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陛下愤怒了。 李世民为诗中的百姓苦楚难过,他想起当年征伐所见,乱世之中百姓岂有安乐之所?更何况那宋人还在异族的统治之下,怕是水深火热。 李世民突然反应过来,满腔怒火:“唐宋唐宋,宋夺了我李唐天下,就是这么糟蹋的?!” 当时,朝廷里最大的奸臣是司马氏的亲族司马道子,桓玄跟司马道子有过节,陶渊明觉得桓玄能力大,肯定能搞定司马道子,拨乱反正。他决定在桓玄手下好好实现自己的抱负。 “哼,朝廷危急,司马道子父子还把持朝政,弃国家大事于不顾,实在该杀!” 【后来孙恩进攻京口,逼近建康,桓玄就不管了,直接起兵勤王,孙恩败走,桓玄势力进一步扩大,控制了整个长江中上游地区,已然成为东晋王朝最大的威胁。 当然了,从我们的视角看,这垃圾司马家反了就反了,反正一家子神经病,得国不正就算了,还没有统一王朝的气度,开局即巅峰,一路走下坡,最后闹出五胡乱华的烂事,这种家族凭什么染指帝位啊,有他们真是中华民族的福气!】 一直以东晋遗民自居的陶渊明苦笑一声,花白的头发在夜色下愈显凄凉:“我岂不知晋室污浊,然则我之曾祖受先皇帝深恩,我岂能不思回报,与乱臣贼子为伍?况那桓玄,亦并非大义之人。” 陶渊明摇摇头,复又将酒斟满:“也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刘彻没忍住翻了个白眼:“狼子野心。” 王翦蒙恬等将领代入了一下,国土沦陷,自己手握重兵却无动于衷只知夺权……还没想完几人就齐齐打了个冷战,不用陛下动手,他们自己就没脸了。 【《晋书·宣帝纪》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说晋明帝司马绍曾经问王导晋朝是怎样取得天下的,王导历述司马懿以及后来司马昭弑杀高贵乡公的事情,晋明帝羞得把脸伏在床上,说,照你的话,晋朝的基业哪得长久? 以至于千年之后,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还不无遗憾地感慨:“明帝不夭,中原其复矣乎!”可惜,历史就是这么残忍。】! 听了半天总算听到个正常人的刘彻脸色好了一点:“这个司马绍还不错。” 李世民深以为然:“如后辈所说,这样的人,在司马家也是难得了。” “江东诸人俱言我曹操托名汉相,实为汉贼,然则国家无我,却不知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司马氏用鬼蜮伎俩篡我曹魏,虽灭吴蜀而成一统,却致使中原动乱。千载骂名,岂在我曹操之下?” 曹操挥手让众人起身,沉声道:“我心中自有决断,待水镜结束,我便班师回朝,这朝廷的门户,也该清理了。” 【大亨元年十一月,桓玄逼迫晋帝退位,十二月,桓玄登基为帝,改元永始,史称桓楚。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家夺取曹魏天下,同时杀死大司农桓范。一百五十多年后,桓范的子孙桓玄夺了司马氏仅剩的半壁江山,历史的安排,实在耐人寻味。】 曹丕看着已然匍匐在地的司马懿,不无讽刺地笑了笑:“因果循环,报应不爽,你说对吗?司马仲达。” 【可即便如此,在陶渊明心里,晋依旧是正统,篡晋的桓玄,是人人得而诛之的乱臣贼子。桓玄篡位后骄奢淫逸,国家的局面并没有改变,其后,刘裕以讨伐桓玄的名义于京口举兵起义,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桓楚在此的兵力。】 刘彻可算是露出了个笑脸:“朕的后代就是争气。” 刘备也是又意外又高兴,司马家的糟心事听得他窝了满肚子的火气,本以为刘氏一脉已然完了,没想到后面还能出现一个刘裕,还是自己的后人,心情好了不止一点。 【刘裕草根出身,跟刘备一样卖过草鞋,当年在孙恩麾下,作战骁勇,陶渊明一听说他起兵了非常高兴,他认为刘裕出身寒微,心怀大志,一定能诛灭桓玄,匡扶晋室,救万民于水火,于是他就乔装打扮去到建康,投到刘裕麾下。 更可喜的是一番谈话下来,刘裕可以确认陶渊明非常有见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封他为镇军参军。