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以工代赈就是,朝廷以兴修工程的名义,雇佣灾民做工,代替直接发放钱粮的赈灾方式。” 其实,以工代赈在后世早已不新鲜。 只是古人没有多少几个能理解里面的底层逻辑。 所以,当范统和冯文斌听到包拯解释之后,反而感到震惊不已。 “包大人,恕下官直言。”冯文斌直言不讳道,“楚州连年干旱,正需休养生息,此时若是大兴土木,乃劳民伤财之举,岂非适得其反?” 包拯抿嘴一笑:“冯大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望包大人赐教,下官洗耳恭听。”冯文斌地说道。 包拯点点头:“以工代赈看似劳民伤财,却有三大好处。” 冯文斌道:“哪三个?” “第一,扩大内部需求,增加就业机会。” “现在的楚州就好似一潭死水,百业萧条,没有活力。” “所谓一业兴,则百业兴。” “官府大兴土木,灾民便能获得一定报酬,购买口粮和必需品,则其他行业也会跟着复苏。” “获得报酬的灾民多了,那么其他行业也跟着盘活。此其一。” “其二,以工代赈,可减轻朝廷的财政压力。” “但凡天灾,百业荒废,百姓沦为灾民,只为吃一口饱饭。此时,朝廷兴修水利,则可以比平日更低的价格雇佣到灾民。” “不但完成了基层建设,还养活了百姓,可谓一举两得。” “第三,激发灾民的自力更生精神。” “朝廷如今直接赈灾,灾民已经养成了不劳而获的习惯。” “长此以往,灾民再无进取之心,纵然日后天降甘霖,灾民也不愿再从事生产,只想等待朝廷救济。” “这便是以工代赈的三大好处!” “妙!妙!真是绝妙!” 范统和冯文斌听完包拯的解释,像是打了鸡血,大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之感。 仿佛这些年的官都白当了。 世上还有如此绝妙的应付灾情之策。 简直是一举多得。 “包大人一席话,胜过下官读十年书,让下官茅塞顿开,拨云见日。” “如此良策,包大人为何不直接禀报朝廷?” 就连公孙策和展昭也听得目瞪口呆。 以前怎么从没听包大人说过,遇到天灾还能这样玩。 实在太绝妙了! 以工代赈,看似在压榨灾民,匪夷所思,然而,细思之下,就不难明白其中的奥妙。 天灾之年,灾民只要饿不死就阿弥陀佛了,更何况还能有报酬收入。 以工代赈,简直是一举多得的伟大创举。 公孙策跟随包拯已有多年,知道包拯有治国之才,可也没想到,包拯的才能远超他的想象。 犹如海水一般,不可斗量。 仿佛世上就没有难倒他的难题,这才是最可怕之处。 包拯微微一笑:“以工代赈关系重大,尚需试点,以验证效果,方可逐步推行,故而本府并未上疏。” 范统道:“包大人言之有理!下官这就按包大人所说,即刻施行,正好可以将楚州淤积多年的永济渠疏通。” 包拯点点头:“如此甚好!不过仅仅只是疏通河道,还无法雇佣楚州所有灾民。” 知州范统和通判冯文斌听后都连连点头。 的确,疏通河道,几千人足矣。 而楚州如今的灾民至少有三万人之众。 范统问道:“不知包大人还有何良策?” “办法有很多。” “除了官府的力量,还可以调动乡绅地主的力量。” “比如,鼓励乡绅地主扩建房屋,以少量的成本给,雇佣灾民。” “鼓励寺庙、道观翻修庙宇。” “还可鼓励乡绅地主进行娱乐活动。” 听到这里,两人又是一阵费解,摸不着头脑了。 冯文斌道:“包大人,前面几条,下官尚能理解,可鼓励乡绅地主大搞娱乐,下官便无法理解了。” 包拯呵呵一笑:“这有何难理解的!国家的经济就像水,只有流动起来,才能有活力。” “但凡灾荒之年,钱粮都集中在富人的手中,钱无法流通,便形成了一潭死水。” “本府之所以鼓励富人从事娱乐活动,便是要刺激他们手里的钱流通起来。” “同时,开展娱乐活动,还能增加灾民就业,带动其他行业发展。” 此时,范统和冯文斌才恍然大悟一般,满是赞叹。 他们现在才知道,包拯年纪轻轻便一路扶摇直上,不是没有原因,而是实力所在。 两人心想,要是朝廷早点派包大人来楚州的话,楚州早就渡过难关了,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实在是相见恨晚啊! 慨叹了一阵后,冯文斌又问道:“包大人,下官还有一事请教。” “冯通判但说无妨。”包拯微微一笑。 “楚州连年干旱,百姓食不果腹,然而楚州的粮商却是趁机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还望大人赐一良策对付这些个奸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听到这里,范统,公孙策和展昭也是竖着耳朵。 他们自然也想知道,这个难题又该如何破解? “这也不难,只需抬高物价即可!”包拯不紧不慢地吐出几个字。 啊——? 抬高物价? 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 几人都异口同声地惊呼出来,瞪大眼珠,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不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吗? 灾荒之年,物价本就居高不下,百姓无力购买。 不控制物价也就罢了,居然还要抬高。 关键,这话竟然出自青天包大人之口。 简直离谱。 不过几人都知道,包拯语出惊人也不是头一回了。 方才的那些个措施,哪一个不是违背常理,想必他这么说,必然有更高明更独到的见解。 所以,几人虽然震惊,但都没有出声质疑,而是耐心听包拯解释其中原委。 “范知州,如今楚州的粮价是多少?”包拯问对范统道。 “回包大人,昨日的大米价格是一百五十文钱一斗。” 包拯道:“那灾民可买得起?” 范统道:“包大人说笑,没有发生旱灾之前,楚州的米价,不过两三文钱一斗,如今整整翻了五十倍的价格,灾民岂能消费得起。” “唔!” 包拯点了点头,解释道: “既然灾民买不起,那抬高价格,对灾民来说又有何影响,和灾民其实已经毫无关系。” “然,官府若是命令粮商抬高价格出售,消息一旦散播出去,会怎么样?” 范统摇摇头,一脸茫然, 还是无法理解其中的逻辑。 展昭、公孙策和冯文斌却已明悟。 公孙策眼睛一亮:“若继续抬高价格,便能吸引其他州郡的粮商。” “待到楚州的粮食充足之后,粮食的价格便会自动下跌。” “大人,不知学生分析的可对?”喜欢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宋:人间为青天,地府做阎罗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