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70章 少年破[四万六千卷]书!(求月票)
薛国公府一众丫鬟、仆从们屏息垂首缀在后头。
薛崇虎和薛夫人,一起往偏厅而去。
他寻思着,来州府上任之后。
大约有三年未见了吧!
记忆中,江行舟还是一名性子颇为倔强,傲气的十余岁小孩子。
“咳!”
薛崇虎刚咳嗽半声,偏厅那扇百年紫檀门“吱呀”自动敞开,早把动静传给了偏厅。
“父亲大人!”
“孩儿给父亲母亲请安!”
薛富、薛贵兄弟二人顿时如鹌鹑瑟缩,耷拉着脑袋不敢抬头。
江行舟正襟危坐,静静等着。
烛影摇曳,却将少年的静气,照得通明。
“世伯、世母安!”
江行舟长身而立,执礼甚恭。
一袭月白色长衫文竹般挺拔沉稳的身姿,哪还有当年倔强稚气少年的模样?!
薛崇虎凝神细看,
眼前少年眉宇间依稀可见江晏当年意气风发的英姿,
恍惚间,他仿佛看见,当年江晏高中金科进士打马游街时,也是这样将一袭文士素袍,穿出万千风华。
而这少年的举止却远比其父持重,很静,很沉。
想来,这孩子经年寒窗苦读,
定是吃了不少苦头。
薛崇虎心头感慨。
“好!”
薛崇虎在太师椅上落座,抬手示意道:“坐!”
少年人沉稳些是好事,总比轻浮孟浪强。
他端起茶盏,随口问道:“行舟,这几年在琅嬛阁,看了多少书?
正所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积累深厚,方能悟得真学问!”
“回世伯!”
江行舟神色平静,拱手道:“这五年住在琅嬛阁,闲来无事,便将四万六千卷藏书……都看完了。”
“哦!”
薛崇虎闻言,手中茶盏微微一滞,抬眼看向少年。
他本只是想勉励几句,让江行舟多看几本读书,受琅嬛阁内文道圣典的熏陶。
谁知这少年竟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看完了?
琅嬛阁藏书四万六千卷,儒道经典、兵家韬略、农桑水利、诸子百家……莫说晦涩难懂的圣贤典籍,即便是寻常杂学,也需皓首穷经方能略窥门径。
即便是举人、进士,也需耗费数年苦功,方能精研其中一二。
他年轻时也不过翻阅了五千卷而已。
如今身为朝廷重臣,更是难有闲暇,去翻阅诸多典籍。
可江行舟……区区一介蒙生,借住琅嬛阁不过五年,竟已全部看完?
哪怕是囫囵吞枣地翻一遍,也足以令人骇然!
“莫不是怕老夫责备,才谎称全看完了??”
薛崇虎心中暗忖,眉头微不可察地一皱。
少年人读书贵在踏实,读多少便是多少,若为博长辈赏识而妄言博览群书,反倒落了下乘。
想到此,他倒是有些不乐。
这可不行。
薛崇虎随手从旁书案上取过一册圣人典籍,翻开一页,状似随意地问道:“《春秋繁露》中‘天人三策’一篇,可看过?作何见解?”
江行舟略一沉吟,拱手道:“董圣这篇《举贤良对策》,所言‘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晚辈以为尚有未尽之处。
其中‘阴阳五行’之说,与《淮南子》所载颇有出入。
董圣主张朝廷大一统,为道是尊。而《淮南子》主张,百家齐放,各行其道。
正欲向世伯请教其中学问!”
薛崇虎执书的手蓦地一顿,重新合上,深吸一口气。
这涉及到大周圣朝,文道大一统理论的根基。
未曾想,江行舟竟然探究至此。
薛崇虎眸中闪过一道精光,不死心,从书架随手翻出一本蓝皮书页的《醋经》,书脊上还沾着醋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