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未央宫。 卫青自然也听明白了水镜里的话,沉思片刻,表情凝重地答道:“臣不敢妄言,但水镜如此说,臣认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刘彻显然也是这个想法,点点头道:“朕欲遣使外访,若有威胁先做图谋,若无……也来试试这外邦的粮食。” 唐朝,开元年间。 侍奉在一旁的高力士满脸堆笑,打着千附和道:“依奴才看还能有哪个开元?陛下英明神武,先后平定韦后之乱与先天政变,卫护李唐江山,如今又改元明志,广纳贤才,盛世之期不远矣,后世所赞的开元盛世,必然是陛下一手缔造的。” 李隆基拊掌大笑,还有什么比刚刚信心满满准备大干一场就被剧透自己开创盛世更爽的呢?!还没有脑子进水的玄宗陛下心中豪情万丈,就要为大唐的伟大复兴再奋斗五十年。 【袁老出生战火,幼年颠沛,对饥饿有着痛切的体验。1949年,日月换新天,可物阜民丰的日子还很遥远。 可是这些东西根本无法代谢,怎么能吃呢?所以饿死的、无法消化而死的,不计其数。 “好人啊。” 就像这女子说的,草根树皮,那是能吃死人的啊!可是不吃也是死,能怎么办呢?饥荒就像魔咒,威胁着每一个普通人。“怎么我们就遇不到这样的好人呢?” 【1961年7月的某天,袁老在试验田里观察水稻。突然,他发现了一株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 【袁老一看激动不已,这棵水稻的稻穗又大又齐,籽籽饱满,种下去简直可以产一千斤啊!】 赵过差点没把碗扔到地上:“多少斤?!” 未央宫。 刘彻抱臂,一手撑着下巴若有所思:“朕总觉着没有那么简单。” 【但现实却是这株水稻种子种出来的秧苗高的高矮的矮,成熟期也很不一致,根本比不上它们的爸爸。】 农家侠魁意料之中的叹了口气,他就知道,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可是还是忍不住失望,要是能一举成功就好了,能少饿死多少人。 第二步,找到正常水稻,给雄蕊没有花粉的水稻授粉,同时还要使那些异常水稻的特性(即雄蕊无花粉)得以保持;第三步,将正常水稻与雄蕊无花粉水稻结合,他们的后代才是杂交水稻的种子。 秦朝,乡野。 几个穿着短打的年轻人早已在竹简上记录起来,脸色激动得通红。 诸天万朝农之一道上有研究的人都忍不住心潮澎湃,为着一个尽管有些渺茫的希望。 他将这6株水稻种下,经过精心培育,6株水稻最终增加到700多棵。他将这些水稻全部种在了自己的试验田里,这也是袁老人生第一次的大田实验。水稻长势很好,他很有信心。】 “混蛋!” 咸阳宫外,嬴政同样冷哼一声,手握上腰间的剑柄。粮食问题关系到国家大势,竟有人如此不顾大局使些隐私手段,端的不得人子! 听到这里,诸天万代的人都不禁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 【袁老将这些秧苗和其他品种进行配种,失败、质疑、谩骂,一个个接踵而来,但他没有被打倒。他从生物关系上得到启发,尝试着将野生稻和栽培稻进行杂交,由此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 种出来的稻谷减产了,稻草却增产了70%。反向增长,就说意不意外。】 “这小娘子怎么还笑得出来啊?” 敏锐的汉武帝一眼预判结局,心情彻底轻松起来,开始叫内侍搬几张坐席过来,站了半天怪累的。 【成功的路上总是充满波折,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会成为真正的王者。反向增长佐证了水稻的杂种优势,在这个思路上,袁老改进配种。 秦朝,咸阳宫。这个杂交稻能产1300斤! 汉朝,未央宫。 他虽然预判了会成功,但没有预判到是这么大的成功啊! 大汉的稻子亩产还够不上人家零头的一半!! “这种子能不能给朕。” 【到2014年,中国的杂交稻的产量几乎增加了四倍,多养活了7000万人口,不仅如此,还帮助许多其他国家进行水稻种植,其中就包括天天搞事情的鹰酱。】 【在《沁园春长沙》中,伟人曾经用这一句词,回答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从青年立志到一次次尝试,于失败中探索,袁老投身时代的激流,生生扼住“饥饿”这一驾“飞舟”,怎么不算是新时代的主宰沉浮呢?】 什么样的人啊……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先生是大智大德之人啊。”长孙无忌带着叹息。 “有纸上功夫,又肯躬行实践,先生真我辈楷模!”王安石的眼中闪着兴奋的光。 至于各位皇帝陛下,他们正忙着眼馋人才和人才手里的杂交稻。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大家心中对袁老的想法也必然不尽相同,但是我相信,勇于实践、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心怀大爱一定是大家对他的共识。 喜看稻菽千重浪4 嬴政的脸上是意料之中的平静。从王权乱世中走出来的始皇帝,比任何人都懂得人心的险恶。杂交稻的成就举世瞩目,是一国仰仗,利益所系不可估量,又岂会不惹人嫉妒? 君不见当年的长平之战,关键一招就是言语离间,这些招数用到别人身上当然爽,用到自己身上嘛……始皇陛下深呼吸,等着水镜中的后续。 诸天万朝下意识低头的人:…… 等等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入戏啊!众人不爽中。 【课文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说是一家有影响的报纸在头版头条上公然贬斥杂交稻,称它为“三不稻”,即“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大家现在生活富足,可能不太懂这个,我简单解释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