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4章 被迫退位
刘骜听信谗言,赐死了深受百姓爱戴,桃李满天下的陈年,激起了民愤,其中以太学势力最为激进。
儒学院首席博士率领一千八百名儒生上街游行,脸上涂抹着鲜血,身穿青衫,慷慨激昂,游行者从覆盎门出发,一路畅通无阻,直奔皇宫大门而去。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逼迫皇帝退位,拥立太子刘欣登基,以此实现儒生改制的梦想。
太学存在的原因是为大汉培养人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儒生们不断解读延伸圣师徐恭的教义,纷纷以拯救天下为己任。
当年匈奴人扣关,上党郡激进的五百儒生拎起大刀,爬上战马,击溃了匈奴铁骑两千余人,无比彪悍。
这次陈年惨死,儒生便选择用逼迫皇帝退位的方式来肃清朝纲!
可以说现在的儒家比法家还要刚硬,一言不合提刀就干,本质上没有墙头草,只有你的政见与他们相同,那么儒生就是最坚定的铁杆支持者。
儒家也是后来王莽篡汉的基本盘。
景侯府。
鬓角斑白的徐博本应该一如既往的批改政务,可此时的他却盯着手中的竹简久久不能平复。
神情复杂,双手颤抖,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唉…陈年呐陈年,你这是何苦,这是何苦啊,陛下要你死,可你就该死吗?”
徐博放下竹简,眼神迷离,他不明白为什么情况会变成这样,曾经那个昌盛的刘氏到哪去了?
他虽然没有经历过那个辉煌的康宣盛世,但却不只一次听叔父徐宁说过了,那个时代吏治清明,中央地方府库的粮食堆的都快要腐败了,几十年都没有灾祸,百姓家家都有余粮。
恐怕仅次于当年的文景之治了。
可反观现在呢?元帝时虽然石显大肆敛财,但也仅此而已了,他也能看得出来,元帝努力维护着刘氏天下的权威。
能力不足,但精神可嘉,是庸君,可却算不得是昏君暴君。
当年陛下就算典型即没有能力,还不知努力,一遇到挫折便松散懈怠,纵情享乐,宠溺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还大兴土木,对关中河南的饥荒不管不顾。
有时候徐博也会想,是不是换一个皇帝大汉就不会变成这样,也不知道叔父活到现在会不会后悔。
徐博放下了陈年留下的最后一封治安策,闭上眼睛,逐渐变得湿润,一滴热泪悄然滑落。
多年的下属,多年的盟友,多年的老友去世他当然会伤心,这是大汉唯一的有识之人了。
没有他的努力,恐怕情况还会更加糟糕,在治国上,徐博自愧不如,此人深得当年王嗣的真传。
有时候他还挺想念王嗣的,这位大儒仅仅是争权而已,从不会一群谋私,也不会纵容下属谋私,相反他将清廉变成了官员的必备品德,疯狂内卷。
因为他没有把持朝政的心思,所以元帝的措施才会那么有效,其实不单单是石显手腕高超的原因。
“徐相陛下的圣旨到了。”一名家仆候在门外,神情恭敬道。
徐博从伤心中走出,悄无声息的擦干脸颊的泪水,淡淡道:“把圣旨拿上来。”
他不需要站起身听旨,这算是一种特权吧,王凤也有这个权力,徐博无论是政治力量,还是太学影响力都不是陈年的媲美的。
历代河南徐家主的太学地位都很高很高,也是沾了当年徐恭的光,唯一能与他们比肩的大儒,百年来只有王嗣李刻等寥寥数人。
始终把持着太学,天然立于不败之地。
“儒院逆臣作乱,意图以下犯上,实乃大逆不道,有违天数,大将军告病,地方政令不通,国家危在旦夕,朕亡在即,望徐相早日出言相权一二,以拯汉室江山。”
宦官念出了圣旨的内容,其大致意思就是在求救,游行的儒生马上就要到皇宫了,沿途无论是南北禁军,还是处理治安的部队都不敢阻拦。
这种事是真的要遗臭万年,所以官员都知道,得罪了太学指定没有好果子吃,儒学院负责的批红部分还是中央官员。
那就更没有人敢硬着头皮插手了。
“陛下的意思是让我阻拦游行的儒生咯,还真是看得起我,看得起我啊。”徐博笑了笑,让人搞不懂他究竟是在讽刺还是在感叹。
“王凤惧怕被史书记上一笔,难道我就不怕了?那些人脾气上来除非他们的父母或者老祖宗徐恭在此,否则无人制止的住。”
他默默摇头,宣读圣旨的宦官一时都有些惊讶,要知道徐相这么多年没少给皇帝擦屁股。
本来这场游行在刘骜掐死亲子时就已经要展开了,但被徐博以太学令的身份劝住。
世人都以为他还会接着出手,儒学院方面怕的也是这个,因此尽量将步伐加快,可是没想到他居然拒绝了!
徐氏可一直都是皇家的忠实盟友。
“那…那徐相的意思是,爱莫能助?”宦官大着胆子问道,没有一个交代他也不好不回去。
徐博瞥了他一眼,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于是耐着性子:“我劝不住,实在是能力有限,何况老夫年纪也大了,近些日子有偶感风寒,实在是无法行动啊。”
又是风寒……你们这样高官都是同一天染上风寒吗。
小宦官的嘴角抽了抽,他这几日跑了很多地方,每个都是这种理由,风寒,连换都不带换的。
“是,属下会如实转告。”他点点头,打算离开。
“慢着。”徐博叫住了他。
“您还有什么吩咐吗?”宦官的语气有些期待,看来徐相终究还是心软了。
果然,徐家永远都是徐家。
“告诉陛下,如果他还想留下几分体面的话,那就自行退位让于太子吧,说不定史书上还能好听点,自己也能有个善终。”
“可别到最后被人赶下皇位,沦为千古的笑柄,他毕竟是高帝的子孙,汉室丢不起这个人。”
徐博的语气有些绝情,他不打算继续护着这位陛下了,自己造下的孽,就要自己还!
他下令赐死陈年的那一刻,换句话说,宠信赵氏姐妹,破罐子破摔开始摆烂的时候,就该想到的。
如今大汉江山风雨飘摇,世人需要的是宣帝康帝这种雄主,而非是平庸之辈,无能就是原罪,既然做了这个位置,就必定要承担些许风险。
而被儒生拉下台,就是第一个风险,这种场面在后世还会有,因为太学制度得到了根本的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