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临朝,抛出了这份不起眼的广州奏章,对众大臣说道:“广州来报,阳江、广海、新宁、吴川、遂溪等地,有海匪众,扰我国土,杀我百姓,广州上书求援,不知诸位大臣如何看?派谁去平乱为上?” 朱允炆一席话,让内阁大臣瞬间懵了,一个个大眼瞪小眼。 人家说的明明是: 这应该说是报功的文书,怎么到了皇上嘴里,竟然成了求援的文书了? 解缙心思灵活,眼睛一转,便明白了皇上的心思,高声喊道:“皇上,广州乃大明南面门户,不可丢失,臣以为,非重臣不可胜任。” 朱允炆满意地看着解缙,这个三大才子之一,果然名不虚传。 朱允炆含笑问道。 虽然自己已经入阁,但毕竟根基尚浅,和那些强大的勋贵比起来,明显不足。 朱允炆淡然一笑,清楚解缙看穿了自己的心思,也清楚解缙这是在耍滑头,却不介意,将目光看向齐泰,问道:“齐卿,你认为谁可担此重任?” 吏部尚书齐泰出班,喊道:“臣认为安陆侯吴杰可担此任。” “那江阴侯吴高……” “都指挥史顾成……” 齐泰接连举荐了数人,都被朱允炆挡了回去。 明显的,皇帝心里已经有了人选,但碍于皇帝身份,不能自己说出来,所以才让臣下举荐,解缙不想说,才把皮球踢给了自己啊。 打了个哆嗦的齐泰,小心地看着朱允炆,朱允炆微微将头侧向武将勋贵一方,齐泰侧过头看了过去,皇上似乎在看魏国公徐辉祖啊。 徐辉祖此时正在训练京营新军,定然走不开。 齐泰猛地瞪了眼,吞咽了下口水,定了定神,高声呼喊道:“臣认为,此事关系国泰民安,需以雷霆之师,彻底绞杀海匪,能担任此大事,开我大明南征太平者,非曹国公不可。” 昨晚上酒喝太多了,没睡好。 就在李景隆有些找不到北的时候,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齐爱卿所言甚是,此乃朕登基以来第一战,需确保万全,一扬我大明军威,二护我大明疆土,三安我大明国民!不可不派一位重臣!既然如此,曹国公!” 李景隆连忙出班施礼。 朱允炆站起来,威严地喊道。 不容质疑! 大殿之内,众官员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广州海匪有多严重? 难道说,广州已经彻底沦陷了? “皇上,臣认为国公乃是帝国栋梁,中流砥柱,不应轻易动用。广州虽有海匪祸乱,只需出动一方都司,或一位侯爵,足以戡乱。” “臣等附议。” 朱允炆冷冷地看着这些反对自己的官员,厉声说道:“广州百姓身陷水火之中,尔等还在计较用谁的问题?!王佐,让你去你能保证一定赢吗?朕深知海匪不除,广州不安,帝国不安的道理!你作为指挥佥事,连这点都看不明白吗?!” 王佐吃惊地看着发火的朱允炆,连忙跪在地上磕头。 朱允炆厉声说道:“朕委派曹国公,意在告诉天下人,朕为帝国万民之安全,不惜动用国公!哪怕他日需要,朕也可以亲自顶上去,身披战甲,上阵杀敌!曹国公,你可有勇气荡平海匪,为朕分忧?!” 这个时候再不低头,那就完蛋了。 李景隆还能怎么看? 作为臣子,若是不能给皇上分忧,那还怎么在朝堂上混? 朱允炆见搞定了李景隆,看了一眼反对自己的几位臣子,说道:“王佐等人,随军出征吧,用你们的眼,你们的心,去看看那些受灾受难的百姓,然后回来告诉朕,朕的决策,正不正确!” 这一句反对,直接充军了? 虽然不是当大头兵去,但毕竟也是随军出征啊。战场可不认人,万一海匪杀过来,说不定就在那里壮烈了。 从南京到广州,怎么滴也是三千里路,一路颠簸南下,到广州,至少也要两三个月,万一水土不服,自己就交代给大明的山山水水里面了。 朱允炆没有给他机会。 郁新、张紞、解缙三位阁臣,拱手恭喜道:“新皇登基,第一战便重用曹国公,可见曹国公深得天恩。” 深得天恩? 现在回过味来看,怎么就像是发配到广州的感觉?是我们的人吧?” 李景隆叹了一口气,说道:“这就对了,皇上一直没有动手,对我们与燕王之间的来往不闻不问,呵呵,原以为是他软弱,不成想是他在潜藏力量!我们的这位皇上,不简单啊!” 李增枝有些郁闷。 这段时间,李家正在和燕王拉感情,和宁王拉关系,眼见着热孝期就要过了,这些藩王即将离开,自己还能上演一出依依离别,他日再会的送别。 一旦去广州,那就意味着李家不能成为燕王、宁王等人的助力。 李增枝没有想那么多,反而说道:“大哥,我们一直想要成为勋贵第一人,超过徐辉祖,现在,或许是一个机会。” 李景隆冷着脸。 干得不好,很可能会长期呆在那里,每天在海上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