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难得清闲一日,坐在亭子里享受着清风,马恩慧、骆颜儿在一旁说着悄悄话,贤妃在刺绣,宁妃则拿着毛笔,勾勒着怪石瘦水。 侍女送来一些新鲜枇杷,马恩慧接过之后,挥手让侍女退下,然后亲自端到朱允炆面前,道:“皇上,这是福建莆田进贡来的枇杷,果肉柔软汁多,甘甜酸爽,堪称一绝。” “是吗?” 朱允炆日理万机,竟对一些历史人物也了解颇多。 朱允炆揭开枇杷皮,品尝了一口说道。 在大明,无论是沿海渔民或沿江渔民出海,还是路上大军,都免不了祭祀。比如大明水师出征,会祭祀海龙王,以求风平浪静,比如路上行军,路过一些大庙,也会停下来祭祀一番。 与其让他们祭祀毫无根据的海龙王,不如找一个真正的英雄来祭祀。 元朝灭宋,大厦将倾,已无力回天。 当战败被俘之后,面对元军侮辱与劝降,陈文龙指着自己的肚子喊道:“此节义文章,可相逼邪!” 朱允炆知晓陈文龙,不是因为历史书,而是因为在后世,人们将岳飞、陈文龙、于谦并称为“西湖三忠肃”。 朱允炆连吃了五个枇杷,便净了净手,召唤来一旁的长随,道:“给内阁传个口谕,将陈文龙封水部尚书,列入诸神祠,朝廷负责相应祭祀,广传其事迹于乡野之间。” 马恩慧含笑道:“枇杷进贡,多了一水部尚书,也算是奇闻了。” 马恩慧没有细谈国事,而是劝慰道:“有些事总会解决,皇上还需平心静气,恼怒伤了龙体总归不好。” 京师如此,那地方上又如何? 宁妃略显惊讶地看向朱允炆,问道:“皇上竟一眼可辨出?” 宁妃摇了摇头,道:“皇上,传闻确实有三座石塔,不过据臣妾所知,石塔早已不复存在,起码臣妾是不曾见过。” 朱允炆询问道。 马恩慧等人脸色一变,担忧不已。 有韩观、张辅在广西,安南即便是想要反扑,也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至于广西土司方面,刚刚见识了大明军队的厉害,想来也不会找死。 “哦?裴伯耆!” 接过文书,朱允炆仔细看过之后,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安排人接应,此人不能出任何意外,必须安全送至京师!” 顾三审匆匆离去。 历史终改变了许多,按照历史的轨迹,裴伯耆应该还需要两年登场,但那是在大明不还击安南、坐视安南入侵广西的时间线上。 或许也是如此,让裴伯耆找到机会进入大明。 “只有裴伯耆,没有陈天平,这还不够啊……” 空间的长远,道路的阻碍,交通工具的落后,让一切都变得“漫长”。 “传魏国公。” 徐辉祖听闻之后,入宫拜见。 徐辉祖轻松地回道:“皇上,燕王统帅有方,研判倭寇作战特点之后,采取了以乱打乱的方略,眼下大军分散在沿海诸地,正在清剿一切上岸、近岸倭寇。前几日传来战报,已杀倭四百余人,这两日尚没有新的战报传来。” “郑和所部水师如何了?” 徐辉祖清楚郑和那边的压力,受倭寇入侵象山的刺激,水师船队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近海”区域,而是开始朝着远海搜寻与追杀倭寇。 “夏日风大浪急,常有龙吸水登陆,留给水师的时间不多了,传令水师,五月底结束战斗,返回船坞修整。各地卫所抓紧修筑防御工事,自二炮局调拨一批新式火铳、火药与铅弹,优先配给浙东、山东、福建等地。” 徐辉祖有些犹豫,道:“皇上,新式火铳尚未装备京军……” 朱允炆没有改变主意。不骑马,多是步兵,用火铳打倭寇是有优势的。 再说了,二炮局的研究是没有止境的,当下的先进,也只是当下。 徐辉祖见此,只好点头答应。 徐辉祖思索了下,严肃地说道:“云南有西平侯沐晟,他久经沙场,定无问题。广西有韩观、张辅,也应不存在多少问题。若要调更多主力进入南线,臣举荐两人,一人为宁远侯何福,另一个人为俞通渊!” 何福曾与沐春一起征讨过麓川,作战经验丰富,能力不凡,自是合适人选。 朱允炆思索着这个名字,终想了起来。 俞通海、俞通源又是追随朱元璋的开国功臣。 只不过这两位都在开国战争中死去了,俞通渊虽然在洪武二十五年被封越巂侯,但在洪武二十六年,他的侯位被废掉,人也被赶回了老家。 朱允炆知晓此人有些本事,早年间从军作战,经验丰富,便对徐辉祖道:“恢复俞通渊越巂侯爵位,并命他前往广西,任职广西都司指挥同知。” 张紞一路察访民情,走走停停,终抵达广西桂林。 张紞没有客套,拿出圣旨宣读之后,便看向都司韩观,笑道:“朝廷此番赏赐颇为丰厚,皇上对韩都司大胜安南乱军尤为欣喜。当然,布政使司后勤保障有功,按察使司维护地方平稳,亦有功劳记录在册。” 张紞摆了摆手,目光中满是欣慰,左右看了看,道:“平乱之功如何,朝廷自有分寸。张辅何在?” 张紞略显意外,沉思了下,严肃地说道:“张指挥史胜而不骄,是军中大才。皇上已另有旨意,升任张辅为广西都司指挥同知,辅佐都司整训广西所有卫所,若兵力不足,可调广东卫所之兵补充。” 韩观目光变得深邃起来。 但对调广东之兵进入广西,韩观却丝毫没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