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徐显宗都快要下葬了,小皇帝的旨意才送来。 而这份追封的旨意,也冲淡了徐家众人的些许悲伤。 小皇帝对徐显宗算是不错了。 生活还在继续,并不会因为任何人的离去而停下来。 日子也渐渐平静了下来。 魏国公徐钦因为嫡长子的逝去,打击不小,身体状态下滑的厉害。 整个人的精气神都好像被抽空了。 现在的他,正在教导次子徐承宗,准备让他当下一代的魏国公。 镇国公府,吕文到底是年纪大了,精气神开始下滑。 同时,安庆的状态也开始下滑。 还有小老二的妻子韦氏。 这一大家子,都是老人,现在,赶一块儿了。 小师妹的身体还算健康,但杨轩也不敢大意。 毕竟小师妹也确实不年轻了。 和这些人相比,虎子和蓝香,只能算是年轻人。 所以府上的事务,也就交给他们打理了。 其他人,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养老时光。 听听曲儿,出去看看风景,日子倒也自在。 偶尔,杨轩也会在安庆的要求下陪着去看看陵墓修建的如何了。 说实话,杨轩并不想去看修陵墓。 因为这等于是在告诉他,安庆要离他而去了。 他的这种想法,完全是下意识的逃避。 这很正常,因为就算是换一个人,恐怕也不愿意接受和自己相濡以沫几十年的妻子要先自己而去的事实。 人嘛,就是这样。 好像只要逃避,在意的人就会一直在自己身边。 可惜,该来的迟早是要来的,只是等待时间长短的区别罢了。 金陵这边的日子没什么波澜,住在京师的小皇帝这段时间也很开心。 通过剿匪抓到的贼首们的“证词”,小皇帝顺利的拿出了老祖留给他的那些情报,证据。 按照计划,掀起了大案。 除了一些罪大恶极者被小皇帝扣上了勾结白莲教余孽的帽子,处以极刑。 其余的,小皇帝还是留了一线的。 有太祖太宗的这样的先例在,他不会把群臣推向自己的对立面。 尽管,臣子和皇帝本身就是对手。 但治理国家,二者还需合作。 小皇帝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但有一件事,他却不是这样做的。 这段时间他处理了不少的官员,抄家抄的不亦乐乎。 一车一车的财物和珍宝被送进了内帑。 他并没有和户部分享,也没有让其他部门插手。 抄家的人手也全都是用的锦衣卫和东厂。 这方面的业务,他们是专业的。 按照潜规则,抄家获得的财物,他们也能喝点汤。 所以,这段日子下来,凡是参与抄家的锦衣卫和东厂番子,基本上都发了财。 百官看着这么多的金银珠宝都被小皇帝收进了内帑,别提多羡慕了。 但,现在朝堂上不少重要位置的官员都是小皇帝刚刚提拔上来的,所以也不好向小皇帝开口。 毕竟,刚刚提拔了你,你就给小皇帝找不痛快,这不是忘恩负义嘛! 所以,小皇帝这段时间光是收钱就笑麻了。 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小皇帝没有再处罚官员,也没有再发火。 和皇后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 几千万两的白银躺在内帑,光是看着就让人心情愉悦。 但这么多的钱,放着也不是个事儿。 于是小皇帝大手一挥,先行拿出了五百万两交给锦衣卫和东厂,前往全国各地受灾的地方买地。 不过小皇帝的要求是不能打朝廷的名号,尤其是不能打他这个皇帝的名号。 一切,都要悄悄的来。 按照老祖的规划,一点一点的将土地收归国有。 前面那十几二十几年下来,皇庄的规模已经很庞大了,朝廷上下已经出现了不少反对的声音。 所以以后再买地,不能再光明正大的将其转为皇庄了。 只能在暗中来。 只要地契在手,那这地的主人就是皇帝。 按照老祖所说的,抑制土地兼并最好的办法就是国有化。 只要有一半的土地完成了国有化,也就是变成皇庄,那么因为土地兼并所爆发出的矛盾就能大大减少。 间接延长国运。 