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哼,前两日还求着咱继续当这皇帝,分封的消息一放出去,就又巴不得咱赶紧卷了铺盖走人了……”
他的语气之中,竟是带着几分莫名的酸味儿。
朱肃陪坐在一边,一边暗自心惊于老朱麾下锦衣卫的无孔不入,一边对老朱笑道:“您老啊,可真是难伺候的紧。”
“您不就是料定了他们会转变风向,这才故意放出的风声?”
“现在他们果然如您所料了,您心里却又不痛快了。”
“哼哼。”老朱轻哼一声,不置可否,只是面上的不悦之色,仍是消下去了几分。
虽说已经决定了要急流勇退,但其实,老朱心里还是有不舍的。
这普天之下,又有谁能不恋栈权力?更何况,老朱手中的权力乃是皇权,是世间第一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
老朱自然也是恋权的。若不恋权,当年也不会谋划着将以宰相之身、分走皇权的胡惟庸给彻底扫落马下,最后更是彻底废除了宰相制,以内阁取而代之。
但权力于他而言,其实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他现在,也想看看自己挑选的后继者朱标,能不能真正的承担起这个责任。
“罢了。”他随手将那几份锦衣卫的密报甩落在御案上。“这些人的小心思,咱就不参合了。左右也就只有那么点见不得人的算计。”
“老五,咱寻你来,是有事儿要吩咐你。咱退位后……”老朱向朱肃招了招手,朱肃凑了过去,老朱在朱肃耳边附耳说了许多……
……
流言发酵了足足有两个月之久,两个月,秦淮河边本来干枯的柳枝已经抽出了新芽,朝野市井之间,关于洪武皇帝准备退位给太子的事,也终于基本有了定论。
终究是利禄动人心,在一众功臣勋贵的推动下,朝野市井之间的风向终究是倾向于不反对皇帝让位了。一则太子也已经做了三十年的太子,这几年来监国理政,从未出错,实际上也已经和皇帝差不离儿了。二则太子上位,必然要大肆施恩于群臣,这施恩的手段现在已传出来了是分封。
分封,对于武人来说,自然是一件大好事,已经立下了大功的有望得到一块切实的封地,暂时功绩还不够的,开了这先河,日后自然也更加的有盼头。而对于文人来说,则也多了一条新的出路:大明朝中官员数量已经趋近饱和,文人们想要求官,就只能去卷科举。
但若是朝廷开始了分封,科举不成的文人们,往往也能在这些分封出去的武将那里,求得个一官半职。那些分封出去的荒僻之地人才匮乏,莫说是他们这些饱学之士,基本只要识字,愿意到那些地方去的,就能够当个管人的官儿。
这在现在已有的几个封国里是被证明了的。
于是,在这样的舆论风向之下,洪武皇帝第二次在朝会中提出要退位时,朝臣之中反对的声浪便小了许多。廷议几次之后,朝野上下便也基本达成了一致。之后就是太子三辞三让,同意之后,礼部开始筹备相关的大典,朝中上下也开始忙碌起来了。
又三个月后,老朱在钟山举办了退位大典,太子朱标顺利继承皇位,号“懿文皇帝”,拜老朱为太上皇,于钟山祭奠天地,并布告天下。
同时,在登基大典上,宣布了大明分封的名单,其中包括曹国公、宋国公、郑国公、凉国公四位国公及数位侯爷,手笔之大,令人咋舌。基本于国有大功、且锐意进取的勋贵,皆有封赏,武勋阶层大喜,新朝气象生机勃勃。
同时,洪武帝、懿文帝也在钟山之上议定了大明华夏根基之土,其东至辽东,西至哈密,南达交州,北至蒙古。并与一众封臣及天下万民盟誓,永世护卫华夏根基,若有进犯华夏根基之土者,举天下共击之。
这个盟约,后世称之为“钟山会盟”,成为华夏子民俱都遵守的铁律,也是日后大明华夏帝国宪法的开篇第一条纲领。
在分封完诸封臣之后,懿文皇帝颁布了第一条大赦天下的诏命,普天同庆。同时,传出了洪武皇帝要移居中都凤阳的消息。众臣自无疑意,只以为洪武皇帝这是要衣锦还乡,落叶归根。
这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为平稳的一次权力交接,没有血腥,没有算计,大明帝国的第一任和第二任皇帝,给后世的子孙们开了一个十分美好的榜样。
当然,其实许多皇家的部门,比如锦衣卫,最大的权力还是握在太上皇帝洪武帝的手里的。这是懿文皇帝朱标自己的请求。纵使父皇已经退位,他也不愿意当真拿走父皇的全部权力。
父皇想要微服周游天下,手中还是要有一支隐秘的亲军护卫,方才稳妥。
在这样的背景里,洪武太上皇帝移架中都的仪仗,终于要出发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