方衙门的行政与司法文牍中选取一些疑难案例,让考生评判分析。

主要考的是士子对国家律令、政务及案件审判的流程是否熟悉,且必须按照既定的公文格式书写。”

刘升听了眼睛一亮,心道:这不类似后世公务员考试吗?

看来古今考试根本性的东西其实没太大变化啊。

倒也难怪,毕竟明清距离他穿越前的年代也只不过三四百年而已,相距其实并不算太遥远。

他想了想,道:“既然头场已经考了四书五经,这第二场再考未免重复。不如在第二场把论去掉,多考几道判,几位以为如何?”

第二更。

晚安~喜欢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请大家收藏:

最新小说: 谋臣 鬼眼皇妃 一样的风 第一废材傲妃 狐狸,给王生个崽 皇上,离婚请签字 特警乱明 绣花王爷淘气妃 将门大逆子 农家弃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