小皇帝知道重要性,所以趁着现在手握巨款,开始大肆收购土地。 他没有和那些地主士绅一样,趁着百姓受灾疯狂压低土地的价格。 最少也要按照正常年景的三分之二来收购。 为避免下面的人压低地价收购,从中牟利,小皇帝还派了南镇抚司的人暗中监督,发现有贪污的,直接上报御前,并且还能获得奖励。 毕竟财帛动人心。 就算东厂和锦衣卫都是皇帝的鹰犬,小皇帝也不相信所有人都能经得住考验。 还别说,还真发现了有人贪污,从中牟利。 对于这些人,小皇帝的态度很坚决,杀! 他之所以不把地价压到最低收购,不就是为了给灾民一条生路嘛!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和老祖微服私访期间,他也见过许多人间惨剧。 对于那些抢走百姓生路的人无比憎恨。 人,怎么能这样可恨呢? 小皇帝收购土地,要的只是土地的所有权,灾情过去之后,还是会让灾民在原来的土地上耕种。 他这样大把撒钱收购土地,使得在受灾地区,百姓卖儿卖女的情况少了,地主士绅兼并的土地少了。 不过,相比于整个大明的土地,五百万两也就只能收购几十万亩。 要知道,整个大明能耕种的土地超过了十亿亩。 一半就是五亿亩,随着人口的增长,海外白银的输入,田地的价格相比于洪武永乐时期上涨了不少。 光靠购买达成土地国有化的目的,注定是漫长的。 但这又不能不做。 不过,再加上其他办法,也能缩短这个时限。 比如,被小皇帝抄了家的那些官员,其土地全部被收为了皇庄。 光这些土地的价值,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 现如今皇庄的土地,大多都是没收的抄家的官员,或地主士绅的。 就比如永乐时期,杨轩推行摊丁入亩的时候,不知道处理了多少对抗国策的士绅地主,以及犯事的官员。 他们的土地,全成了皇庄。 估摸着加起来,有一两个省份的规模了。 整个大明才多少个省? 若是像杨轩这样再搞个几次,达成将大明一半土地转为皇庄的目的好像也不是很难完成。 当然,这只是玩笑话,真要这么搞的话,绝对要生大乱子。 总而言之一句话,土地国有化是为了防止土地兼并,在受灾的地区收购土地,是为了将土地的所有权收到皇帝手中,给百姓一条活路,同时抑制地主士绅兼并土地。 毕竟,大明能耕种的土地实在太多了,买不完,根本买不完。 哪怕是杨轩留给小皇帝的四千多万两白银,全砸下去,也溅不起多大的浪花。 大头,还是要靠抄家没收。 再说摊丁入亩,这个政策也只能抑制土地兼并,并不能解决。 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找到了空子,该兼并土地,还是会兼并的。 顶多就是成本比以前高了。 这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来说,并不是不能接受。 毕竟没有人不想让自家的地越来越多。 要知道,大多数人有了钱之后,第一想法就是多买几亩地。 这是流淌在血脉中的。 哪怕是在后世,也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这个“买”字变成了“承包”。 几百万白银砸进灾区买地,这很难不引起注意。 尤其是那些没有买到地的士绅地主们。 他们有的本就是官员亲族,有的攀附了大官。 这个情况被他们告诉自己背后的官员之后,很快就在官场之中引起了不小的动静。 因为一些官员相互交流过后,发现遇到的情况都是大差不差。 同样是有人拿着大把的银子在不同的灾区买地。 而且这些人来历很是神秘,一时半会儿竟然查不出来。 不过,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况且小皇帝出动了那么多人手,百官迟早是会发现真相的。 正统十年末,官员们终于发现,在灾区收购土地的人竟然是当今皇帝。 他们经过统计,发现皇庄的规模已经超乎想象了。 