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再大,大得过陛下手中的刀子吗?!
你看看当今圣上,是一个会和伱好好讲礼的皇帝吗?
现在的这位陛下,当他心情不错,并且没有涉及到利益冲突的时候,或许会好好坐下来和你讲讲礼。
但一旦触碰到陛下的利益,那根本就不会给你开口讲礼的时间,当场就要让你家人料理后事了!更有甚者,连料理后事的家人都不给你留。
就这,还怎么讲礼?!
讲什么礼?!
刘健脸色有些阴沉,斟酌着开口。
“这个嘛……啧……确实是……唉……”
刘健打着哈哈,并不明说,也不表态。
他作为礼部尚书,这次是首当其冲,当由他站出来,作为清流代表发声。
但刘建作为一个,能把首辅位置让出去的狠人,他惜身得很,怎么可能敢去触动朱祐樘那敏感的神经?
眼看刘健在打着哈哈,会议中的其他人,可就不乐意了。
上次在修缮奉天三大殿事件中,和刘健发生了些小矛盾的工部尚书贾俊,阴恻恻地开口。
“呦,咱们这刘阁老,真是越来越有前朝阁老的风范了。”
前朝阁老,那就是有着纸糊三阁老之名的万安,刘吉,刘珝三人。
而纸糊三阁老这个名字,看起来像是在嘲讽阁老们尸位素餐,实际上却是在讥讽阁老们畏惧先帝,手中没有权力。
在场众人都听懂了贾俊嘴里的讥讽之意,刘健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最后还是吏部尚书王恕打了圆场:“行了,希贤也有他自己的难处。”
“现在的问题是,发生这种事后,咱们文官,应该有个什么样的态度?”
“是默不作声,还是要……弹劾?”
弹劾是明朝言官们检举官吏的罪状,对违法失职或职务犯罪的官吏,采取直接上书皇帝进行揭发的行为。
在明朝初期,这种弹劾非常有力度,凡是交到朱元璋手上的弹劾折子,朱元璋基本都会有所反应。
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弹劾折子的力度就大大下降了,并且能上书弹劾的人也不局限于言官了,所有官员都能上书弹劾。
而且弹劾的对象,也不仅仅只局限于明朝官员,连皇帝也可以弹劾了。
明朝被弹劾次数最多的皇帝,是明世宗朱厚熜。
其中最出名的一封弹劾书,就是海瑞上给朱厚熜的《治安疏》。
最后,到了明末党争四起后,弹劾的折子,也就彻底沦为擦屁股纸了。
“肯定要弹劾啊!”
徐溥的话语刚落,便有人拍案而起,神情激动。
兵部尚书刘大夏说得掷地有声:“我等作为大明重臣,自当做出表率!”
“陛下有错,难道我们就这么眼睁睁地看着吗?!”
“这样下去,下面的官员怎么看我们?!以后的官员怎么看我们?!”
“记入史书后,后世人又该怎么看我们?!”
刘大夏提到史书,在场的官员们,无不神情一怔,面色沉重。
他们这些自诩清流的文官,最看重的就是这身后的名声。
但朱祐樘威名在外,这些官员夹在中间,当真是难做。
刘健只奉行一个实务原则,死人才在乎身后的名声,只有活着的人,才能真真正正做些能改变后世的事情。
刘健对着刘大夏赞许地点了点头:“刘尚书果然是我辈清流,忠臣直臣,那这第一封弹劾书,就由您先开笔吧。”
刘大夏心中又气又急,反问道:“刘尚书,你作为礼部尚书,你难道不上书弹劾吗?!”
刘健微微摇头,闭嘴不答。
刘大夏见刘健龟缩在后,心中气恼,又转头看向其他人。
“诸位大人呢?!你们也不上书弹劾吗?!”
被刘大夏看到的人,纷纷转过身,低下头,不与刘大夏对视。
刘大夏见房间里诸多大员,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支持他,脸上的表情阴晴不定。
他在站起来之后,完全没有想到,会是现在这么一个情况。
竟然没有一个大员,敢和他一起上书弹劾朱祐樘!
一时间,刘大夏站在原地,有些难堪。
这时候,忽有家丁来报。
“徐老爷,宫里来人来,说是陛下要请刘阁老入宫议事。”
“啊?!”
刘健吓得立刻站了起来,慌张地看向了徐溥。
“徐首辅,陛下知道我在您家,他不会有所误会吧?”
“这……这该如何是好啊?!”
徐溥的脸色也不好看:“希贤,你先别急,你就说在和我谈论《问刑条例》的事。”
“两宫皇太后薨逝的事,你全当不知道。”
“快去吧希贤,别让陛下久等了。”
刘健点了点头:“只好这样了,诸位同僚,我就先走一步了。”
“刘阁老慢走。”
刘健拱手告辞后,连忙走出徐溥的书房,跟着宫里来的小太监,向皇宫里走去。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