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好哇,都是咱的好儿孙! “这么说,咱还有二十年时间?” “不赖,不赖!” 人生七十古来稀,能达到这个水平,朱元璋已经很知足了。 至少,他现在知道了自己的一些举措,给大明带来了许多影响,要改过自新的话,还是有机会的。 “对了,你刚刚提到......” “咱家老四以后会当皇帝,是怎么回事?” “他不好好在北方戍边,给朝廷看守门户,为何要起兵造反呢?” 李善长会心一笑,旋即起身,到柜子里翻腾一阵,找出了个白色的小瓶子。 里面装的,是征服爪哇国时获赠的奖励—— 特效降压药!! 怕的是,等会儿听到后世子孙的种种奇葩行为,会怒火直冲天灵盖,血压飙升,当场噶过去! 大小也是五十岁的人了,经不起折腾。 万一要是死在这里,他和大明的仇怨,就彻底结下了。 “老朱,有个好心理准备。” “等下要说的事,会超过你的承受范围。” 做了一番交代,李善长给自己倒了杯酒,开始步入正题。 “说起燕王造反,奉天靖难,追根溯源,原因还是出在你的好孙子,朱允炆身上。” “在你临终前,曾经问过他,若是继位之后,那些藩王叔叔们暗怀异志,不服调遣,甚至做出更过分的,他会怎么处理?” “当着你的面,那小子嘴上说得可好听了......” “先以德服人,再用礼法约束,实在不听劝告,再选择削蕃,或者兵戎相见。” “等到你一驾崩,他立马变了路数,什么仁义礼智信,都不要了,直接重拳出击,作风相当强硬!” “在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等人的鼓动下,朱允炆勒令削藩,找了几个软柿子练手。” “首当其冲的,便是周王朱橚,被一道圣旨废为庶人,发配到云南蛮荒之地。” “接着,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一并被废为庶人。” “最惨的,莫过于湘王朱柏了……” “因被诬告谋反,得知锦衣卫即将上门,带着全家老小,举火自焚而死。” “觉得一切顺利,藩王毫无还手之力,朱允炆磨刀霍霍,将目光对准了真正的对手—— 驻扎北平的燕王,朱棣!” “原本,打算借着你祭日的名头,将燕王诱骗到京城,软禁起来,或直接干掉!” “但你家老四棋高一着,楞是没上当,推脱身体有恙,仅让三个儿子去参加。” “再然后,朱允炆派出亲信,控制了北平周边的军队,又让人严密监视燕王府的动向,捕捉一切蛛丝马迹。” “到这儿,无论是为了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是为了遥远的皇位,朱棣只有造反一条路了!” “当然,并不是说燕王不想当皇帝,恰恰相反,他比任何人都想。” “建文初年,他设下鸿门宴,干掉了朱允炆安插的眼线,立马以朝中有奸臣做乱,奉先皇遗诏,起兵靖难,清君侧……” “带着八百名府兵,堂而皇之的造反了!” “这场战争,前后历经四年之久,被称为靖难之役!” “最终,以燕王攻破应天城,登基称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而结束,是为永乐朝!” “为了证明自己皇位的合法性,朱棣甚至删改建文时期的史书,耍起了无赖。” “对外声称:洪武三十五年,太祖高皇帝亲自传位给朕!” “好小子,撒谎话连草稿都不打……” 此话一出,朱元璋更是气炸连肝肺,锉碎口中牙。 明晃晃二目圆睁,冷森森要人胆寒,拍着桌子大喊。 “逆子!逆子!” “咱活了半辈子,从未见过如此厚颜之人!” “和自家侄子争抢皇位,亏他想得出来!” “什么样的爹,能生出这样的畜生!” “气煞我也!” 叫嚷了半天,忽然觉得哪里不对,气势便弱了下去。 毕竟,燕王朱棣是他的亲生儿子,一不留神,连自己都骂进去了。 转念一想,老四公然起兵,抢夺侄子的皇位,于情于理都说不通。 但朱允炆迫害亲叔叔,矫枉过正,难道就对吗? 说好了先用怀柔策略,小火慢炖,争取体面收场。 自家人嘛,有什么不能谈的呢? 结果,刚上来就使出王八拳,光有大棒子,一根萝卜都不给,完全是把人往绝路上逼! 骨肉相残,悖逆人伦,朱允炆那个小崽子,也真下得了手! 还有齐泰、黄子澄等人,身为臣子,居然鼓动皇帝削藩,离间皇家亲情,上蹿下跳的,究竟是何居心? 奶奶的,没想到咱百年之后,大明如此不太平! 念及至此,老朱脑海中灵光一闪,捕捉到了当中某个关键点。 “老家伙,你刚刚说,老四仅用了八百府兵,历时四年,就造反成功,登基称帝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整个大明,能够调动作战的兵马几十万,比例相差之悬殊,让人难以置信。” “朱允炆那小子,掌握着全天下的土地人口,居然打输了?” “要是换咱指挥,估计老四连北平城门都出不去,就被拿下了!” “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李善长哈哈一笑,立马抢过了话茬,发表自己的看法。 “老朱,这话算你说对了!” “你们家,祖传怕爹。” “要是你还在位,就算借老四八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反。” “所谓的靖难之役,看似是燕王在抢侄子皇位,实际多半是朝中文臣武将相互倾轧,而导致的结局。” “甚至,是长江南北之间人心分离,发生的一次短暂内讧!” 听罢,老朱瞪大了眼睛,觉得越来越糊涂了。 朝中文武,因何内斗不休,一方支持朱允炆,一方支持燕王? 长江南北,又为何会产生矛盾? 几个问题萦绕在心头,朱元璋头痛欲裂,脑子都快炸了。 “老朱,你先别急,听我慢慢说。” “靖难之役的爆发,有其偶然性,也有其必然性!” “偶然性,是燕王的确能征善战,指挥有方,从北平一路杀到应天,最终摘得桂冠,坐拥大明天下,开创永乐盛世。” “但你所言也有道理,区区八百人,如何能冲破重重险阻,一路夺关斩将,击溃数十万明军精锐?” “如果说,当中没有别的缘故,你会信吗?”喜欢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大明:我,李善长,辞官不干了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