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辰道人说四象剑经元典》早已被江生推演到了化神境界,而江生又经过一年有余的完善,加上玉辰道人在这一方末运世界中观演风雷水火,阴阳劫灭的感悟不断反溃
如今《玉辰道人说四象剑经元典》已经可以更名为《灵渊真人说阴阳劫灭经》。 正如江生在总纲中所书一样,江生本心本性已然自足,当演天地自然,均万物之变,衡混沌之中。
须臾间,万千灵机自江生体内汹涌而出,化作无尽光亮照耀四方,丝丝缕缕之天清升腾流转,江生头顶三寸之上的太乙元婴面带笑意,身上显化出斑驳的色彩来。
而所谓的斑驳色彩,实际上是元婴寸寸龟裂所透出的光华。
随着《灵渊真人说阴阳劫灭经》不断运转,江生体内的法力不断没入颅顶婴孩之中,使得婴孩的体积不断膨胀着。
好似有什么东西要挣脱元婴的束缚蕴生出来。
化神者,在中三境的最后一境,是凡间修士一心所能企及的最高境界。
在无数小世界、中世界里,化神便是修士所能达到的极限,是修行之路的顶点。
而法相化神者,历经天人交感,获天地之证,以自身神通本性合阴神本相,继而显化独属自身的天地法相。
太乙元婴者,法相便是元婴的显化存在。
把自身元婴本相映照外界,显化天地之躯,继而驱雷策电,呼风唤雨,获得与法相化神同等的天地法相之威。
而太乙元神者,便是太乙元婴蕴养到极致所表现出来的最终本相。
太乙元神与太乙元婴并不分家,不过是先前元神弱小,需要借助元婴不断蕴养成长,等元神成长起来,便会从元婴之中显化。
如今随着江生的元婴不断膨胀,表面寸寸崩裂,隐藏在元婴之中元神舒展着身姿,开始汲取这一方世界的天地元气。
清光氤氲,四象轮转,江生颅顶的太乙元婴不知不觉竟然膨胀至一人大小,可以说是另一个江生本尊。
如今这一方和江生一样高下的元婴体表寸寸龟裂开来,璀璨的光华自体表裂隙之中不断涌现,显化万千华彩。
那五颜六色的辉光,便是五行灵机的彰显。
化神想要破境炼虚,跃升上三境,首要的便是五行合一,满足天人之象。
五行之中,江生本就具有水火,又修以风雷、土行、木行,演化五行不过是寻常。
更何况天心五雷诀中,也有对庚金、甲木、壬水、丙火、戊土五行神雷的修行要诀,无论是以水火逆演五行还是以五雷推导五行,对江生来说都很简单。
随着元婴之中大放五行灵机,清光烨烨之下,面带笑意的元婴终是彻底崩裂。
咚~
天地之间好似洪钟大吕响彻,又像是天神破壳而出,当元婴碎裂成万千灵光时,江生的阴神也随之显化出来。
那是与江生一模一样的虚化元神,乃阴神。
当阴神孕育而出,江生的视线随之拔高,此时江生的主体不再是下方的肉身,而是这一尊虚化的阴神。
忽得一阵阴风掠过,不惧寒冬酷暑,无畏熔岩罡风的江生竟然感觉到了一股透彻神魂的寒意。
轰!
天雷劈落,那煌煌雷霆叱咤苍穹的瞬间,对雷法无比熟练从未产生过畏惧的江生甚至感觉寒毛乍起,浑身一颤。
这种感觉江生许久不曾出现了。
这不由得让江生心生茫然,他何时会惧怕寒暑风雷了?
而下一瞬,江生就醒悟过来:他此时乃是阴神状态,阴神虚弱,并非在本体之中,因此惧怕罡风雷火。
不过太乙元神者,自有其奥妙。
随着江生心念一动,天地之间无尽的天地元气,世界灵机尽数汇聚而来,涌入江生阴神之中。
忽得,在那清气萦绕之下,有熊熊火焰升起,围绕江生的阴神形成光晕,抵御外界的罡风雷火。
火焰环绕阴神,此乃江生的阳火显化。
虽元神为虚阴,但修士体内自生阳机,显化在外便是这一圈烈焰之环,谓之曰阳极。
此之境界,又曰虚阴阳极之境。
这一境界,是寻常化神不可测之境,更是无数修士不敢奢望之境。
所谓法相化神,便是处于化神之上,炼虚之下。
曰虚阴阳极也可,曰阴虚阳实也可。
法相者显化阴神,以阳火逆转,逐渐化阴神为阳神,等阳神实化之日,便是破境炼虚之时。
因此法相化神并不以化神初期、中期、后期、极境来区分,而是以阴虚阳实的速度来区别。
蓬莱道宗中的太乙元神法曾把法相境如此区分:开始是全完虚化的阴神,第二步是阴神化为实体的元阴神,第三步是元阴逆转元阳,最终就是彻底化为实质的元阳神。
这个区分与境界,不到这个层次的人根本不能体会。
如今江生破境太乙元神,方才体会到何为阴虚,何为阳实。
星辰圣宗的方岚和陶亦谦,便是处在即将踏上第三步的境界。
大唐洛阳道宫的天师李思贤和苏雅君,处于第二步。
至于黑莲真人,其真实境界也是处于即将踏上第三步,甚至江生怀疑如果黑莲真人的两件灵宝圆满,他已经开始逆转元阳。
如今的江生初步踏足阴虚境,便感觉此经之奥妙,天地之不同。
太乙元神者,天人交感已成本能。
环绕的阳火之轮熊熊燃烧,江生阴神冲天而起,化作一道煌煌清光冲破云霄。
罡风呼啸,雷火汹涌,江生以轻灵之阴神躯体体会畅游天地之妙。
脱去沉重之躯壳,江生的元神好似挣脱了枷锁,在星穹之中肆意遨游。
天地灵机元气感知到江生元神气息不断亲近过来,围绕着江生的元神显化出一片五彩璀璨之灵机长河。
江生高居星穹望向地面,继而元神自天穹坠落,须臾间便落至躯壳面前。
一步踏出,元神回归本体。
道人眼眸睁开,双眼已然是淡青之色。
“一朝元神脱壳去,得寿三千证长生。”(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