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7章 永乐大帝驾崩(1 / 1)

这一夜。 翁婿两人说了很多。 又好像什么都没说。 但双方都明白对方的心意。 特别是徐闻以丞相名言以明心志,朱棣终于是放下了心里最后一块石头。 帝王也明白在督造完北京城后,徐闻一直游离于京师外,是为了什么。 当朝大学士,六部尚书近半,乃至朝中大半官员,皆为他的门生故吏。 军中更是袍泽无数,说句明军之中,徐闻为天子之下第一人也不为过。 如此权倾朝野,要不是君臣相知,哪怕以翁婿相称,怕是也祸起萧墙。 洪武朝的“胡惟庸案”,“蓝玉案”近在眼前。 今天他总算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朱棣有气无力道:“你帮朕拟个遗诏吧,然后叫人进来用印。” “是!” 徐闻从来没有感觉过自己手中的毛笔如此之重,写得每一笔都要付出巨大的力气。 一旁的朱棣在这最后关头倒是洒脱了。 “好好写啊,可别让其他人看轻你这个大才子。” 朱棣的气息比刚刚又弱了一点。 强忍住心中的悲痛,徐闻加快了手上的动作,笔走龙蛇,以永乐大帝的语气,对这些身后事做出了交代。 吹干了墨迹,展现到大帝面前。 朱棣眯着眼睛,细细看了一遍,用尽力气,抬手拍了拍床沿。 “好啊,神似我,却又远超我,徐闻,你平时还是藏拙了啊!” 徐闻此时已不能言语,只是垂首拱手,退出宫门外。 招手唤来站得远远的内侍,还有匆匆而来的重臣。 在这其中,徐闻还看到了内阁大臣兼礼部右侍郎杨士奇。 此等时刻,杨士奇不便和自己的恩师打招呼,只是遥遥拱手致敬。 微微点头后,徐闻说道:“陛下召见,都进去吧。” 众人见到病榻之上的朱棣。 尤其是以杨士奇为首的阁臣,已经多日未曾得见圣颜,都齐齐跪下。 其中一些被大帝一手提拔起来的官员,已经泪流满面。 此等时刻,在场都是聪明人,无需多言,都明白事情已经到了最后一步。 “不准哭!” 朱棣的声音虽弱,但一代帝王的虎威犹在。 “有什么好哭的,朕今年六十有四,数遍历代君王,也算长寿之人,比起战死沙场的诸位将士,能够终于病榻之上,已属善终。” “诸位听令!” 在这一刻,朱棣仿佛又变成了那个靖难之役中披荆斩棘的统帅,北伐之战中杀伐果断的马上君王。 “朕走之后,身后事由越国公操持,尔等需全力配合,如遇不臣之事,越国公可请出朕赐尚方宝剑,自行决断!” “三宝,书桌上是朕的遗诏,你用印吧。” “遗诏”二字一出,寝殿之中,哭声再也无法压制。 郑和也伏地重重顿首,久久不敢抬头。 “别磨磨叽叽的,让朕走得也不安心,用印完后,遗诏拿走,三宝留着,其他人都退下吧。” 朱棣催促道,自己的身体,自己清楚,他已经感觉到父皇要来接他了,但还有最后的事情没有做完。 待众人退下后,郑和知道朱棣有私密事情交代,便快步上前,垂首等候指示。 朱棣颤颤巍巍从枕头下取出一份密卷。 “你打开看看。” 郑和展开看后,面露惊容,立刻跪下磕头道。 “陛下,越国公的忠心天地可鉴啊,如若越国公有丝毫异心,请先斩三宝,某愿为越国公作保!” 朱棣轻叹道:“朕与徐闻相交二十余载,如何不知道他的心思,若他有想法,以今日之权势,除了朕,天下再无可拦他之人,你的这份密诏,也算是朕做的最后一手布置吧,希望永远用不到。” “接下吧,不管对你,对于徐闻都是好事,他做事一贯以稳妥为主,朕的这番做法,哪怕是说与他知晓,也会支持朕的。” “以徐闻的聪明,朕把你留下来,哪会不知道所为何事。” 这是君王的最后托付,郑和只能含泪收下,贴身藏好。 “附耳过来。” 朱棣将自己最后一些私密布置小声交代给郑和后,已经气若游丝。 “都记好了,这是朕留的一些底子,现在你是唯一知情人,倘若真有那么一天,三宝就替朕守好大明,以徐闻的性格,应该是永远用不到了。” “你也走吧,叫太医进来,朕很累了。” 最后的声音已经细不可闻。 郑和眼中含泪,一步一叩首,慢慢地倒退出寝殿,早就在此守候的几位太医提着药箱冲了进去。 门外诸位重臣以徐闻为首,在此守候。 大家也不开口,只是默默地站立,都在等着什么。 “陛下!” 片刻后,寝殿中传来哭喊声。 徐闻厉喝道。 “让他们都闭嘴!” 左右宫中侍卫马上推开殿门,把几个太医拖了出来,他们边哭还在边喊。 “陛下驾崩了。” “英国公就是这么训练你们的吗?我刚刚的命令是什么!” 肃杀的语气,让人回想起来,眼前这位是越国公,亲自上阵砍过人的铁血书生。 侍卫忙从身上扯下布条,把人嘴都堵住。 徐闻环顾四周。 “陛下既然将身后事托付予我,那本公就却之不恭,也不怕担这个恶名,从现在开始,诸事由我决定,各位可有异议?” 被他冰冷的目光注视到,众人都纷纷低下头,没人答话。 如此表现让徐闻有些遗憾,他本来还想找个人头立威,却没想在场地没有蠢人,一个个谨言慎行,让自己找不到借口。 其实也是徐闻太看轻自己了,他一句话就能让宫内侍卫,把太医们都拿下。 而在场的这些人大部分都受过他的恩惠,少数和他没有关系的。 遇到这场景,最多也就敢在心中暗自嘀咕,哪敢表露出来,怕不是当场就要被当典型。 “既然都选择默认,那本公就宣布了,陛下的驾崩的消息,不得透露出去!” 这个关头,杨士奇本不愿说话,他相信恩师有自己的决断。 但在场人多嘴杂,怕有人多嘴说出去,以后有损徐闻声誉,所以他只能开口提醒。 “公爷是想秘不发丧吗?” 这个词一下就带给旁人很多不好的联想。 历史上和它能联系起来的,多半不是啥好事。喜欢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成为御史后,我怒喷建文帝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最新小说: 我的修仙模拟器 我的师父什么都懂亿点点 戏假成真:演癮君子这么像?查他 大明:如此贪的駙马,朕杀不得? 混沌仙途,我以无道斩天命 爆发吧,武医生 全球游戏:开局百亿灵能幣 天道神监 九域劫主 神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