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1章 崔敦礼任中书令(1 / 1)

永徽六年七月乙酉日清晨,阳光透过太极殿的朱红色窗棂,洒在殿内的金砖地面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 尽管时间尚早,但夏日的暑气已悄然弥漫在梁柱之间,让人感到些许闷热。 李治身着龙袍,端坐在龙椅之上,他的面容在晨光的映照下显得有些苍白。 他的手中正把玩着一枚来自西域的羊脂玉印,那玉印温润光滑,散发着淡淡的羊乳香气。 李治的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的百官,最后停留在站在紫袍队列里的崔敦礼身上。 崔敦礼身着紫色官袍,身姿挺拔,他的面容沉静,双眼平视前方,似乎并未察觉到皇帝的注视。 然而,就在崔敦礼与李治对视的一刹那,他突然感觉到一股强大的无形压力扑面而来。 这压力仿佛来自李治那深邃而锐利的目光,如同一道闪电般穿透了他的身体,让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崔敦礼不禁有些紧张地咽了口唾沫,他努力让自己保持镇定,但那股无形的压力却始终萦绕在他心头,让他难以完全释怀。 就在这时,李治缓缓地拿起了放在案几上的毛笔,那毛笔在他手中显得格外轻盈,仿佛与他融为一体。 他的动作优雅而从容,仿佛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李治将毛笔蘸了蘸墨,然后轻轻地在黄麻纸上落下。 笔尖与纸面接触的瞬间,发出了轻微的“沙沙”声,这声音在寂静的宫殿中显得格外清晰: 【授崔敦礼中书令册】 维永徽六年七月乙酉,皇帝若曰: 昔我列祖,定鼎关中,赖群公股肱,以安四海。 咨尔崔敦礼,武德从龙,贞观宣力,历事三朝,恪勤靡懈。昔守凉州,单骑盟契苾,边尘以靖; 入掌吏部,铨衡得宜,士论归心。 中书令总掌王言,出纳帝命,非德望兼隆者不任。 今以尔为中书令,仍检校太子詹事。其务秉至公,宣敷政令,审订章奏,协和百司。 毋谓位高而忽细务,毋以年耆而怠初心。 往钦哉!服此休命,以辅朕不逮。可持节赴任,主者施行。 崔敦礼出列时,朝服的褶皱里还嵌着昨夜整理公文的墨痕。 那是他伏案核校《陇右驿传册》时,不小心蹭上的,深黑色的墨点在月白衬袍上格外显眼,像极了武德九年他在秦王府誊抄军报时留下的痕迹。 他今年整六十,从十四岁入秦王府做记室,到如今站在紫袍队列里,鬓角的白发比同僚们密得多,像是落了层早霜。 叩首时,腰间悬着的金鱼袋撞在金砖地面上,发出厚重的闷响 这鱼袋是贞观年间因守凉州有功得的,边角已被摩挲得发亮,袋里的鱼符是用密州进贡的玳瑁磨的,凉丝丝地贴着皮肉。 “臣崔敦礼,谢陛下。” 他的声音带着些微沙哑,尾音还有点发颤。 这是永徽元年在凉州抵御突厥时落下的毛病,那年冬天雪下得格外大,他在城楼上守了整三个月,回来后就总这样,阴雨天更甚。 内侍展开诏书的瞬间,殿外的蝉鸣恰好在此时涌进来,聒噪得让人心头发闷。 黄麻纸卷轴上,“崔敦礼任中书令” 七个字用朱砂写就,笔锋遒劲,是起居郎褚遂良的笔迹。 旁边用蝇头小楷注着 “仍兼检校太子詹事”,墨迹稍浅些,该是昨夜才补上去的。 站在一旁的来济微微颔首,眼角的余光扫过崔敦礼微驼的脊背。 他想起贞观十七年两人共掌吏部时,这位老臣总爱在退朝后留在官署,把堆积的选官册按籍贯分类,用不同颜色的绳捆好,连册页边角的卷折都要一张张捋平。 那时来济还笑他太过较真,崔敦礼只说: “文书乱了,人心就乱了。” 退朝后,崔敦礼没回府邸,径直往中书省去。 穿过月华门时,守门禁军给他行礼,他认出领头的校尉是当年凉州旧部的儿子,肩上还留着和他父亲一样的箭疤,便多问了句: “你父亲的腿疾好些了?” 