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华夏的医者功勋就不卓越了?” “这个嘛……” 李世民看着他的反应冷哼一声:“朕要设个孙思邈奖。” 陛下您???药王还没找到呢您能别想一出是一出不? 刘彻在心里掂量了一下“为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这几个字的分量,也开始琢磨刚刚听到的陌生名词: 在各个领域都功勋卓越。 突然被cue的霍去病:??? “或者卫青奖?”他继续任思绪信马由缰。 喜中奖的卫青本人:??? 他顶着压力开口,实在不明白自家陛下的思绪转换怎么可以如此之快。 再说,外邦都能设奖,他也能设。他当真认真思考了片刻:“朕觉得辛弃疾能得这个奖。当然,前提是他得遇到个好皇帝。” 众人:…… 【屠呦呦女士我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她没有博士学位,没有留洋背景,没有院士头衔,堪称“三无”学者。可正是这样一个人,穷尽毕生心力,研发出了以青蒿素为主的抗疟药物,拯救了亿万人的生命。 与此同时,水镜正中央出现几个大字: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屠呦呦。在字的左下方,还绘着一株青绿蓬勃的小草。李时珍等人一眼便认出,那株草正是他们很熟悉青蒿。 从不是诗文的失落中恢复过来的苏轼突然反应到什么:“屠呦呦,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屠呦呦不会是青蒿素的命定之人吧?!” “不说不觉得,一说还真是……太巧了。” 东晋。 葛洪回过神来笑了笑:“你知道,我想编写一部方略,以备世人亟需,其中便是要收录治疟之方的。青蒿可治疟你我都知晓,屠呦呦此番也是沿医药之惠泽,为医者扬名。只是这青蒿素到底为何,我一时倒有些想不透。” “娘子说得是。”葛洪摆摆手,看向水镜:“这位屠呦呦,谦虚啊。” 更何况水镜里说的万民,是全人类。 课文的第一部 分是引言,这是屠呦呦女士在颁奖现场的演讲;后面则分为五个小标题,分别是“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中医药学的贡献”,叙述了从探索、发现青蒿素到青蒿素的研究成果以及近年来中医药学的新贡献。】 “微之,你看懂了吗?”白居易问身旁的另一个学霸。 “我也是。”白行简僵硬地点头。 “若说文辞,倒是比《故都的秋》平实许多。” “这篇文章的文辞风格与《喜看稻菽千重浪》倒有些许类似,和楚姑娘平时的语言习惯也更接近些,这应该便是他们的惯常文风?” 白行简点头表示同意:“郁达夫距离楚姑娘生活的时代到底有一些时日,语言变化是很快的。” “况且这是医学,《故都的秋》是……文学,隔行如隔山嘛,医典的语言确实得更平时些。” 秦朝。 他还没有到达通晓医学的程度,需要个人在一旁解释才好。 说罢,他便有些急切地行礼退下,亲自到殿外让人去宣夏无且。 算了,能这么想也挺好的,总不能明言自己看不懂吧。 话音落下,有的人条件反射想要暂停视频,忽然反应过来自己手上并没有课本,只好悻悻地作罢。大概是因为课文内容太长,楚棠并没有像先前那样一次性将全文放出来,而是只贴了开头的一页。 【根据课文的内容可以知道,从1967年政府启动“523”项目来抗击疟疾,到2002年世卫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一共走了三十五年。】学研究》报告、1986年青蒿素成为第一个一类新药、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采用青蒿素作为一线抗疟药物。 东晋。 医者最知其中艰辛,这三十五年,屠呦呦等人指不定走了一段怎样的艰难行路。 李世民捕捉重点:“政府启动,是说这项研究是他们国家颁布的命令?莫非他们当时正经历全国性的疾疫,所以亟需研究出新药,救民于水火?” “唉!”李世民感叹着,“看来强盛如后世,也有同先辈如出一辙的难题啊!” 李世民摆摆手没有说话,他只是忽然意识到,他们总认为天降灾异是君王不修德政的缘故,但后世亦有饥荒和疾疫肆虐,但依他来看,后世的君王可是贤德得很。莫非灾异和德政,没有必然的联系? 朱元璋暗暗咋舌:“世界卫生组织,意思是一个世界级的太医院?” “世界范围广于一国,这个组织想来是个‘中间人’?”朱棣跟上自家父皇的思路并进一步开拓: 他敏锐地抓到了其中的一线,当即望向朱元璋:“父皇……” 终于得偿所愿的朱棣被自家老爹嫌弃也不恼,乐呵呵行了个礼:“谢父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越战争爆发,美国发兵五十万进攻越南,越南士兵依靠地域优势,在密林的掩护下和美军打游击,越南这游击战学我们学得还挺像那么回事的。】 刘彻倒吸一口凉气:“这美国怎么一下子能拿出这么多兵马?他们有那么多钱?!” 唐朝。 他咂摸了一下这两个字,游,则说明行动灵活,且兵力较少,唯兵力少行动才会轻便,才能“游”得起来。李世民的眼睛越来越亮,他想起自己当年行兵之中的运筹,原来这种法子竟然被叫作游击战! 他赞不绝口:“游动攻击,又有密林掩护,那美国要吃苦头咯!” 【依靠游击战和有利的地形,越军对美军形成掣肘,不知道阿丑是否从中嗅出了一丝熟悉的气息,比如朝鲜战场上的“美好回忆。”】 不过话说回来,李世民皱了皱眉:“这美国怎的净侵略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