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11章 正确的讨薪方式
西班牙是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最强盛时期国土面积达到3150万平方公里,而且在海外殖民的过程中,西班牙殖民者用粗暴的手段,掠夺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财富。
那一百年里,黄金白银犹如上帝赐福,让西班牙人沉醉,从国王到平民,从官员到冒险家,无不为之疯狂。
到16世纪末期,全世界贵金属的83%都属于西班牙,可以在全世界购买任何想要的东西。
然而财富是一把双刃剑,源源不断的财富流入西班牙,政府觉得投资工商业的周期太漫长,利润又太低,根本不值得重视。
西班牙国内的工商业没有进步,不能生产丰富的商品供应市场,那么西班牙人就要带着黄金白银等贵金属,购买英国、法国和荷兰的商品。
所以在美洲金银堆砌的繁锦簇之下,西班牙国内其实是烈火烹油的惨烈局面。
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货膨胀对原本就不发达的西班牙工商业,又造成毁灭性打击。
因为物价上涨引起原材料涨价、人工涨价,进一步造成手工业制成品的成本上涨,那么进入市场的售价也必然上涨。
结果便是西班牙国货无人问津。
之后的葡萄牙、荷兰,如今的英国也步入了后尘。
这可能是强国的诅咒吧。
工业产值在大英帝国的占比逐渐降低,科技发展也开始落后于德国、美国。
如今就连金融霸权也受到了毁灭性打击和挑战,军事上的优势也随着工业的凋零和经济的衰败而和其他列强拉近的距离。
1919年,英国战时内阁规定:“作为经济节约运动的一部分,各军事部门在编制预算时应根据这个假定:不列颠帝国在今后十年内不会进行任何大战,不需派出远征军、十年无大战的规定
直到1932年还在生效,因为统治当局坚持认为“财政和经济危险是国家必须对待的最严重,最急迫的危险,其它必须让位,必须等待”他们甚至觉得凭英国现有的军备力量,尤其是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足以应付任规模的战争。因此,军事上一直满足于“1918年的技术”,军费开支降到“严重的无法履行英国防卫义务的状况”。
可想而知,严重的经济困境对军事实力的打击是无以复加的。英国所采取的重经济、轻军事的变相调配,不仅没有使经济困境从“节约”中得到改变,甚至还引起了国内政局的动荡,国内反抗斗争此起彼伏,罢工浪潮汹涌澎湃。同时,它还造成了内阁的频繁交替。在张伯伦上台前的不到15年时间内,出现了一连串走马灯式的政权更迭的奇怪现象,这就很难指望政府在法西斯面前实行一种连续和坚定的政策。相反,他们拒绝以任何方式认真考虑战争问题。
英国公党领袖艾德礼曾宣称“我们决不同意把使用武力作为执行政策的手段。”
这无疑对以后德国的武力威胁只能“息事宁人”、“妥协退让”,这也是后面实行绥靖政策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就是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英国在一战中直接参战600万人,伤亡244万,战争双方开支达1800亿美元,无数城镇化为废墟,各国财政一片萧条。
可怕的战争大屠杀几乎影响到全国所有家庭,它对英国人传统的心安理得、高枕无忧的社会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人们对战争表示出十分的反感和厌倦,并进而对战争带来的灾难表示恐惧,形成一股强大的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
1936年,英国和平主义组织进行了民意测验,90%的人拒绝参战,反战求和思想深入人心。
面对“社会太平”的反战求和思潮,英国政府不得不进行对外策略的调整。他们认为“战争是毫无意义的事情”,对于慕尼黑悲剧,英国首相张伯伦甚至相信“让德国恢复国土就可以保持英德两国长期友好和平稳定的关系,导致达成广泛的协定,抚慰不满意的国家,从而取得长治久安的和平”,并且宣称“这是我们时代的和平”。
“反战求和”的社会思潮正是英国统治阶级推行绥靖主义的温床。
所以伟人说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一方面他们很富有,就害怕打仗,只想守着既有的利益,对稍显强硬的敌人,就会妥协退让。
一方面沉迷于奢华腐朽的生活,缺乏战斗意志,科技上不思进取,渐渐的丧失了武器装备上的优势。
看清了这些殖民大国的虚实,就可以不断试探他们的底线,既然可以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那龙汉国同样也可以用这种方式获得属于自己崛起的一部分利益。
只要不是核心的利益,龙汉国就可以趁机先收入囊中,很多的土地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不过是鸡肋,而且还会拖累本土的经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大英帝国不就是为了尽快恢复本土的经济,而放弃了几乎全部的殖民地吗,虽然也有其他的原因在里面。
但张枫明白,只有广阔的土地和庞大的人口,才能在战后的世界中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虽然这個时间点已经有些晚了,但是能能得到多少就是多少了,而且也要考虑吃不吃得消的问题。
现在的龙汉国上下都是一片忙碌之中,每个人都为这个国家贡献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