户部尚书更是调阅查看了往年的农税收入。 别看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但那引入了新的作物,粮食总产量上升了。 如果抛去新作物以及粮食增产的因素,农税的收入就是逐年递减的。 尽管这个趋势还很缓慢,但也足够让人警惕起来了。 手握相当一两省的面积的可耕种土地,这每年的收益可是相当巨大。 尤其是今年又查抄了那么多官员的家产,没收了那么多的土地。 来年皇庄的收益就更多了。 这么多的钱户部连个影子都没有看见,去哪儿了还用说吗? 怪不得皇帝那么有钱呢,原来在这儿啊! 不少官员都已经有了危机感,其中以户部最甚。 若是让小皇帝继续这样下去,那么这全天下的土地都要变成皇庄了,户部跟谁收税去? 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国,大明每年的财政收入,农税是占大头的。 没了农税,国家财政必然要出问题。 什么?没钱可以跟皇帝借? 杨轩在的时候是定下了这么一条规矩,公是公,私是私,公私分明。 国库为公,内帑是皇帝私人的,负责宫中这几万人的吃喝拉撒。 但跟皇帝借钱,是要打借条的,完事儿了还要还。 对于不少官员来说,这简直就是在割他们的肉啊! 虽然,这钱也不是他们的。 在不少官员看来,皇帝的钱就是国家的钱。 毕竟,这个国家是你皇帝陛下的,我们做臣子的只不过是个打工的。 国家需要钱花,你这个皇帝不掏钱谁掏钱?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什么,让我们臣子自己想办法? 你皇帝的内帑中那么多的钱,就不能拿点出来吗? 所以,为了避免以后农税越来越少的情况发生,各部大臣商议过后,决定向小皇帝进谏。 停止购买土地,或者,把皇庄的收益大部分分给国库。 当然,现在快过年了,有什么想法年后再说。 现在,过年才是头等大事。 对于各部大臣聚在一起商议的事情,小皇帝结合东厂和锦衣卫送上来的情报,也大概能猜出来。 小皇帝也知道,过完年之后,这些人差不多就要把这件事情拿出来说了。 他心中很生气,他提拔了那么多人,结果到头来,这些人却想跟自己作对。 良心简直被狗吃了! 真以为他不知道这些人的真正目的? 说到底,还是利益之争罢了! 他不以高价收购灾民的土地,那么和官员有勾结的地主士绅就能将土地的价格压到最低进行兼并。 肥了官绅,苦了百姓。 于是,除夕的时候,小皇帝发了登基以来最小的红包。 群臣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 你皇帝陛下的内帑中躺着那么多的钱,结果过年红包就给我们发这么点? 侮辱谁呢? 所有人都知道,小皇帝今年发财了。 多少官员被抄了家,钱没有入国库,全进了内帑。 本以为小皇帝今年会抱个大红包,结果就这? 怒归怒,但考虑到大过年的,群臣还是捏着鼻子忍了下来。 有什么事儿,等过完了年再说。 就这样,这个年过得群臣都不开心。 …… 正统十一年第一次朝会。 要对接下来的一年进行规划。 户部也上报了财政预算,不过最后还表示,预算不足,请陛下从内帑拨款支援。 于是,君臣之间,关于皇庄的问题,终于摆上了台面。 小皇帝自然是不肯退让的,而百官也不想退让。 一副非要从小皇帝的身上撕下一块肉来的架势。 短时间里,这肯定是不会有结果的。 小皇帝强硬的态度,并没有让百官认输。 他们开始散布流言,拿小皇帝收购土地的事情说事。 当然,也不能太直白了,他们只是把这些年皇庄的数量变化公布了出来,剩下的自然有人去脑补。 事情的真相如何,人们并不关心,他们只愿意相信自己所认为的真相。 于是一时之间,舆/论环境对小皇帝不利起来。 … 御书房。 “哼,愚蠢,被人三言两语就给忽悠了,还以为自己是正义的。” ……喜欢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