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84章 府君问道,满座皆惊!(今日完成8千字)
众位案首闻言,眸中精光闪动。
能坐在这楼台上,哪个不是江州府千里挑一的聪明俊才?
这场谷雨文会并非府试正场,
但周院君的态度,却可能直接关系到他们两月后府试的前程——毕竟今岁府试主考之位,已由薛太守转交到了这位院君手中。
府试文章高下,诗词优劣,不过在院君大人的一念之间。
“请院君赐题!”
暨阳县案首沈织云率先起身,衣袂翻飞,执弟子礼叩问。
余下众人也是亦纷纷正襟拱手,目光灼灼望向周院君。
“大周文人,胸中才气,其本源为何物?”
周山长的声音如古井无波,问道。
顿时,
众位案首齐齐变色。
才气本源?
众人相顾茫然。
自在私塾求学,蒙学开智以来,体内的才气便如呼吸般自然存在——五岁执笔,便觉经脉间有清流游走。十岁成诵,更感胸臆间文华流转。
凡是大周圣朝的子民,无论男子,乃至闺中女子,开卷读书即生才气。
才气充足后,考科举,而晋升文位。
更奇者,就连山野精怪,它们捧读诗书文章,竟也能在妖脉中催生才气。
可这如影随形的才气,究竟从何而来?
他们在少年时,只觉才气是天生便有。
而今被院君大人这么一问,他们才惊觉十几载寒窗,自己竟从未仔细去扪心叩问过,文道修行的最基础玄机。
“才气本源?”
裴惊嶷将手中茶盏轻轻一搁,听到此问,雪白长须随颔首动作微微颤动,眼底精芒乍现又隐。
“这?!”
在座的进士们眉头微蹙,举人们陷入沉思——才气本源之问,看似浅显,实则直指文道根基。
无论是泼墨挥毫,还是引经据典,皆需才气为引,方能显化一道道文术之威。
别说是举人、进士,便是翰林院那群皓首穷经的老学究,亦常为此争得面红耳赤,甚至著书立说,穷尽一生,也未必能窥其全貌。
越是质朴的问题,越藏玄机。
这“才气本源”之问,看似浅白,蒙童也能信口一二,实则深邃如海。
院君大人竟要六位童生案首作答,
这不啻于让初试啼声的雏凤,去量那九霄云外的天高!
莫说尚未入道的童生,便是那些已登金榜的举人、进士们,对这“才气本源”怕也要斟酌再三,不敢轻言。
满座朱紫顿时屏息。
“才气本源?”
府城案首赵子禄眸光微闪,
他心中骤然燃起一丝希望——这或许是他翻身一搏,扭转颓势的绝佳机会!
如果能借此博得周院君的刮目相看,府试时,他未必不能翻盘。
虽对正确答案无十足把握,但是可以赌一把——纵然答错了,也不会比现在的情形更糟糕。
“回禀院君大人!
才气本源,出自大儒董生的《天授说》!”
赵子禄一咬牙,霍然起身。
他一整衣裳,神色恭敬却不失沉稳,朗声道:“才气乃天授人族——是天地对人族的恩泽。
董生在《春秋繁露·人副天数》上记载,‘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
这更可佐证了人族,乃天命也,当为这片天地之主!
才气天授,乃是天理!”
他声音铿锵,掷地有声。虽是一介童生,却隐隐透出一股不容轻慢的自信。
此言一出,
众童生案首都是惊讶,对赵子禄刮目相看。他博览群典,竟然还懂这么多!
“住口!
你既不知,
未通圣贤微言,安敢妄加穿凿,胡编乱造,曲解大儒文章!
大儒董生这篇《人副天数》是辨析天人相副的文骨,何曾有片语,讨论才气?
简直荒唐!”
周山长眸中寒光乍现,厉声喝道。
赵子禄遭此当头棒喝,方知自己信口雌黄已触怒院君,原本无比自信的脸色,顿时面如土色,缩颈垂首,再不敢置一词。
“.”
堂下众童生案首见状,更是噤若寒蝉,低眉顺目。
礼官领命,手执玉笏,肃立于楼台之上,将周院君的问话,对着下方两千余名童生朗声宣问:
“诸生童生、秀才,何人知晓——才气本源?”
声音洪亮,回荡于城楼之下,引得众童生们纷纷抬头。
“但凡有答对者,皆可登此东城门楼台,赐予一席座位!”
此言一出,
台下顿时一片惊讶,却又寂静。
众童生面面相觑,眼中尽是茫然之色。
才气本源?
这可不是诗词文章,而是文道的奥义,绝非寻常的经义可比。
纵使是那些平日才思敏捷的童生,不懂奥义,此刻也如坠云雾,无从作答。
就连城楼上那六位顶尖的童生案首,亦眉头紧锁,默然不语。
他们又怎知道?
一时间,东城楼上下一片寂静,唯有风拂旌旗之声,无一人敢应。
见众童生案首默然垂首,无人应答。
周院君目光微沉,心中略感失望。
才气本源,乃是文道最浅显之根基。
他虽为江州府的院君,文章未必冠绝天下,可论及才气之浑厚、战力之强横,却远胜寻常进士。
他笔下,未必字字珠玑,却因深谙文道根本,才气生生不息,如江河奔涌,绵延不绝。
反观那些文采斐然的进士,虽能作一手锦绣文章,却因文道根基太虚浮,才气易竭,往往难敌他一道字诀之威。
文道,可不在辞藻华美,而在悟透本源。
真正悟道之后,随意一道字诀文术,威力皆可超越同辈文士!
可惜,台下诸生,竟无一人能答。
“罢了。”
周院君微微摇头,目光扫过台下六位童生案首,终是轻叹一声:
二字出口,似有千斤之重,
令众位案首皆面露愧色,低头不敢直视院君。
“尔等童生,终究是学识尚未入门,对此中奥妙,竟都无半分认知!”
周院君眼中既有失望,又含对他们的几分期许,劝道:
“文道修行,贵在根本。
尔等虽能作得一篇篇锦绣文章,却不知才气从何而生,终是浮萍无根,难成大器。”
他顿了顿,又道:
“今日之问,望尔等谨记,回去好生专研。它日若能悟得其中三昧,可来寻本君论道!”
众位童生案首们闻言,皆若有所思,暗自将“才气本源”四字牢牢记在心中。
沈织云、赵子禄等人,心中却在暗喜揣测,院君大人,莫非在暗示——这可能是府试的秀才考题?
东城门楼,大堂内一片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