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绅济伦就很不爽,但是也知道自己外公说一不二,只能带着满腹抱怨离开了乾清宫。
丰绅济伦离开之后,纪昀询问乾隆的态度:
“万岁爷,南朝人的态度很强硬,咱们要不要继续跟他们来往?”
乾隆沉思了好一会儿:
“拟旨,于北美设奴儿干都司衙门,下设一个建州左卫指挥使司衙门,名义上统管北美全境。
“命皇十五子永琰任奴儿干都司都指挥使,兼任建州左卫指挥使。“指挥使衙门驻京师,专职负责与南朝的事务往来,暂不负责北美开拓的具体事务。
“北美一应事务暂时由北美大营原衙门机构继续处理。”
乾隆准备让儿子给自己顶缸,带上奴儿干都司建州左卫指挥使的称号,后续也让他在条约上签字。
同时将北美的所有土地,也都在名义上全部分封给这个儿子,但不让他实际管理事务。
总之就是手动搞个漏洞出来,规避自己在条约上对南朝称臣的问题。
明朝军官如果有多个世袭军职,本来就可以自己留一份在未来传给嫡长子,让其他儿子提前获得其他的世袭军职。
建州左卫指挥使本来就是世袭军职,这样的安排也确实符合以前的规矩,只是以前需要大明皇帝册封。
纪昀回北方的路上就认真分析过,觉得乾隆大概还是会接受南明的条件。
虽然名誉上会受损,但这个条约签下来的话,相当于南朝承认了大清在北美的土地所有权。
未来真的发生灭国恶战的话,这个职务和土地所有权就是现成的妥协之路。
真的称臣然后迁去北美也毫无阻碍。
纪昀只是没想到,乾隆竟然把这个头衔转给了儿子来戴。
这样似乎能够规避一些名誉上的问题。
如果这份协议内容泄露,民间也只会看到大清的奴儿干都司建州左卫指挥使去签了协议。
不会直接想到,在大明那边,这个身份是大清皇帝的,而不是某个皇子的。
这样对大清皇帝的名誉影响能降到最小。
纪昀下意识的想要恭维一下,赞扬一下乾隆的聪慧睿智。
但是话没出口就意识到,乾隆未必会为这种事情感到骄傲,甚至可能会在心中觉得羞耻和屈辱。
所以纪昀直接没有接话茬,看着乾隆吩咐大学士们完成了手续。
而后乾隆又给和珅和纪昀分别加了一个新头衔,都是建州左卫衙门下属的属官。
未来正式谈判的时候,就让他们两个去应天府。
和珅和纪昀两人听到任命就心里发虚,真的不是很想干这个活儿。
和珅跟纪昀这些官员其实早就知道,南明朝廷对大清国的敌意和厌恶是极高的。
如果没有大清太宗皇帝,明朝说不定就能灭了闯贼,继续统治整个中原天下,而不是半壁江山。
如果不是后续的大清朝廷,长期跟南明的藩臣勾勾搭搭,南明也有机会成功北伐中原。
只不过以前双方朝廷很少有机会近距离接触,也就没有机会直接表达厌恶了。
就算是极少数双方官员不得不打交道的时候,以前的南朝也没有现在那个性格暴躁的小王爷,
在这个小王爷就藩之前,与南朝朝廷打交道的差事,都显然是吃力不讨好的。
但是乾隆的命令,两人也没有办法违抗,只能老实答应下来。
然后两人就开始非常仔细和深入的了解明朝的历史,特别是礼仪规则方面的记录。
生怕下次去的时候被南朝的皇帝或者王爷找茬打死。
另一边,顺国在印度打出了大明顺王的旗号,占领了英国在印度北部的殖民地。
而后与大明的印度部队接触,顺势建立了与大明朝廷的联络。
大明皇帝在英国拜伦使团离开应天府后,就让大学士们拟了份圣旨送去顺国。
邀请对方派人明年夏天来应天府,讨论印度地区的势力和边界划分问题。
大顺皇帝李长寿不会下跪接大明的圣旨,但是收到圣旨之后也乐呵呵的收下了,并表示自己会派人去。
然后安排自己的一个弟弟,一个汉官礼部尚书,一个蒙官贵族万户,等明年春天出发去大明。
(本章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