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节(1 / 1)

从头到尾,自己似乎都落后一步。 朱允炆问道。 “哦,这三个人吗?” 李增枝是李景隆的弟弟,徐增寿是徐辉祖的弟弟,朱高煦是朱棣的儿子,背后是两个国公、一个燕王。 这三人,还真是一丘之貉。 朱允炆问道。 “赶出去了?” 顾三审点了点头,解释道:“元宵之后,国子监监生提交课业,朱高煦不仅没有交课业,且去年冬考不过关,加之其劣迹斑斑,从不用心学业,便将其除名国子监。听闻杨士奇还设置了新规,不认真对待课业,屡次违反国子监规定者,赶出国子监。” 出了通济门,是一条笔直的混凝土道路,延至远方。 “去找下李老三与李九。” 李老三正在船上检查新到的水泥,听闻朱允炆传召,连忙带人跑了过去。 “回皇上,李九此时应在十里之外监工,当下混凝土道路材料库存已到顶,正是施工的好时候,我们打算安排人手,自苏杭两地,两端同时施工,齐头并进,以缩短工期。” 朱允炆踩了踩混凝土道路,看着李老三与其身后的工人,道:“既然他在远处,那就不要打扰他了。朕今日来这里,是想问你们日后打算,走,茶楼说吧。” 李老三等人围坐下来,朱允炆审视过众人之后,笑道:“说说吧,眼下开春了,你们如何打算的?是想继续留在京师,还是回怀远耕作?” 李老三等人原是笑容满面,突然便凝固了下来。 李老三也发愁,若搁置在以往任何时候,水灾退了,自然是回家继续种地,没有任何商量可言,谁愿意待在他乡? 当下,自己是混凝土道路施工的小工头,上面不是工部官员就是皇上,虽然没有什么权势,但毕竟管着四百余人,比知县强多了。 可是人总是要有个家,有个根的。 万一被哪个不开眼的人刨了祖坟,以后下去团聚,怎么给老一辈交代? “皇上,我想要留下来。” “你们呢?” 一些人表态愿意留下来,但更多的人却低下了头,不敢说话。 “我们作出选择,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子孙后代?故土难离,只是因为根在那里,先辈也有飘零时,他们有勇气扎根一地,难道我们还没有先辈的勇气?留下来开出一片天地,为了子孙后代留个家业,是不是会更好一些?” 朱允炆极度渴望人丁增加,浩荡疆域的大明,满打满算只有六千多万人,这搁在后世,也就北上广三个地的人口。 朱允炆可以给大明时间,慢慢地来。 作为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现在的人口满打满算,还不到六十万(不计三大营),将这个数字与宋、元相比,可谓是寒酸至极。 繁华是靠人支撑起来的。 好不容易借灾民入京师之策,吸纳了四万余人,劳心劳力安排就业、教育,为的就是让他们留在京师,将地方农户户籍转为南京城市户籍。 朱允炆继续劝道:“李老三,你父亲是做什么的?哦,佃农,爷爷呢?也是佃农,你们呢……看吧,大家都是佃农出身,这些年成了农户。你们希望孩子继续是农户,还是希望孩子能有其他出路?” 一个农户低声嘟囔了一句。 “即便入不了仕途,也能识文断字,做个账房先生,贩点货物,进入书馆,成为匠人……让朕说,孩子想走哪一条路,可由着他们选。” 这岂不是违背了太祖的户籍制? “为了孩子,我愿意留下来!” “我也留下来!” 一些用户纷纷表态。 “回,回皇上,梁宝。” 朱允炆和善地问道。 朱允炆沉默不语。 死也要死在家乡,是他们用尽一生最后的执着。 顾三审答应,召过来人嘱托。 梁宝感动的无以复加,呜了一嗓子,便忍不住流泪,其他人也被朱允炆的关护所感动。 不久之后,这件事便传入灾民之中,无数灾民看到了太医给梁宝的父亲诊治,看到了马车栓在了梁宝家门口,看到了朱允炆命人贴出来的告示。 告百姓: 若回去,朕送行。 留下来! 皇上给的恩情,大于天。 朝廷动用水师船队,将这些人转运至北岸,自有车马接应。 朱允炆思索了下,说道:“告诉在京所有灾民,是他们的田依旧是他们的。但田地不可荒芜,可借鉴对中法,安排商人前往耕作,所收粮食可折为盐引,依旧免税三年。” 朱允炆皱眉道:“朕听闻山西依旧有大量人口,人多地贫,有近一半人吃饭都成问题。不若自山西再向外迁移五十万人口,填北平三十万、开封十万,其他分散于荒芜之地吧。”

最新小说: 重生年代:神医娇娇美又飒 纪晓岚:开局杀乾隆 不复合,别沾边,姜小姐又美又飒 神秘小小说宝盒 野欲!小娇妻被强权大佬亲哭了 再世倾城:医妃与权谋交锋 总裁的私人医生:偏执爱恋84天 回来的儿子 不一样的日本战国 灵气复苏下的诸天长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