校尉红了脸,说上个月刚领了朝廷发的药,能下地走路了。 中书省的值房还留着前任的痕迹。 案几上堆着未发的敕令,最上面那份是岭南獠人纳贡的清单,墨迹已干,边缘却被人用朱笔圈出几处 “象牙二十根” 旁标着 “应验成色”,“犀角十枚” 后写着 “需核对产地”。 崔敦礼拿起翻了翻,见是自己当年教过的小吏所写,嘴角牵起一丝浅淡的笑意。 “把我的官印取来。” 他解开朝服腰带,露出里面打了补丁的布衫,那是夫人去年用他旧袍改的。 属吏很快捧着印盒回来,铜质的印身刻着 “中书令” 三个字,边角的毛刺还没磨掉,是今早从尚宝局领的新物。 他蘸了朱砂,在废纸上盖了个印蜕,见字迹清晰,便推到一旁。 “今年的选官册,都搬来。” 崔敦礼坐下时,藤编椅垫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椅腿在青砖地上蹭出细痕。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尤其是江南道的,籍贯得再核一遍。去年有个吴县的举子,把‘吴’写成了‘武’,差点分到武州去。” 属吏应声去搬册籍,脚步声在回廊里渐渐远了。 崔敦礼瞥见案角堆着的《汉书》,蓝布封皮已磨得发暗,书脊处用麻线重新缝过三次。 这是他年轻时在秦王府手抄的版本,每页天头都写着批注,“韩信传” 那卷里,还夹着当年秦王赐的竹制书签,刻着 “慎思” 二字。 正翻到 “萧相国世家”,忽闻外面传来争执声。 出去看时,是两个书吏为一份《百济战事粮册》吵嘴,一个说 “海州调粮五千石”,一个坚持是 “五千五百石”。 崔敦礼接过册籍,指尖划过泛黄的纸页,在某行小字处停住: “这里注了‘追加五百石’,是你们漏看了。” 书吏们红着脸谢罪,他摆摆手让他们去忙,自己却站在廊下愣了会儿神。 檐外的石榴树结了青果,让他想起武德四年破洛阳时,秦王府院里的石榴也是这般青嫩。 那时他替秦王抄《孙子兵法》,抄到 “兵者,诡道也”,窗外忽然落下颗石榴,砸在砚台上,墨汁溅了满纸。 回值房时,见案上多了碗绿豆汤,是门房老张送来的。 “大人去年这个时候犯了暑气,今年得趁早防着。” 老张搓着手说,露出缺了颗牙的嘴 那是当年在洺州打仗时,被流矢崩掉的。 崔敦礼喝了两口,绿豆熬得烂熟,甜度刚好,和他年轻时在秦王府喝的一个滋味。 午后的日头渐烈,蝉鸣声更密了。 崔敦礼核完江南道的册子,在 “会稽县”“山阴县” 等名字旁画了小圈,这些地方的举子多擅长算学,该分到户部去。 他想起今早朝会上,陛下说东宫缺个讲《汉书》的詹事,或许该从这些人里挑一个 。 太子李忠最近总爱问汉初的典故,尤其是萧相国如何治关中的旧事。 属吏来报,说太子詹事府的人送来了《东宫讲学日程》。 崔敦礼接过,见上面用朱笔标了 “每日辰时讲经”,便在旁边添了句 “需备《史记》注解本”。 他记得李忠上次问 “鸿门宴”,侍读只讲了个大概,孩子眼里的疑惑,他隔着老远都瞧见了。 夕阳斜照进值房时,崔敦礼才收拾好文书。 把选官册按州府捆好,敕令分作 “即刻发”“次日发” 两类,连案上的砚台都洗得干干净净。 锁门时,见老张还在廊下打盹,手里攥着把蒲扇,扇面上 “清风” 二字还是当年他写的。 走出中书省大门,暮色已漫过皇城的角楼。 崔敦礼摸了摸怀里的《汉书》,书角硌得胸口微微发疼,却像揣着块暖玉。喜欢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苟剧情的古言虐文女七号 苏家嫡女强势归来 茅山讨债人 一笔玫瑰 穿成农家小福宝,逃荒路上被团宠了 这个农女不好惹 玄学大佬她宠夫无度 离婚後,神豪身份曝光了 性福仙路 幽幽萱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