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弟弟杨乃武被冤枉的死刑判决,杨菊贞,一个坚定而勇敢的女性,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进京告状的艰难之路。 在她的第二次京控之旅中,杨菊贞采取了几项关键行动,这些行动最终汇聚成了推动案件重审的力量。 首先,她成功获得了当时着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的资助。胡雪岩不仅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杨菊贞打开了进京的大门。 接着,杨菊贞通过夏同善,一位与她家有旧交情的兵部右侍郎,将案件的不公直接呈报给了慈禧太后。夏同善的地位和影响力为案件的重审增添了重要砝码。 此外,杨菊贞还得到了刑部右侍郎翁同和的帮助。翁同和虽然与杨家无直接关系,但他对湘军的不满让他成为了揭露案件真相的有力支持者。 最终,杨菊贞的不懈努力和四处奔走,赢得了30多位浙江籍在京官员的同情和支持,他们联名上诉,形成了对案件重审的强大压力。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中,确实可以看出当时的司法程序受到了地域和派系的强烈影响。 要求翻案的官员们,要么是浙江本地人,关心家乡的公正,要么是对湘军持有不满态度的人物。 而审理此案的官员,如刘希同、杭州知府以及浙江巡抚杨昌军,都是湘军背景的人物,这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显得尤为重要。 案件的重审过程中,胡瑞澜虽然是湖北人,并非湘军出身,但他在浙江担任学政,受到了以杨昌军为首的湘军集团的影响。 由于他需要在浙江继续自己的仕途,因此他选择了维持原判,避免与湘军集团产生冲突。 这一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官场的现实主义和权力游戏。 浙江的官员们对此表示不满,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他们的地方事务,不应该由外来的湘军集团所左右。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案件中,夏同善,一位深得慈禧太后赏识的兵部右侍郎,扮演了关键角色。 他不仅因其卓越的文才和学识在朝中享有盛誉,更因其正义感和责任心而在民间传颂。 夏同善在案件中的行动是果断而有力的。他公开发出呼吁,强调杨乃武作为举人,代表着读书人的尊严和清白。 他警告说,如果不彻底查清此案,将对浙江乃至全国的读书人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必须给天下读书人一个公正的交代。 夏同善的声音得到了《申报》的响应。 这份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以“乃武归天,斯文扫地”的震撼标题,全程跟踪报道了案件的进展,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同情。 《申报》的深度报道和犀利评论,无疑为案件的重审增添了公众压力。 在夏同善的坚持和《申报》的推动下,加上浙江籍官员的联名上诉,案件最终引起了慈禧太后的密切关注。 在太后的干预下,案件得到了关键的转机,为杨乃武和小白菜的平冤昭雪铺平了道路。 光绪二年,清朝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大司法机构联合进行了一次历史性的会审。 在这一关键时刻,所有涉案人员,包括杨乃武与小白菜,被带至京城,面临着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审判中,杨乃武与小白菜坚决喊冤,并在京城的审判庭中翻供,否认了之前在酷刑下作出的有罪供述。 这一举动,加上公众舆论的压力和浙江籍官员的联名上诉,为案件的公正审理创造了条件。 随后,审判庭决定开棺验尸,以科学的方法重新检验小白菜丈夫葛品连的死因。 经过仔细的检查,最终确认葛品连的死因为热症,即疾病死亡,而非之前所判定的砒霜中毒。 这一发现彻底推翻了之前的判决,为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清白提供了铁证。 从同治十二年案发,到光绪二年的真相大白,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件历时三年的曲折审理,终于在京城的审判庭中得到了公正的裁决。 在晚清时期,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件震惊了整个官场,牵涉了多达300余名官员。 其中,余杭知县及其他30余名官员因处理案件不当而遭到革职查办,余杭知县更是被严厉流放至黑龙江。 此外,包括浙江巡抚、浙江学政、杭州知府在内的100多名官员也因涉案被革职,且被宣布永不续用,这在当时被视为慈禧太后巩固权力的重要举措。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些被认为永不续用的官员却意外地重返了官场。 例如,杨昌军在案件发生两年多后复出,并最终晋升为兵部尚书。同样,胡瑞澜在几年后也重返政坛,并担任了大理寺卿,即当时最高法院的院长。 这些官员的复出,不仅反映了晚清官场的复杂性,也揭示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微妙。一方面,这可能与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政治手腕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清末政局的变动和权力的重新洗牌,使得一些官员得以东山再起。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不仅是一起司法冤案,也是晚清社会动荡和官场腐败的一个缩影。 在杨乃武与小白菜这一晚清着名的冤案中,两位主角的命运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案件平反后,小白菜(本名毕秀姑)选择了出家,法号慧定法师。她在余杭的准提庵度过了余生,最终在1930年圆寂,享年约76岁。 据史料记载,小白菜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封信,再次声明了她与杨乃武之间的清白 。 至于杨乃武,在经历了这场冤案的磨难后,他回到了家乡余杭,重拾家族的养蚕事业。 他专注于改良蚕种,培育出了一种优质的蚕种,被称为“凤参牡丹杨乃武记”。 这种蚕种因其孵化率高、抗病性强、结茧层厚、色泽好等特点,深受蚕农的喜爱。杨乃武的事业逐渐有了起色,生活也变得相对宽裕。 然而,他的心中始终留有对那段黑暗岁月的记忆。据传,他曾去剧场观看关于自己与小白菜的戏剧,但当看到剧中男女演员调情的表演时,感到不适,黯然离开了剧场 。杨乃武在1914年因病去世,享年74岁 。 在这起冤案中,不仅主角们遭受了极大的磨难,一些无辜者也因此受到了牵连。 其中,一位姓钱的药店老板便是这悲剧中的一个牺牲品。 在杨乃武被严刑逼供、屈打成招时,他无奈地指认了这位药店老板作为砒霜的卖主。 而这位老板因此被冤枉入狱,最终在狱中含冤而死,未能等到案件的平反。 杨乃武对此深感愧疚,他的良心受到了极大的折磨。 案件平反后,他不仅经常去钱家看望,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还为钱家撰写了一幅对联,以表达自己的哀悼和愧疚之情。 这副对联不仅展现了杨乃武的文采,更蕴含了他对药店老板的深切怀念和对世间冷暖的深刻感悟。 上联“名场利场即是戏场,做得出满天富贵”,暗喻了世间的名利场如同戏剧一般虚幻,而真正的富贵并非由此而来。 下联“寒药热药无非良药,医不尽遍地炎凉”,则表达了尽管药店老板出售的是治病的良药,却无法治愈这世上的冷漠与不公。这副对联,是杨乃武对药店老板的哀思,也是对那个时代司法黑暗的沉痛控诉。喜欢短视频通古今,全员破防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短视频通古今,全员破防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