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没动嘴巴,事情有些不对劲,封爵这个东西合适吗?太祖爷封了多少,杀了多少,这些蠢货难道还不清楚? 铁铉拿出一份文书,展开高声读道:“现兵部、五军都督府合议内阁,报请建文皇帝加印,拟定武举人、武进士官职与相应安排。武状元,秩正五品,千户职;榜眼,秩从五品,副千户职;探花,秩六品,百户职。中式者,秩六品,镇抚职。未中式武举,若愿从军前往边关之地,依其武举名次,分授总旗、小旗。” 很多时候,官职只与待遇挂钩,不一定与实际情况挂钩。 这也需要体谅下,洪武年间打了那么多仗,按人头来算功劳的话,多少人都升官了,看似威风,本质上也只是提升了待遇,该有上级压下来的时候,还是那个兵,该扛旗的扛旗,该冲锋的冲锋。 但总旗、小旗这种官职,则是真正的实权官职了,是要下到军营里面,真正带兵的。官职还是有的,正七品、从七品。 没有中式的武举人明白过来,朝廷在给自己一条出路! 或许很危险,或许会死,但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结果吗? 当战场交织一片,敌我难分,再没有人能组织大规模冲锋的时候,不正是一个个总旗、小旗带人拼杀,坚持的吗? 有机会觅个封侯,有机会获得爵位,为什么不去拼一把? 铁铉赞赏地看了一眼孙浩,此人虽然武会试表现不佳,没有进入前六十名,但这份担当与热血,还是值得肯定的。 薛禄站出来,高声表态,惊动所有人。 纪纲咬牙切齿,恨不得将薛禄一刀砍死。 如果不去,显得怂,在兵部面前丢了人,怕是没什么好下场。如果去了,那自己多少年之后才能回京师?想要荣华富贵,什么时候是个头? 就在纪纲犹豫的时候,袁岳站了出来,高声喊道:“我愿为天子守护国门,愿御敌于国门之外。无论是南疆还是北漠,东海亦或是西塞,只要朝廷命下,我愿往!” 好汉不吃眼前亏,先顶不过去这一阵子再想办法。 穆肃感觉血脉喷张,见纪纲也答应,不由上前一步,喊道:“我亦愿听从朝廷命令,前往边关!” 铁铉很满意,竟无一人选择留在京师,那些未中式的武举人,也都同意前往边关,事情到这一步就好办了,剩下就是考虑分配到哪里的问题了。 在原来的明代历史中,戚继光就参与过武会试,结果考得不理想,按理说,应该背着包袱回登州继续当自己的明威将军,指挥佥事,可惜他运气太好,赶上了庚戌之变。 朱允炆不允许鞑靼、瓦剌跑到北平城下扛粮食,抢人口,所以想着这一科武举人,别管成绩好坏,中式与否,想从军杀敌立功的,最低授予小旗,去边疆练一练,万一出个戚继光的前辈,那不是赚大了? 在铁铉与徐辉祖写名单的时候,朱允炆却在勾名单。 这一份名单很长,只名字,就有三百余。 芒种没有了利用价值,该问的都问出来了,她不知道的,肯定是不知道了。 一码事归一码事,要摆清楚认识问题。 既然回头看不到岸,那就给他们看看彼岸花吧。 内廷中的那些人,朱允炆沉默许久,终狠心打了勾,没错,这些人在宫廷中犯过错,挨过打,受过罪,是可怜人,但这些并不能保他们的命。 死吧。 朱允炆狠心勾,再勾,再再勾…… 古今势力中,除了归附的金忠,尚不说出古今身份的公子李祺之外,几乎都被朱允炆打上了勾。 在朱允炆的心中,古今势力作为洪武遗臣或其家眷,以下犯上,谋逆篡权,危害大明,都不是他们必死的理由,真正的理由只有一个: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咱也不需要了,杀吧,都杀掉吧,让他们统统去地狱! 白莲教韩天父,杀! …… 杀! 杀杀杀! 想起青州那些死去的百姓,朱允炆就一阵心疼。若不是白莲教参与,若不是他们闹事,齐王造反之后,青州百姓就应该解放了,又怎么会与朝廷拼死至死? 该死。 陡然之间,朱允炆手中的朱砂笔停了下来,看着名单上的两个名字,笔微微停顿了下。 瞿佑是最早被朝廷抓到的白莲匪首,后身份被认定,河南白莲教匪首,听命于佛母。但此人身子骨够硬,意志极为坚强,哪怕是佛母的人头放在了他面前,他也没有交代任何情况。 朱允炆咬牙,勾下了瞿佑的名字。 此女出自古今阴兵,又加入白莲教,成为佛母之下的圣女,亲手策划朱有爋告发周王朱橚谋逆。后隐匿青州,与白莲广袖一起,掀起了青州白莲大火。 皆有她之罪! 黑笔勾决(一更) 笔尖毫毛已触纸面,受压微微弯斜,殷红的小点着墨渲开,只剩一个转腕勾出的动作。 内侍入殿通报。 刘长阁入殿行礼。 刘长阁回到京师,顾三审请旨让贤,希望由刘长阁重掌安全局。 刘长阁毕竟远离京师一年多了,想要重新熟悉京师的安全局,了解人员、据点、情报、官员等一系列信息,没有一个多月时间是不可能的。 “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