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语气中透着强烈的杀气。 从前不知市舶司如此盈利,也不知海外竟如此富饶,也就罢了。现在既已知晓,若还有人继续作乱,朱元璋绝不会手软。 对一个历经贫困的君主来说,任何妨碍他赚钱,特别是赚大钱的人,都是他的劲敌。 韩成没细谈如何杜绝走私,他认为以朱元璋的能力,此事定能妥善处理。 他还需在此班门弄斧吗? “要建立市舶司,除了要有强大的海军和相关政策支持外,还需要专业人才来主导和指导。这其中有诸多学问。 就说海上远航吧,需要积累无数经验。” 地方上的风俗习惯、喜好货品以及特产之类的事宜,这些都是需要预先打探明白的。 把这些搞清楚,才不至于像瞎子一样摸不着头脑…… 朱标低头疾书,唯恐遗漏韩成所说的一个字。 朱元璋也是全神贯注地听着。 这一夜,韩成让父子俩都有了新的认识。 初来时只问能否找寻糖与鸡蛋的替代品,不曾想竟收获如此之丰。 “啊,我突然想到一个人,不知他还健在否。 若能找到此人,对市舶司的海外贸易定是莫大的助力!” 讲到市舶司事务,韩成脑海中忽地浮现出一个名字。 他心中一阵欢喜,暗自责怪自己先前为何遗忘此人的存在! 幸好此刻记起,否则损失恐难以估量。 “是谁?” “韩成,快说!” 韩成话音未落,朱元璋与朱标的声音便同时响起。 尽管话语不同,但两人的心意却是一致的。 “此人姓汪,名大渊,字奂章。” 韩成缓缓道出此人的姓名。 对于后世许多人而言,汪大渊的名字颇为陌生。 远不及七次下西洋的郑和那样声名显赫。 朱元璋沉吟片刻,心中暗自思量。汪大渊这个名字虽陌生,但听韩成所言,此人早年便已投身航路,足迹遍布南洋诸地,更留下《岛夷志略》以记风土。若能招揽其人至市舶司,必可为事务添砖加瓦。 “汪大渊……”朱元璋喃喃自语,脑海中飞速回忆,却未寻得丝毫印象。朱标亦摇头表示不知。 韩成笑道:“这倒也不奇怪,他不过一介商人,在这世间并未显赫名声。早在元廷时,他便已在外闯荡,对南海一带颇为熟悉。” 朱元璋听罢点头称是。待韩成详细介绍完汪大渊的事迹后,他立刻决意要将此人纳入麾下。哪怕汪大渊已然辞世,也要设法寻觅其后人。 这般人才,市舶司万不可错过! "有关市舶司与海外贸易的事,我能讲的都在此了。 若以后还有新想法,我会再向大哥和圣上禀报。" 韩成沉思片刻,确定无遗漏后便结束了对市舶司的讨论。 明太祖朱元璋与皇太子朱标都觉得获益良多,却又感觉言犹未尽。 然而韩成已如此表态,朱元璋也不便追问。 回想此次谈话,他意识到从韩成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 不仅知晓了解决缺糖之法,还一并理清了西南治理的头绪。 西南之地远离中原,地势险要,环境恶劣,民风剽悍,原本就易生祸端。 再加上元朝统治遗留下的诸多弊病,情况愈发棘手。 自己虽已攻占西南,但要使其稳定下来,仍需耗费巨大精力。 一旦处理不当,极可能成为第二个西凉,长期动荡,消耗国家资源。 如今韩成提出在西南发展制糖业,并将其与**生产及对外贸易结合, 竟使得众多难题迎刃而解! 不仅缓解了缺糖问题,还让当地百姓有所收益,与朝廷利益相辅相成。 尽管制糖业无法惠及每一户人家,但能达到这般成效,已然十分难得! 一旦韩成提到的那些事务,在西南那边顺利落实,即便日后仍有叛乱,规模也定会十分有限,难以掀起大的风浪。 西南不仅不会消耗朝廷的资源,反而会为朝廷创造巨大的财富。 真是妙极了! 比我自己构想的西南治理策略,要优秀无数倍! 看似**无奇的一招,竟然解决掉了我所有的顾虑。 更何况,韩成还提及了许多关于市舶司建设及海外贸易的见解。 此次前来,实在值得! 朱元璋此刻确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过多年读书的感受。 即便是刘伯温尚在人世,怕也是想不出这般妙策。 “岳父大人,您现在是否觉得,准许我和有容在一年内完婚,是极为划算之事?” 正沉思于自己允许韩成与有容年内成婚并未吃亏的朱元璋,听罢微微一惊,这小子难道掌握了读心之术? 稍作平静后,他装出挑剔的样子说道:“划算?我觉得我吃了大亏。 就凭这些,就不得不把婚期提前两年。” 朱元璋看不得韩成得意的模样,总想找机会挫挫他的锐气。 韩成对此只是点点头说:“原来如此啊~” 我本想跟岳父大人您聊聊几件要紧的事儿,但既然这样,那就罢了。”朱元璋听后,嘴角立即扬起笑意:“瞧你,不过是逗你玩玩,怎么当真了呢?”