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在“集火”之下的丰臣军精兵们反而在第一轮齐射中就损失大半,接下去他们就在清醒状态下发现了此前乱哄哄进攻时未曾注意到的一点:对方的铁炮装填时间极短,第二轮齐射恐怕只在十几个呼吸之后便再次光临。
这一次,头阵精兵几乎遭到全歼,包括侍大将和两个足轻大将在内,而随着他们冲上去的部队也损失惨重,并且在头阵精兵被歼灭、三员核心将领也阵亡的情形下,毫不意外地直接崩溃了,纷纷惨叫着逃回……然后又被陆战队从背后再打了一轮齐射。
这整场作战,陆战队一共只打了如此区区五轮齐射,就造成兵力几乎相等的对手丰臣军损失过半、全军溃逃。虽然这是高云平熟悉的场景,但在日本人眼中的震撼性是毋庸置疑的,丰臣军方面几乎是“不知道怎么败的”,而甲斐姬一行人也不知道陆战队是“怎么这就赢了”的。
其实道理也没那么复杂,简单的讲就是武器的进步导致了战术的变化。在冷兵器时代,大家都知道在打仗的时候部队的阵型极为重要。很多战斗一旦一方阵型崩溃了,部队成一盘散沙,兵败如山倒,基本就走向了败局。
随着冷热兵器的过渡,武器经过创新和发展,慢慢出现了火枪。早期的火枪都是些火绳枪,滑膛枪之类的,这些火枪发射的并不是后世看到的流线型尖头子弹,而是弹丸,因此很多枪管没有膛线。
另外由于火药产生的烟雾和火花极大,对于士兵而言,在扣动扳机的时候,脸还要转向一边,以免被焰火糊一脸。再加上气密性等设计也不到位,导致早期的火枪,威力倒是还凑合,就是精度和射程极差。
这便出现一种情况,即如果此时的士兵要是像现代战争那样,甚至哪怕一战那样互相在壕沟里对射,命中率一定是极为低下的,双方怕是打个一年也死不了百来个人。
况且此时火枪的装填速度又非常缓慢,此时主流水平的火枪技术下造出来的火枪,比如日本铁炮(日本铁炮还是戚继光点名表扬过的,当然戚继光主要是认为日本铁炮质量比当时大明卫所制造的铁炮质量好多了),即便受过良好训练的士兵,基本一分钟也就两三发,实际在战场上还得下降起码两成,甚至下降一半。
想想看,鼓捣半天才能装好一发子弹,然后开枪设计,打不打得准还看缘分。在这种武器发展水平下,现代战争的很多思路是套用不上的,而“古代”战争的思路也一样不好使,因此必须有一个符合这种技术水平条件下所产武器的使用方式。
这种方式的根本要求,就是在交战的时候为了保证火力输出,于是便出现了“线列步兵”战法。高务实当然不算原创,他属于抄袭,只不过后来添了点中国特色式的改良。
线列步兵本来是从17世纪到19世纪中叶欧洲陆军基础的步兵阵型,通常由两到五列并排的步兵组成。每排士兵间隔半米左右,通过军官的命令和军乐的鼓点来指挥,来让队伍前进,停止和射击。
由于火枪的装填、精度、射程限制了单发子弹的杀伤性和命中率,敌人就算站那给你瞄着打,也很难保证一定打中。但如果一大群人同时开火,大概瞄着对面的军队,命中的概率就能有效提升。原理就是大家人多,一起开火,总有一个能打中,即便我打不中你,也打的中他嘛,反正只要能击中敌人,打中谁不重要。
这当然是个僵化的战斗体系,不过要解决这个问题却很难。最佳办法当然是搞出马克沁机枪,那可以把线列步兵和骑兵同时扫进垃圾堆,完全是跨时代的神兵利器。可惜这玩意不是说搞就能搞的,没有足够的工业体系和技术水平,哪怕高务实知道一些基本原理也毫无意义。
这东西就好比二十一世纪的核弹,绝大多数国家都知道核弹的基本原理,可是你知道原理不代表你能搞。别说五大流氓在非特殊情况下必然不会坐视,就算真放着让你搞,大概率你也搞不成。对于绝大多数国家而言,搞个核电站什么的或许还能试试看,但要达到军用级别,不说其他,就一个丰度,没有强大的技术水平和同样强大的国力,基本上就不可能。
再说,拥有核弹不代表拥有远距离成功投射的能力,好比三哥的核弹就只有一个基地能发射,并且打不到红朝核心地区——“印吹死挺”们从来不提这个。当然,小巴的投射技术是从某朝拿的,距离正好是可以从他们家打到新德里,而小巴比较老实,从来不发展这项技术。
扯远了,言归正传。高务实虽然没法从技术上突破战术限制,但他还是搞了一些改良的,这些改良是基于京华的火枪技术高于同时代标准而来。
比如高家的武装力量一般不会把“线列”部署在五列或以上,一般都是三列。这不仅仅是维护所谓“大明三段击”的传统,而是因为京华在掌握弹簧技术后使用了燧发枪,并且配合使用了纸壳定装药,因此装填速度更快、也更稳定,三列火枪兵已经能够保证火力密度。
子弹的改造虽然还在继续,不能算完成,但膛线技术已经开始使用。虽然金属加工膛线导致的金属应力问题至今还是个老大难,以至于只能用很浅很浅的膛线,但有总比没有强。
至于无烟火药,这个问题其实在技术层面已经搞定了,不过生产成本上麻烦非常大。无烟火药相比黑火药,技术的关键是要利用到氮。虽然使用硝酸盐矿也能搞出来,但成本极高不说,还基本无法大规模制造——除非高务实现在占据了智利。
简单的讲,大规模使用无烟火药基本上需要先掌握合成氨技术,否则就算能搞出来也不具备量产可能——京华更不会做这等亏本买卖。
“甲斐公主,令尊与海贸同盟方面的确有一些……嗯,有一些交涉,并且在原则上达成了一项交换,不过暂时恐怕也还谈不上同盟。”高云平说着,补充了一句:“要等我家老爷的答复。”
“您说的‘老爷’是指您的主公吗?”甲斐姬问道。
“是的,公主可以这么理解。”
甲斐姬好奇地道:“我曾经听说他是唐……呃,大明国重臣,但我不知道他的具体职司,您能以日本官职大致类比一下么?”
“这个么,我对日本律令制官职也不是很熟悉,不过公主若只是类比一下在国内的权威,我想我家老爷应该是你们的左府、右府这样的大臣了。”
甲斐姬吃了一惊:“呀,真是厉害!竟然是仅次于太政大臣的左府大人么,若是放在日本,那就是仅次于关白大人了呀,比德川大人还要尊崇的呢!”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和月票支持,谢谢!
PS:我怀疑我是不是要去补点大河剧或者日漫动画的课,感觉对话还不够中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