向奔赴,眼看就要谱写一段政治佳话。然而,这一次,他又又又一次看走眼了!】 许褚点头表示赞同:“不像我们能跟上丞相。该死的司马懿,敢这样糟蹋丞相的基业,回去我第一个饶不了他!” 【刘裕确实很有能力,一举打败桓玄,迎回晋帝,但是呢,回来后他把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给杀了,还把众人一致认为该杀的桓玄心腹王谥委以重职。陶渊明又一次失望了,刘裕根本不是他认为的那种公正不阿的人啊!他又塌房了。】 一个人的品格形象崩塌了,就像自己家的房子倒了?别说还挺贴切,后世的语言真有意思。 楚棠的语气抑扬顿挫,就好像真的是替陶渊明吐槽似的。这也是她讲课的一个习惯,之前本科去实习,为了调剂课堂气氛,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她时不时就会戏精附体一下,学生反馈都还不错,这种风格就被带到网课里来了。 “良禽择木,却不知木是否表里如一,难矣。” 陶渊明的酒一杯接一杯,他秉承先师遗训,以曾祖为高,心向晋室,先后投奔桓玄刘裕,可是他们却个个包藏祸心,毫无臣子之义。不仅如此,整个朝堂官场,俱是乌烟瘴气,丝毫不顾半壁国土沦陷,人民饥寒。礼义正道,真就没人遵守了吗?真的是他识人不明,痴心妄想了吗? 嬴政一顿:“何谓阶级局限性?” “她说陶渊明有自己的阶级局限性,便是说,官宦阶级及不上寒士?”嬴政继续推测。 嬴政抿唇不再说话,官宦之家识见自然远胜于寒门,但楚棠却说他们有阶级局限性,岂非是站在刘裕那一边?楚棠,也是寒门阶级么? 【刘裕最耀眼的功绩,莫过于曾经两次北伐。统一南方之后,他继续将兵戈北指,继承了从祖逖、刘琨以来的愿望,先后灭南燕、后秦等国,破北魏,降服仇池。相继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这是晋室诸臣经营百年都没法做到的。 这里我们来拉踩一下,大家知道,盛唐时期出现了山水田园诗派,田园诗直承陶渊明,而山水诗直承谢灵运——谢灵运,出身谢家,顶级豪门。 可是这些歌咏山水之乐的人并不像陶渊明那样躬耕陇亩,还要担忧“草盛豆苗稀”,他们有自己的庄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他们就是“文明”的山大王。我描写的山水美吗?都是我自己的哦! 水镜之下的众人沉默了,乡野城郊、矮门破屋,有亲历过乱世的老人想起当年所见种种,忍不住捂脸落泪。 李世民听到这些也不好受,他是隋末乱世过来的,见过民生疾苦,所以即位以来也始终兢兢业业,唯恐百姓受难。南北朝的动乱,是读一次史书都会令人震动的程度。幸好,幸好如今天下大定了,他的大唐,必不能出现司马氏那样荒唐的君主! 八八不懂,八八大为震撼。 【此外他还整顿吏治,罢免、处死了许多士族、皇族的官吏,还有各州郡送来滥竽充数的秀才、孝廉啦,也被刘裕一键退货了,主张用考试的方法甄别人才,很难说后来隋朝的科举制没有在这里受到启发。】 他向李斯递了个眼神,后者会意地点点头,脑中的念头已然转过几道。 还有这刘裕出身寒微,若贵族填满朝堂,寒门必然无上进之路。贵族权势扩大,威胁的就是他的皇权,将寒门提上来倒是可以制衡一二,况寒士有路,自然对当位者更为忠心,于国于君都是好事,就是考试的内容要好好斟酌一番。 【另外还有发展教育、重用寒门之类的,九品中正制后期有多拉胯就不用我多说了吧?从社会进步的角度来看,刘裕比司马家的质量高了不止一点。 归园田居9 他说得谨慎了,楚棠的倾向性已然相当明显。 世道沦落,我已年老,早便歇下心思了。延之,你与我一样经历动荡,朝堂如何不消我赘言,只望你千万勿要忘了我的话,及时抽身,以图自保。”叮嘱,言辞切切。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池鱼。”仕途的不得意让他再次萌生了田园之思,他决定从刘裕那里辞职了,但他也没有立即回家,而是到了建威参军刘静宣手下,这里离他的家近,他可以不必“心惮远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