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奉天殿。 朝会。 老朱向百官说了祭拜张士诚的事。 修缮坟墓,这需要工部出力,祭拜的话,还需要礼部制定流程。 上上下下,还是挺麻烦的。 不是几句话就能完事儿的。 龙椅上,老朱看着下方的文武百官,道:“张士诚虽然败在了咱的手下,但自古以来成王败寇,这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张士诚抗击元庭,出了不少力。” “这方面,咱们也不能否认。” “现如今,民间还有人在怀念当年的张士诚。”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咱准备派人修缮其陵墓。” “并派太子代表朝廷,进行祭奠。” “感谢他在抵抗元庭中做出的贡献。” 听到老朱这话,百官大感震撼。 这可不像他们认识的老朱啊! 不过话说回来,老朱这番话,完全是站在了道德制高点上,占据了民族大义。 朝堂上的都是聪明人,他们不可能看不出来。 老朱这是想收服江浙之地的民心。 他们也没有反对,纷纷表示支持。 其中江浙之地出身的官员,更是激动不已。 “工部。”老朱开口。 “臣在。”工部尚书出列。 “张士诚陵墓的修缮,必须按照王爵的规格来。” “他生前毕竟是一方诸侯,不可辱没其身份。”老朱叮嘱。 “臣遵旨!” “礼部。” “臣在。” “关于祭奠的流程,你礼部要全权负责。” “臣遵旨!” 散朝之后,这件事也很快便在京城扩散开来。 朱标等人都还没有离开京城呢,消息便已经传到了江浙之地。 数日之后。 朱标带着杨轩,还有工部和礼部的人离开了京城。 速度不快也不慢,等到了地方之后,一行人先是前往张士诚的陵墓看了看。 主要是工部的人要对如何修缮张士诚的陵墓进行规划。 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前期规划,制定方案,修缮,速度再快,也得几个月才行。 毕竟,老朱说了,要按照王爵规格来的。 江浙之地的百姓听说了此事之后,心中对朝廷有了不小的改观。 但是,如果能将赋税降低一点,他们会更加开心。 修缮陵墓的事有工部就行了,朱标不可能将所有时间都浪费在这些上面。 他和杨轩乔装打扮,深入民间微服私访。 杨轩的那句话给了他很大的启发,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深入民间之后,朱标才知道这里的底层百姓过的都是什么生活,怪不得周大会造反呢。 而杨轩的收获也不小。 对于这个时代的土地生产有了深刻的了解。 对于后世那些常见的粮食,比如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他在整个大明都没有见过。 他去过西北,也去过北方等地,现在南方也转了不少地方。 他并不知道土豆,玉米,红薯这些东西是什么时候出现在这片土地的。 前世也没有了解过相关历史。 但有很多东西都是从外面流传进这片土地的。 就比如胡萝卜,葡萄等,就是西汉时期从西域传进来了。 大唐时期,与西域各国联系紧密,该传进来的,应该都传进来了,现在还没有出现,那就说明,这些东西不是从陆地上传进来的。 很可能是从海上传过来的。 历史上不是有个大航海时代吗? 那是什么时候来着? 杨轩挠挠头,头皮发痒,一点也想不起来。 对了,历史上不是还有一个郑和下西洋吗? 明朝以前的历史没有记载,那就说明是这之后发生的事。 等以后见到了,让他出海将这些东西找回来。 越早找回来,就越早解决大明的粮食问题。 粮食问题,自古以来便困扰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几千年来,就没有吃饱肚子过。 所以看到好的土地,人们的第一想法就是拿来种粮食。 无他,饿怕了! 这个问题,直到后世才得以彻底解决。 感谢袁老…杨轩心里默默想着。 不过,就算没有土豆玉米等,那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提升一下现有作物的产量? 就拿小麦水稻这些主粮来说。 这个时代的产量并不高。 一二百斤,三四百斤,是很常见的。 偶尔出现七八百斤的产量,也只是昙花一现,因为种植方法失传了。 “杨轩,你这几天怎么了,心不在焉的?”朱标发现杨轩一连好几天都在苦思冥想什么,终于忍不住内心的疑惑发问。 “殿下,臣在思考咱们大明的粮食问题。” “这些天咱们也看到了,百姓们辛苦一年,到头来,地里的产出,不仅要缴纳赋税,还要被贪官污吏们盘剥。” “至于佃户,那就更惨了。” “地里的产出,大部分都要上交主家。” “还要交税。” “到自己手里的就没有多少了。”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年之中,很多时候,都要去挖野菜充饥。” “咱们在京城的时候,吃得饱穿得暖。” “臣外出带兵打仗的时候,后勤也很充足,将士们都有一口饭吃。” “可深入民间一看,才知道他们付出了多少。” “依臣看,陛下的洪武之治,最大的功臣,就是这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百姓啊!” 杨轩叹息道。 “若是能将地里的产出再提高些,百姓们的日子也能好过些。” “此次任务结束,臣回去之后,打算种一段时间的地。” “试试有没有办法提升一下地里的产出。” “哪怕一亩地能多产十数斤,甚至数十斤,那对大明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大名地大物博,别看一亩地的产出提升不多,但基数大啊。 总体上,那可是一个庞大的数目。 “杨轩,我能理解你,但是让你一个伯爵加驸马去种地,未免大材小用了。” “你应该在朝堂上,在战场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朱标道。 “殿下,自古以来,粮食问题便是关乎着国家安定的大事。” “粮食物资充足,则国家安定,粮食物资不足,则必生大乱。” “纵观历史,每每天下大乱,无不是这天下的粮食,养不活天下之人。” “况且,臣心里已经有了想法,想尝试一番。” “也许,,就成功了呢!” “行吧,试试也无妨。” ……喜欢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七八小说更新速度全网最快。