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同样敬佩万分,他也好刀剑,有将才,对辛弃疾更有一份武人的惺惺相惜,当即拔出自己的长剑,反手潇洒地挽了几个剑花,一挑桌上杯盏: 北宋。 易安居士爱憎分明,夸辛弃疾的时候还不忘骂一把张安国。她看向自家父亲:“爹,辛弃疾将事情解决得如此漂亮,朝廷必然会有所封赏的吧?” 他的眼神暗了暗,是啊,如此人杰,为何会有廉颇之叹,又为何是……以诗词扬名呢? 他见过山河残破,见过中原烽火,见过金兵铁蹄的肆虐。词里的扬州,曾是完颜亮渡江窥伺的据点。大家往后也会学到一首词——姜夔的《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真似‘彼黍离离’之境。”杜甫一声叹息,不忍再看。 另一边,杜牧早从词意里猜了个七七八八。那词里的杜郎,想必就是在说他。杜牧爱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秀美的扬州令他难忘,可仅仅就是几百年后,扬州竟已被写作“空城。” 长叹一声,他垂眸掩下伤怀。 沉默而又悲伤的气息在王朝蔓延,李清照忍不住哭了出来,那是大宋的扬州城,是她还没有到过却心向往之的扬州城。 姜夔以手掩面,他也想青史留名,也想后人诵他词章。可这一愿望当真实现,他却无法笑得开怀。 谁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呢?他只想要金瓯不缺。 可君王偏要将他弃置。他满腔热情,上书北伐,但朝廷却反应冷淡,主和派始终占据上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不信任辛弃疾。因为辛弃疾是自北方归顺来的,这样的人被称作归正人,宋廷认为,这样的人在立场上是可疑的。】 这样的人才你们不要可以给朕啊!他一甩袖子,恨不得在那宋朝皇帝的脑袋上狠狠地敲两下。 嬴政蹙眉冷声:“脑子是个好东西。” 转头看了看水镜,李斯在心里摇头。皇帝的水平,当真参差不齐。 辛弃疾苦笑一声,并不说话。一旁的陈亮有心安慰他,却不知从何开口。正踌躇间,忽然听得门外一阵响动,二人抬头,远远看见几个内侍步履匆匆的走了进来。 二人对视一眼,眼中具有几分疑虑。须臾,那内侍已经上前,高呼着陛下口谕。他们不暇多想,慌忙行礼,垂首听宣。 这……辛弃疾领旨,觑着这传旨太监的脸色,试探着问:“不知陛下此番急召,所为何事?” “公公稍待,且用杯茶水,待我换件外袍再入宫面圣,不置可否。” 辛弃疾颔首谢过,令人引着他们去前厅歇息了。陈亮扬着脖子,确定人走远后便回过头来,有些焦急地说道: 他并非杞人忧天,虽然宋朝的文字狱没有后来明清两朝那样恐怖,但没有皇帝愿意被指着鼻子骂,这也是文人写诗作词多用典故的原因之一。 他心里还有些隐隐的期待没有明说,如果是,陛下听了楚姑娘的讲述,再燃壮心,那该有多好。 按理说,宋孝宗赵眘是最有望帮南宋、帮辛弃疾实现愿望的人。他是赵匡胤的后代,不像高宗赵构那样懦弱又摆烂,早年还组织过隆兴北伐。】 听到自己名字的赵眘不由得一愣,水镜不是,要骂他吧? 赵匡胤冷哼一声:“还知道北伐。” 不对……等等!赵匡胤的后代,这大宋的后世之君,哪个不是他的后代,也值得单独一说?难道……有人篡位?!赵匡胤眼神一凝,他兄弟不多,若当真有心篡位……他猛然抬头,审视的目光锁定一旁的赵光义。 “皇兄您别看我啊,臣弟对您可是忠心耿耿,您怎么一下子就怀疑到臣弟的身上了?说不定是后朝的事呢!” 话是这么说,却到底是存了几分疑虑。】 秦皇汉武等人盯着水镜,恨不得穿越到宋朝把人给抢过来。 辛弃疾在地方干得不错,可是心中到底不平,他忘不掉扬州路上的烽火。后来孝宗退位,宋宁宗赵扩即位,形势日艰,辛弃疾又被罢官隐居。半生磋磨,他只能再梦中,再回到那吹角连营了。】 壮烈而又悲愤的词作引得众人又是一阵感伤。义士弹铗,宝剑悲鸣,为那个“报国欲死无战场”将帅词人悲鸣。 开禧三年,也就是写完《永遇乐》之后的第二年,朝廷再次急诏辛弃疾,他有心成行,却重病在床,难遵诏令。 楚棠的声音带着叹息,似乎有无尽的怅恨,穿越了时光也没有半分消歇,就这样沉重地响在所有人心上。 独自留在院中的陈亮早已躬下腰,扶着桌案大哭起来:“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幼安兄,你苦啊!” 李清照哭得眼睛都红了:“如此男儿,一腔赤诚,怎么会落到抱憾终生的地步?” 唐朝。 一时间,他们似乎在辛弃疾的身上照见了自己。可他们的遗憾尚有后人言说来偿,但辛弃疾呢?那是国耻难雪,北伐无望。用楚棠之前的话来说,他是宁愿不要这词坛飞将之名,而只愿驰骋疆场,一雪国耻啊! 可惜,弃疾似去病,宋皇非汉武。纵有惊世才,骈死槽枥间。或许宋朝,最擅长的就是磋磨武将。可即便如此,我想,辛弃疾的英魂仍会如陈毅元帅诗中所写——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只因他说过: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寒衣北望,望何处,烽火慢杜鹃路…… 长空寂静,只余宫商久久回旋。去往皇宫的辛弃疾停下脚步,神色动容,难掩泪光。他知道,那是后人为他作歌,而上面飘过的文字,是后人对他的记诵。他的赤胆忠心,他的报国之志,历史记得,百世可知,可偏偏他的君王不知!千秋万世名,可抵此时憾? 陪着他进宫的内侍也在悄悄抹眼泪,太惨了了,辛大人这样忠心耿耿的人,怎么会那么惨呢? 嬴政深吸一口气,他本是坚毅之人,不为外物所动,却最是见不得忠臣良将遭弃,更何况这良将念兹在兹的还是北伐异族,一雪国耻。 他目视前方,目光威严,仿佛正在注视着那个千年之后郁郁不得志的词将。 南宋给不出的诏令,他大秦来给! 他们心中伤感,最终也只是肃容拱手:“谨受命!” 刘彻心情复杂,他本来应该骄傲,后朝不仅崇拜他的将军,还奉他为明主,可是那样的遗憾与怅恨却让他高兴不起来。他环视堂下,卫青眼露不忍,被追忆的霍去病更是因为年少,正不可抑制的掉眼泪。哪里是后人可惜宋皇非汉武呢?他也可惜没有辛弃疾这样的臣子啊! 以大汉王朝最深广宏富的笔墨,给辛弃疾写一纸诏令。 无论是李世民还是武则天都做出了如秦皇汉武一样的决定,李世民甚至还抽空觉得有些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