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 垂拱殿。 边关大捷的消息传入大宋君臣耳中。 此刻,朝堂之上沉浸在一片喜悦之中。 赵祯脸上的激动之情,无论如何也掩饰不住。 这是大宋从未有过的胜利,从未开过的荤。 终于扬眉吐气,站起来了。 “包拯竟然在短短几个月之内,消灭了李元昊二十万精锐,了不起,了不起啊!” “是啊是啊,我泱泱大宋,一直饱受番邦欺凌,如今总算是扬眉吐气,重振国威!” “包大人扬我国威,功不可没啊!” “……” 群臣议论纷纷,朝堂之上乱哄哄的一片,仿若菜市场。 沉浸在喜悦中的赵祯,却没在乎群臣的失礼。 毕竟,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的确值得高兴,值得骄傲。 赵祯道:“包卿历时仅数月,便大败西夏二十万精锐,西夏元气大伤,以后只怕是难以再恢复了,没有了西夏这个隐患,大宋今后便可安享几年太平了。” 没有西夏的掣肘,大宋就可以专心和辽国周旋了。 以辽国目前的国力,虽然让大宋忌惮,但也足以抗衡,所以赵祯现在已不是特别担心。 只要辽国得到了应有的利益,轻易不会南下,没有这个必要。 “陛下所言极是,解决了西夏这个隐患,大宋今后可以太平几年了。”群臣附和道。 看得出来,无论是赵祯,还是文臣,似乎都没有要扩张的野心,更多的是想偏安一隅。 他们的心态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各自相安。 所以,对西夏,赵祯和百官似乎也没有要继续攻打的意思,更愿意在这个时候,李元昊主动求和,俯首称臣。 只听赵祯道:“既然西夏大败,已经无力再战,不出所料的话,李元昊应该会主动求和,传旨,召包拯班师回朝。” 范仲淹闻言,眉头却紧锁起来。 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却又欲言又止,不敢说。 赵祯见范仲淹没有表态,看着他神色不对劲,问道:“范爱卿,朕让你传旨,召包拯班师回朝,爱卿在想什么呢?” 范仲淹闻言才回过神来:“恕臣无状!启奏陛下,有件事,臣不知当不当讲。” 赵祯笑道:“你我君臣之间,还有什么不能说的,有什么事,但说无妨,朕恕你无罪!” “谢陛下!”范仲淹略作思索后,才启齿:“老臣听说,西夏大败,李元昊回朝之后,便派相国马元前往延州和包拯请和!” 赵祯眼睛微亮,却并未感到太多意外。 西夏兵少将寡,人口稀少,经济又不发展,如今又吃了这么大的败仗,元气大伤,已经没有资格和大宋再战,求和那不是顺理成章的事么? 想到这里,赵祯笑道:“就算爱卿不说,朕也能想到有此结局,不足为奇!” 说到这里,赵祯脸上洋溢着一股浓浓的得意之色。 此次胜利,委实是让他这个皇上的脊梁骨彻底挺直了。 不骄傲都不行啊! 范仲淹脸上的忧虑却没有消退,小心谨慎地回应道:“陛下,可老臣听说,包拯非但没有和西夏讲和,反而将西夏相国马元扣押,又调动二十万兵力,攻打西夏。” 对范仲淹来说,他欣赏包拯,也尊重包拯。 毕竟,他们之间一直都站在同一条战线之上,政见大抵吻合,使得两人惺惺相惜。 而私下里,他们也是知己,是朋友。 从这两个方面来说,他不忍心把包拯出卖了。 可从朝堂,从国家的角度而言,这么大的事,他又不能不禀报,否则那就是不忠了。 思来想去,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后者。 毕竟,包拯现在的行为,委实太过自大狂妄,已严重触碰到了皇权的底线。 莫说皇上,范仲淹也不能容忍。 “什么?此……此话当真!”赵祯顿时炸裂了,惊得目瞪口呆,直接从龙椅上跳了起来。 群臣更是炸开了锅。 “包拯简直胆大妄为!” “不请示朝廷,竟敢自作主张!” “包拯莫不是想拥兵自重?” “不错,如今他拥兵三十万,倘若别有用心的话,那可如何是好。” “这还用说吗,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了!” “陛下,老臣一直担心的就是这点,一直苦劝,包拯看似中正耿直,实则野心勃勃,万万不可赋予兵权。” “没想到,果不出所料。” “包拯如今领兵在外,缺乏节制,如今又仗着功勋,必有篡权之意!” “这该如何是好啊!包拯本就深得民心,百姓拥戴,如今又手握三十万大军,倘若真有不轨之心,大宋江山岂不是要毁于一旦……” “皇上,不管此事是真是假,都必须早做防范。应立即派人前往边境,削去包拯的兵权。” “……” 大殿之上,百官议论纷纷惶恐不已。 尤其是包拯的政敌,更是言辞汹汹,趁机落井下石。 赵祯更是心乱如麻,犹如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虽然他对包拯有着绝对的信任,可毕竟此事已严重触犯了他的底线。 要说一点都不担心,那是骗人。 万一,包拯权柄过重之后,生出不轨之意,大宋江山岂不是要彻底完了。 “不,包卿不可能负,他乃我大宋第一忠臣,他这么做必定有他的道理。” 赵祯心里默默地宽慰自己。 如果包拯真的有不轨之心,想学太祖皇帝黄袍加身的话,何必等到现在,更不会去攻打西夏,而是应该调转防线,直接就地兵变,将矛头指向大宋才对。 说他要谋反,逻辑上似乎不对。 因为要谋反的话,没有理由再去攻打西夏。 一定是边境有不可预料的变故,包拯才会这么做。 一念及此,赵祯的心里才略宽。 范仲淹眼看局势已难以收拾,也担心皇上失去了理智,赶忙替包拯说话:“陛下,此事真假不知,老臣也只是听说。” “不过,老臣相信,包拯这么做,虽有些鲁莽,但必定有他的非如此不可的理由,但绝无异性,这一点,老臣可以用人头担保。” “包大人对大宋的忠心,天地可鉴,倘若他真有异心,绝不会等到现在,也不会去攻打西夏,而是应该联合西夏,反过来攻打大宋。” 对包拯,范仲淹自然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 倘若包拯都有异心的话,世上就没有忠臣了! 就在这时,一名谏官站了出来,不屑道:“知人知面不知心!” “包拯究竟有没有异心,只有他自己知道,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他若真有异心,便为时已晚了。”喜欢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