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新淡然一笑,对于新皇上这种虚怀若谷的态度十分欣赏,说道:“臣附议解阁臣,此法确实可行。说来惭愧,臣等才智庸庸,未曾想到如此之妙法。仔细想想,黄尚书的话也是中肯的,有些问题,确实是需要解决。” 朱允炆瞳孔微微一凝,郁新果然老道,他清楚一条鞭法的作用,也清楚其不足,更清楚的是,这种方法能不能施行,关键不在中央,而在地方配不配合。 朱允炆凝重地点了点头,起身说道:“诸位,你们只看到了当下,却没有看到发展之未来。每一天,每一年,亲王、大臣、地主、富商,都在不断兼并土地,甚至会想法设法拿走农民的土地。一旦农民遭遇点灾荒水患,只能卖掉田地,成为毫无自由的佃农。” “再说北面,北蒙势力犹在,他们必然会屡屡南下犯我边疆,而在沿海,还会出现海盗、倭寇,官员要俸禄,军队要钱粮,以少的财政,抵庞大支出,如何能维持大明天下?” 郁新、张紞、解缙、黄子澄、卓敬看着豪情壮志的朱允炆,心中也燃起了一团火。 侍奉如此帝王,当是臣子之幸! 朱允炆下了命令。 而牵制住朱允炆手脚的,依旧是藩王问题,具体而言,还是燕王朱棣! 九月五日,盛庸先后罢免,调离了三十二名军中将领,并从军中挑选人才,委以重任。 九月七日,瞿能在山海关大练兵。 九月九日,平安收到新兵之策施行令,开始在北平府周围,推行新军之策。 文中提到提前一百八十三年推行“一条鞭法”,这里是以张居正推广“一条鞭法”的时间为准,首创者是明代桂萼,于嘉靖十年即1530提出,张居正于万历九年即1581推行全国,以后者时间为准。 朱允炆深知,朱棣经营北平多年,人心稳固,军中威望不可小觑。所以,新军之策这柄锐不可当的剑,便刺在了北平府。 那来试试,看看你得军心,还是朕得军心。 旌旗猎猎,号角嘹亮。 一干将领站在队伍的最前面,目光灼灼地看着高台之上的平安与盛庸。 “新军之策好不好,呵呵,这可是京师京营的待遇,是把四十万京营大军感动的哭鼻子的待遇!听说还有几个不成器的,一高兴直接晕了过去!这要是老子手下的兵,非得打出去不可,没点见识!” “但这是京营的政策啊,我们没有啊!我平安是粗人,暴脾气,不服气,凭什么都是当兵的,爹妈生养的,为啥我们这些北地大头兵,待遇反而不如京师的少爷兵了?!” “不公平!” 平安高声喊道:“老子也觉得不公平!所以啊,便走了后门,找了五军都督府的徐辉祖,让他给皇上递话,让我平安来北平管军队可以,但必须让我的兵和京营一样的待遇,有肉吃,有假回家,爹妈病了,有御钱花!而且死了之后,朝廷还能帮咱们把爹妈送终,帮儿女成家!你们说,老子这些要求,对不对?” 齐声高呼! “皇上天恩!” “皇上天恩!” 平安从怀里拿出了一张文书,高举起来,用尽全力喊道:“我平安不喜欢等,皇上既然试行京营新军之策,那便也试行我们北平诸卫吧!皇上已然批准,在京营之外,于北平府施行新军之策!盛庸!” 盛庸高声上前。 盛庸上前接过册子,高声喊道:“全军悉听,凡我大明将士,忠于朝廷,忠于大明者,皆我大明守护者,当无差以待,推行新军之策,普及全军。” “新军之策第二条:士兵为国而战,为民而战,为家而战,当体人之常情,安排探亲,关护家人,每月可得探亲假两日,若当月不休,可累下月。恰中秋、春节、清明等节,准假三日,合理轮休。” “……”品官员俸禄,儿享从八品俸禄,子孙递减之,四代乃休……” 任一条新策,都让在场的士兵感受到了极度的欢喜! 以前当兵,只是拿着军饷,不知何日可以归家,死在战场,有多少钱能落到家里,没人知道! 以前当兵,父母老了病了,找不到良医,抓不起药,现在好了,皇上亲自给我们钱啊,我们用的是皇上的御钱,谁能不给我们抓药看病? 有些人退役了,落下一身病痛没人管,现在不怕了,干满二十年,便可以回家了,而且可以享受官员的待遇啊,虽然待遇一代减一代,但毕竟是吃皇粮了啊! 这样的兵,如何不拼命? 自己这条命,这么值钱吗? “谢皇上天恩,死不负皇上,不负朝廷,不负大明!” 所有士兵,拼命地喊着,似乎想要将胸口的热血,全部喊出来。 声入云霄! 新军之策,在平安、盛庸的带领下,以宣誓的方式,表达了全军上下效忠朝廷,忠于建文帝的意志。 没办法,这个时代认识字的没多少,没人说,鬼知道上面写的是什么。 燕王府。 燕王朱棣去京师,张玉是放心的。 张昺、平安、盛庸、瞿能等人接管北平、山海关等地,情势逼人。 至于朱棣的两个女婿袁容、李让,就没多少本事。 道衍仔细分析了局势之后,认为平安、盛庸等人虽然来势汹汹,却并不影响大局,毕竟,北平府与周边诸卫士兵,都以燕王为主,一些将校,更是燕王亲手提拔。 按兵不动,以静制动。 张玉、朱能深知道衍才能,又知朱棣将其视为心腹,便按道衍安排,一方面派人打探京师动静,另一方面暗中联系燕王旧部,谨慎应对。 不得已,张玉、朱能带人一路狂追,在离城二十里的地方,追上了道衍。 在钱和命的问题上,倾向于命的毕竟占据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