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寂的秋中,长安城中,有人行卷、有人频频赴宴,各有各的热闹。乐善学宫开学后,高素之开始筹备着她的“工厂”了。建造工厂最需要的就是地,高素之的目光放到了城南。她在那有大片的田产、园林可利用。不过城南多达官贵人的别业,高素之才雇佣了人兴土木,就被朝臣弹劾了,说她挥霍无度、奢靡成风。先前已经被弹劾过几次的高素之这回有了准备,事先给宇文神阔画了一张大饼,说建起来的工厂都是为了工部好,造瓦、砖、瓷,造纸,造舟车,造农具甚至还能造琉璃,很多东西高素之没有准备,但不妨碍她说得天花乱坠。宇文神阔已经被高素之拿出来的印刷术以及炼焦法迷住,以为高素之真有天赐的本领,对她十分信服。这些东西如果齐王直接上奏,泰始帝八成会同意的。那时候就得工部出人出力再出钱了。一涉及钱呢,还要跟户部掰扯个不停,如今的户部尚书是李玄度,每次户部算帐,他总拉着一张脸,眼神凉飕飕的,像是要把人给戳死。跟他要钱,那得先忍受一桶飞溅的口水。现在齐王愿意自己出钱自己兴建,还把户部、将作监以及少府的人都带过去,让他们学习……他们一钱不出,还能白白占据好处,何乐而不为呢?弹劾高素之的御史一开口,宇文神阔、郑本初一行人就挽着袖子加入战斗中。御史们很是纳闷,这几位什么时候跟齐王交好了?就算齐王在工部挂名,这事明明与工部无关啊。御史们别的不行,但前仆后继的本事是一流的,光是弹劾齐王兴土木的事情,就能持续几天。当然,其中跟魏王、晋王的推动也有关系,齐王府露出破绽,不推一把都对不起自己。高素之得到消息后,不慌不忙地上表。先将好处罗列了一通,表明自己并非为了一人私利而做此事,只是乐善学宫的延伸。在条条理由摆出后,眼见着能说服一些讲道理的人,她又笔锋一荡,说既然朝臣如此反对,她就不干了,这样皆大欢喜。可宇文神阔和郑本初都不觉得欢喜,胃口被高素之钓足后,他们立马恳请泰始帝准许继续研究。但要钻研一些新技术,炼一些新玩意儿,钱从哪里来?难道从泰始帝的私库里取吗?这根本不可能。宇文神阔话一出,太府卿和户部尚书开始急了。一开始他们想要说服泰始帝,可见泰始帝对齐王表状中所提的东西很感兴趣,不管哪样都能提升他的声望,让他有堪比圣贤的功业,他时不时问上几句,太府卿和户部尚书就知道不妙了。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将矛头转向御史。真是的,齐王愿意出钱,也没干什么犯法的事情,管那么多干什么?又不是从他们家抢走的钱!在涉及钱的事情上,户部尚书以及太府卿的战斗力就让人咋舌了,那素来最擅长口舌之辩的御史在对方磅礴的气势下,冷汗涔涔、节节败退,最后面色惨白地低下头,一拱手服输:“臣以为李尚书说得是。”齐王能有什么错呢?错的是他们。大兴土木一事就这样告一段落,可高望之却觉得很是纳闷。他只要稍微挥霍无度,便有人来斥责他,要他正一正德行,怎么对高素之就没那个要求?还有高素之上表说的那些话能信吗?难道真是天赐?不可能。高望之很快就否定这种猜测。“许是齐王背后有高人相助?”高望之的幕僚猜测道。高望之眉头皱得更紧,他开始思索齐王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过去一直被幽禁在王府里,根本无人出入,也没有招揽任何门客。齐王府唯一一次疏通内外的时候,便是成亲时。难道跟随着王映霜入齐王府的王家部曲里有能人?“三郎。”高望之转向崔药师,幽幽道,“你的夫人是齐王妃之姊,你知道什么吗?”第53章自大是那类人的天性,家国之事在崔药师的眼中呢,没有任何跟妇人提起的必要。听高望之一问,崔药师愣神,他摇了摇头说:“没听过。”顿了顿,又朝着高望之一笑,一副心领神会模样。的确没有比王清霜更适合打探齐王府事情的人了。虽是一母同胞的姐妹,从小在一起读书习字,可王清霜的性情跟王映霜还是有极大不同的。她不像王映霜那样冷情,也不会违逆王珩或者与王泓顶嘴。王珩说一句“妇人不问朝政事”,她便当真不去在意。乍一听从魏王府回来的崔药师所说的话,王清霜暗暗咋舌。她蹙着眉,疑惑道:“郎君觉得我家蓄养门客?并随着二娘一道入了齐王府?”崔药师点点头,说:“齐王与魏王是亲兄弟,如今郑大和你兄长都因故离去,府上缺乏能用的人手。你看晋王那边步步紧逼,魏王也是无奈。”他绝口不提魏王对齐王怀有的恶毒心思,在旁人的印象里,这一母所出的两位亲王是一体的。王清霜不知道齐王、魏王的关系坏,思忖片刻眉头舒展开,温声细语道:“得空了我问问二娘。”她不觉得会有什么结果,跟着妹妹去齐王府的都是家奴,如果真的有本事,早已经被父亲看中了,难道父亲还要专门送点人才到昏昧无知的齐王府中吗?只是崔药师都说了,当然要给他一个交待。崔药师舒了一口气,又催促着王清霜送帖子到齐王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