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看着父亲瞬间切换表情,转瞬笑逐颜开的模样,朱标在一旁都感到有点尴尬。父亲这张脸皮可真是厚实得很! 朱元璋察觉到儿子投来的目光,毫不在意。只要事情能按预期进行,其他都不值一提。 当然,这也得看对象与具体情况。 若开口的是别人而非韩成,朱元璋恐怕就不会这般和蔼可亲了。 韩成并未执意刁难,一直藏着不说。 不过是玩笑话,把握尺度才是关键。 一番斗嘴后,韩成说道:“我又想到一种改善火器性能的方法。通过某些方式能让火器**力更强,发射速度也更快。” 朱元璋听罢,先是一愣再喜,没想到韩成所谓的要事竟与火器有关。原以为火器已有如此大的进步已属不易,超出他的预期。 他认为短期内火器威力难以再有质的飞跃。 朱元璋万万没想到,韩成竟带来了一个能极大提升火器效能的方法!这对大明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事,毕竟火器越强,对敌就越有利。自打朱元璋对火器产生兴趣后,每次听韩成提及未来科技,他的热情便愈发高涨。毕竟刀枪剑戟终有极限,唯有火器才是制胜之道。 然而,兴奋之余,朱元璋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韩成啊,你说的那个法子得花多少钱?莫非又要像上次一样,用那些稀罕物做原料?” 看着这位平日里威严无比的皇帝如今竟这般斤斤计较,韩成的脸颊不禁微微抽动。他实在难以置信,这位赫赫有名的开国皇帝竟如此小气。 “陛下放宽心,此法所需费用并不多。” 听到这句,朱元璋顿时松了口气,催促道:“快讲来听听。” 韩成见状,嘴角再次不由自主地抽搐了一下。 不愧是老朱啊! “我的意思是,先找到火铳装填的最佳剂量,再用纸将这些剂量包裹起来。” 把**做成圆柱形,这样更方便塞进枪管里。一旦发射完毕,立刻拿出准备好的圆柱形**直接塞入枪管即可。这样岂不是能大幅缩短装填的时间,提升射击效率? 朱元璋听后眼睛顿时放光,仿佛豁然开朗。 他对火铳并不陌生,甚至亲自使用过。这武器威力的确不错,可操作起来却相当繁琐。 首先是**的填充问题。每次发射后必须马上填充**。 填充**是个技术活儿。有人动作快,有人慢,即便动作再快,也得花费一定时间。耗时长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难以精准控制填充的**量。 装多了可能炸膛,装少了则威力不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一环节尤其依赖经验。 这些问题并非没人察觉,只是始终没有好的解决方案。 唯一的方法就是反复训练,熟能生巧。 然而此刻,韩成随口一句话,让朱元璋恍然大悟,好似一道屏障被冲破。是啊! 用纸把该装的东西一一包好,一包包整理妥当,不就行了吗? 如此一来,再也不必为数量多少发愁了! 而且,填充的速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太好了! 实在太棒了! 这么好的主意,为何没人早想到呢? 只是借助了些许纸张,竟然带来这么多好处! 这一招堪称绝妙! 朱元璋都忍不住要拍案叫绝了。 朱标虽然不喜欢舞刀弄枪,但他在乱世中历练过,对火器略知一二。 听完韩成的方法后,他也明白了其中的关键,情绪随之高涨。 目光中仿佛闪烁着期待的光辉。 这样简便而实用的方法实在令人欣喜。 当两人认为这就是韩成提到的所有改进方法时,韩成再次开口,说他还有更多想法。 “除了这样,还能把弹丸等一起用纸包起来,实现一次性完成……” 韩成所描述的正是纸壳**。 金属**便是基于纸壳**逐步演进而来的。 对于后世人来说,这并非什么秘密。 只需稍懂枪械发展史,便知晓纸壳**的存在。 在后来的时代看来或许平淡无奇的这一招,在这个时期却堪称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它必然会让当时的人们感到极大的惊愕。 朱元璋略加思索,明白韩成所言何意后,立刻欣喜若狂!喜欢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在永乐当灾星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