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子都敢自作主张,私自与敌酋议和了,真是目无君王。
“嗯,罢,念在辽东与平州距离遥远,战场瞬息万变,主帅可以有临机处置之权。”
李世民下意识地在心里给李明的僭越之举辩护,顺手打开了和约的文本。
整份协议非常冗长,通篇都是弯弯绕绕的废话,读起来非常吃力。
看了一遍以后,李世民满脑子都是问号。
如果他没有理解错的话……
李明既没让高句丽割地,也没让对方纳贡?那这仗不是白打了吗?
明明打了胜仗,连一文钱也没有薅下来?
这么宽宏大量,这还是李明吗?
要不是落款的签名和盖章,李世民都怀疑,这是不是高句丽细作伪造的文书了。
“不,以这小子的尿性,不可能不向高句丽复仇,更不可能有便宜不占……”
李世民细细地研读起了这份内容冗长繁琐的文本。
终于,在文本的末尾、谈判双方谈到这里差不多已经精疲力竭的部分。
李世民从蝇头小楷的字里行间,发现了李明埋下的三颗暗雷。
用很拗口的汉字写着:
“自由贸易、新闻自由、环境保护……”
什么意思,有何用意?
由于时代限制,李世民对这三条套在如今广大发展中国家头上的紧箍咒,并不能完全理解。
但他可以肯定的是。
李明在这最容易忽略的角落、没头没脑地塞进了这三条条款,一定没有安好心。
这小家伙,到底在做什么打算……
李世民久久思索而无所得,暂时不去纠结,拿起了李明给他写的亲笔信。
这是自长孙延送来的求援信后,李明这小子在半年之中给老爹老娘写的第二封信。
儿子出差在外就是这样的,跟失踪了一样,几乎不和家里主动联系。
李世民打开信纸,坐在桌案边,一字一句地读了起来。
日头向西,华灯初上。
在油灯下,李世民将儿子的这封家书读了一遍又一遍。
除开开头的问候、近况介绍和战争经过以外,李明将笔墨重点放在了之前的辽东乱象上——
基层放任自流、土著豪强并起、府衙沦为摆设、百姓困苦不堪。
而这一切的根因,只有一个字:
远。
传个信动辄一个月起步,半年也不稀奇。
导致朝廷对那里的统治形同虚设,除了挂个大唐的名号,与外国番邦几乎无异。
“确实如此……”李世民对此深有感触。
辽东“大乱”,或者说,辽东事件在长安引发的“大乱”,根本上是因为通信不畅所引起的一系列误会。
把忠臣当成贼子,把大胜当成大败,皆因如此。
因此,李世民与李明信中的最后一段话,产生了强大的共鸣:
“如果朕在东北边疆悍然用兵,就算横扫了高句丽,又能有什么收益呢?”
高句丽比辽东更远,森林沼泽密布,交通更为不便。
连辽东都难以控制,实质上沦为当地门阀的统治区域,形同外国。
那更偏远寒冷、民族更复杂的高句丽,岂不是更难以统治?
治理当地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又要驻军又要维稳。
更不用说要攻破高句丽的山城堡垒防线,代价更是惊人。
成本这么高,收益却又有限。
既不能控制当地的土人,又不能利用当地的资源。
那鬼地方又没有多少田可种。
“确实,是朕欠考虑了。
“不可怒而兴师,打高句丽,不合算……”
李世民动摇了。
他几乎被李明忽悠成功,决定放弃扫平高句丽的计划。
如果李明那小子在现场,嘴角已经要勾勒出坏笑了。
然而,你爹还是你爹。
李世民多留了一个心眼。
在他最后一遍读完李明的书信,在略作放松以后,又再度拿起了信纸。
这一次,是倒着读的。
李明的信里,充满了一大堆有理有据的说理,所以读着很是吃力。
当李世民读到末尾时,大脑已经比较疲倦、不愿意多思考了。
所以会很容易地接受他在末尾夹带的私货。
但当李世民休息了一阵,以清醒地大脑,重新看一遍李明在后几段鸡贼藏着的论点时。
他立刻就发现了李明的真实意图:
“那小子写了一大堆,就是劝朕别打高句丽。
“为什么?”
毫无疑问,高句丽一定是辽东的最大威胁。
不论朝廷能否实际控制当地,天兵扫荡之处,能保他好几年的太平是没问题的。
为什么那家伙要阻止呢?
李世民沿着这条线索不断深挖,挖到了另一个让他更为困惑不解的疑问:
“九成宫之后,朕给他封王。
“他哪儿都不要,就要去辽东那鬼地方,这是为了什么呢?”
放着富庶平整、交通方便的扬州、徐州之地,他不要。
偏偏要去那错综复杂又贫瘠的辽东。
在身陷险境、白惹了一身骚之后,李明那厮还不吸取教训,继续作死,拦着朝廷不让打高句丽。
这是为什么?
“辽东、高句丽……”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在书房来回踱步。
当他愕然抬头,他又下意识地来到了地图之前。
“地缘,地缘,是一切战略的根本出发点……”
李世民拿着油灯,一寸一寸地研究着燕山之北。
西边是大漠,东边是大海,燕山就像一道门户,卡住了华夏腹地大规模向外开拓的道路。
而辽东,就像门户开了一道小缝,不大,却是通往东北更广袤土地的关节。
现如今,这道关节被划归入所谓“辽东军镇”,归辽东节度使李明管辖。
而这个节度使,在直面过高句丽的威胁以后,居然拒绝朝廷的援助,仍然要留着高句丽。
这是什么意思……
“不,他不是要留着高句丽……”
看着地图,李世民豁然开朗:
“他是要阻止朝廷染指那里!
“他想干什么?”
李世民觉得自己几乎抓住重点了,放下李明的书信,再次捡起那份被搁置的议和协议。
再通读一遍,他读出了这些貌似荒诞条款的隐藏含义。
“不要割地,是因为他觉得,新割让的土地不会交给他管理?
“至于朝贡,更是进不了他的口袋……”
“他难道把高句丽,当成他自己的禁脔了?!”
至于李明塞在条约里的这三条不知所谓的条件,李世民不知道具体能产生什么作用。
但他能猜到,这一定是李明独吞高句丽的命门。
“好家伙,真是好家伙……”
李世民逐渐理解了一切。
“辽东不是一国的边境,而是一国的起点?
“他要以那里为跳板,吞并高句丽,步步向北发展?!”
那蛮荒之地有什么好发展的……李世民下意识地生出这个疑问。
“不,是朕一直被错误滞后的信息误导了……
“平州都能藏着十来万人,那地方未必蛮荒……”
能诞生一个农耕、会造长城、能凑十五万大军的高句丽。
这说明,东北地带的自然条件是不差的。
再加上李明那神乎其技的治理能力,未来未必不能人丁兴旺……
“他要将大唐以外的整个东北方,都纳入统治?
“连同高句丽、契丹、室韦、靺鞨?!”
然后呢,一直向北,直到无人能生存的冰天雪地,去当游牧?
“还是掉头向南,跨过燕山……”
站在地图之前,李世民被自己儿子的谋划震惊了。
盘踞版图的一角,开发蛮荒地区,对中原虎视眈眈……
这幅战略构图似曾相识。
历史上也发生几次类似的事件。
一次是开发荆楚、问鼎有几许的楚国。
一次是称霸西戎、最后席卷六国的暴秦。
“那小子,那小子……”
李世民嘴角止不住的抽搐。
好家伙,自己还真生了一个开国的高祖?
那小子想开哪个国啊?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