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昺、丁景福等人听了之后,倒吸一口冷气。 蹇义是一个务实主义者,点赞神马的,实在是没必要,反正也是要得罪人的,于是高声喊道:“吏部言,天下布政使司按察司及府州县朝觐官凡两千九百五十八人,考其政绩称职四百三十五人,平常一千六百六五人,不称职者四百五十人,贪污一百六十五人,阊茸者(老钝愚劣)二百四十三人。” 朱允炆听闻之后,也有些皱眉,近三千官员,称职者不过才四百多,大部分都是寻常官员,但不称职,贪污,阊茸官员也不在少数,这三样加起来占所有地方官员近三成啊。 这三成人,绝大部分都是知府、知县一类的官员。如果单独研究知县里面有多少不称职,贪污,阊茸官员,估计要突破八成了。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地方上出现一个青天大老爷的概率,那是很低的…… 朱允炆安静地看着,大朝觐也不是一天就能结束的,这群人要受罪,自己也要受罪的,慢慢熬吧。 刚想迈出脚的布政使张昺差点暴走,你要查,先给我个面子不是,好歹让我张昺露个脸,表达表达下自己的政绩,哪里有直接找下属的道理? 其他官员也面面相觑,咋滴,今年改流程了,不让大佬们上去吹嘘政绩,吹捧皇上大人,唾沫满天飞了? 朱允炆如果知道官员所想,一定叫屈,大朝觐这也是头一次在建文朝召开,毫无经验,事前蹇义说要稍微改动改动,以加快速度,自己想也没想就答应了,谁知道他会改动的这么厉害…… 这拐杖,这身板,风一吹,你们咋就没飞了呢? “北平布政使司经历崔岫,都事管儒,理问庄裕,库大使谭志业……八名官员,老疾缠身,当致仕。” “退下。都事李吉。” 都事李吉听闻,浑身哆嗦,想要辩解,但看了一眼朱允炆方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好瘫跪在地上,喊了声:“臣有罪。” 大朝觐期间,但凡有疑问,有疑惑事项,皆可问询。吏部对于布政使司送上来的揭帖也不是完全信任,而是会进行甄别、核查,甚至是当场质疑。 “俱当罢为民。” “俱当入司法罪之。” 大朝觐犹如一场判刑大会,公开宣读其问题,表示处理结果,有没有疑问当场表达,有什么冤情,当时就说。一旦出了这个门,可就真的没机会了。 北平布政使张昺脸色很是难看,这一会的功夫,自己辖区就被处理了几十个官员,有些官员平日里看着挺好,挺能干的,到了这里,竟然都要入狱了…… 张昺难受,其他各省的同僚也难受。好歹张昺已经挨了几刀,事情基本上过去了,而自己这边鬼知道还有多少问题,揭帖上报的问题清单和吏部掌握的清单不一样啊,这可有点不太妙。 青州重建需要钱吧,疏浚会通河需要钱吧,没错,这些钱官员都很难入手,所以,那就换其他法子入手…… 这些也就罢了,竟然还有官员另谋财路的,以诬陷百姓与白莲教有勾结,拉人头去请功,百姓要么交钱,要么就被拉走,就这么简单。 山东布政使李彦祯、按察使陈瑛几乎都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些问题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可都是不知情的啊,自己治下出现了这种问题还不知情,那就是渎职! 吏部知道这么多,还是都察院的同僚发挥了不少作用,戴德彝主导的都察院,以扩大御史规模来提升监察力度,这种策略并不是没有用处的。 吏部综合揭帖、往年考核记录、都察院文书,实在不确定的,还可以找安全局补充点资料,调查清楚一些事还是容易,何况这一项工作提前了几个月之久。 官吏问题,直接干系民生,但这些官员似乎只想升官发财,不钻营如何伸手向上攀爬,就是思考向下伸手索要好处,就是不关注百姓的死活。 轮到河南时,河南布政使各衙门算是长了脸,因为蹇义只在河南挑了五名官员,其中三个老了,二个贪污,其他,没了…… 当然,干净也有干净的原因,比如开封府官场的彻底塌陷,齐泰与景清的治理,这两位虽然管的是开封府,不是整个河南,但河南布政使司也是在开封城内,两个衙门的距离并不远。 迫于压力,加上安全局在河南活动的很厉害,河南布 不管河南官场是不是在投机大朝觐,无论如何,至少新上来的官员在这半年多以来,是没有被发现有多少问题的,哪怕是移民进入河南,也被安置的极是妥当,这些工作都是有目共睹的。 事实上,山西官场的问题并不在少数,比如移民不力,违背朝廷政策强制移民,恐吓百姓,还有最初为了不移民许多人托关系,带来了不少贪污问题。 蹇义看着走出来的李彬,无数人都将目光投了过来,相对于小鱼小虾而言,李彬可是重量级的人物,他是山西参议,布政使的左右手啊,这要出了问题,那山西官场的问题就太大了。 一身清白,何惧西风? 李彬双手作礼,高声回道:“确有商人曾寻我给予方便,出银一千两,但我拒绝了。” “商人可为证。” “不知蹇尚书之言似是凿凿,又来自谁之口?若无真凭实据就想改我清白之身,那我李彬不答应!” 蹇义盯着李彬,在两人对视了几个呼吸之后,蹇义方收回目光,挥手道:“退回吧,现考察湖广布政使司等衙门官员……” 安全局调查过,并没有找到其问题,这是一个好的结果,至少,大明的邮局局长有着落了…… 大朝觐的问诘自二十五日开始,至二十七日结束,吏部盘问官员上千名,对平常、不称职、贪污、阊茸与存疑官员作了现场询问,最终结果与吏部初期给定的结果相差不大。 朱允炆认为布政使司送来的揭帖也好,吏部给的结果也好,严重低估了贪污官员的数量,近三千官员,只有一百六十多人贪污,这个数目是少了一些。 有钱能使笔端转,只要钱到位,这笔画也不是不可以改动的。 蹇义一连喊了八十几个人的名字,这些人之中有三个是评为称职的,五十多是评为平常,余者不称职、贪污与阊茸,然后给他们作了重新归类: 有些官员委屈啊,这钱花了,事你们咋就没给办成,还要不要点脸了,不干,我们都要去法司了,就不怕事大,不少京官被拖下水,尤其是都察院、吏部的同僚,特别是吏部考功司,竟然有考功令史三人受贿,书令史五人贪污。 再说了,考功司的同僚平时就那么点俸禄,一年到头,还不够在轻烟楼住上一晚的,现在突然有人说,只需要动动手,就能在轻烟楼住上几个月,你说答不答应? 京官倒霉,毕竟只是少数,这种考核也没办法贿赂到礼部、工部。兵部去,真正说得上话的,只有都察院和吏部,而说话算数的,只有吏部…… 这个讲话稿出自内阁之手,朱允炆稍作修改。 正规场合不同于早朝,不同于平时,需要按照规矩办事,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是有规矩的。作皇上的哪怕是再不情愿,也得按这些规矩办事,以彰显礼仪,体现君主之风。 但无论如何,老尧也好,老朱也罢,都是过去时了,真正的重点还是自己。 回顾两年多以来的治国之路。 众官员听闻之后,感觉身上冷飕飕的,直哆嗦。 白天还好一点,老天给面子,多少有点阳光,可这晚上了还在外面站着,实在是太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